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qqbaobao負責整理代發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系客服處理。
網站微信客服:wwwQQBAOBAO
展開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期中復習:第1-3單元+期中共4套培優測試卷合集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一單元培優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對于封建時代的歷史循環變遷,史學家們常常用一個成語加以描述,便是“換湯不換藥”。對“換湯不換藥”解讀正確的是( )A.“湯”是指官僚政治體系扭曲混亂B.體現君主專制統治效能空前提高C.“藥”是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D.清代對宰相制度得以變相的恢復2.明初,廢除行中書省制,在地方設立布政使司,負責行政;按察使司,負責監察;都指揮使司,負責軍政。明初這一措施( )A.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管控B.是地方行政區劃的大變革C.仿照了宋代地方管理制度D.易于造成地方官吏不作為3.針對中華民國初年的國會政治,有學者提出“多數本應參與其中的人”卻“形成國會‘萬萬不能存立’之共識”。據此可知,民國初年的民主政治( )A.社會基礎薄弱 B.違背社會潮流C.導致軍閥割據D.缺乏理論依據4.1928年,國民黨的訓政時期開始。對“訓政”的說法正確的是( )A.它體現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B.它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C.“訓政”時期國民黨的任務與憲政時期是相同的D.它的實質是一黨專政5.標志著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在中國誕生的歷史事件是( )A.南京臨時政府成立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C.宋教仁組建國民黨D.《中華民國約法》正式頒布6.下面是中國共產黨某時期制定的憲法文件的部分內容:第46頁共46頁
政權的性質是工農民主專政。這個專政的目的,是在消滅一切封建殘余,趕走帝國主義列強在華的勢力……有系統地限制資本主義的發展……團結廣大貧農群眾在他的周圍,同中農鞏固的聯合,以轉變到無產階級專政這部憲法應施行于( )A.革命根據地B.抗日根據地C.解放區D.新中國初期7.1914年袁世凱制定《中華民國約法》,規定:大總統是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大總統召集立法院,宣告開會、停會、閉會;總統制定官職官規,任免文武職官;有宣告開戰媾和、統率全國軍隊等權力。這說明( )A.共和制在中國徹底結束B.總統制取代責任內閣制C.北洋軍閥封建統治開始D.政黨政治已經名存實亡8.戰國后期,秦國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發揮作用。這些工程能夠在秦國完成,主要是因為( )A.公田制度逐漸完善B.鐵制生產工具普及C.交通運輸網絡通暢D.國家組織能力強大9.英國學者克拉爾認為:1660~1832年英國社會,君主維持著國家的統一和團結;貴族確立了社會關系中的文明準則,促進了等級之間的融合而非沖突;國教的統治實現了一種有限度的寬容。這表明他認為英國政治和社會變革( )A.得益于對傳統制度的繼承B.體現君主統而不治的特點C.體現了民主與專制的沖突D.確立議會的權力中心地位10.公元前5世紀,在伯利克里擔任首席將軍期間,雅典民主政治得以充分發展,被稱為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那時雅典事實上的最高權力機構是( )A.公民大會B.五百人會議C.陪審法庭D.十將軍委員會11.下面為秦漢時期地方政府管理體制情況表。對其理解正確的是( )A.漢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穩定性第46頁共46頁
B.郡縣制是秦朝開創的一項重要制度C.兩漢統治者直接沿襲秦朝的郡縣制D.東漢的地方管理體制發生本質變化12.1978年,英國工黨卡拉漢政府宣布對工資問題采取強硬立場,規定年增長率不得超過5%;但1979年,在強大的罷工壓力下政府不得不同意把工資提高9%,在全體國人面前大丟其臉,在這種情況下,保守黨對工黨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并以一票多數迫使工黨政府下臺。材料反映出當時的英國( )A.憧憬建立福利國家B.實行民主共和制度C.實行責任內閣制度D.基本解決發展停滯13.王安石變法期間,創立太學三舍法,將太學分為外、內、上三舍。上舍生畢業成績優等的直接免試授官,中等的須參加殿試,下等的經吏部考試再經題試后可授官。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培養變法需要的人才B.推動學校教育的完善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D.強化儒家思想的影響14.下表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時間表。以下分析你認為不正確的是( )一屆全國人大召開二屆全國人大召開三屆全國人大召開四屆全國人大召開五屆全國人大召開六屆全國人大召開七屆全國人大召開……A.一屆人大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起來B.“文化大革命”期間人民代表大會仍能正常召開C.1978年以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步入正軌D.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經歷了曲折發展歷程15.民國初期的政黨、社團有300多個,如統一黨、共和黨、統一共和黨、共和建設討論會、中國社會黨等等。這些黨派大體為原有的革命派、立憲派、舊官僚三派勢力的分合。這一現象的出現( )A.得益于清朝統治的土崩瓦解B.標志政黨政治的正式確立C.導致了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D.說明民主革命的基礎廣泛第46頁共46頁
16.托克維爾指出,“以前的邦聯政府直接治理的是加盟政府,而美國的聯邦政府則直接治理公民個人”,這使得“美國政府并不是一個聯邦政府,而是一個不完備的全國政府”。托克維爾意在說明美國( )A.民主共和制名存實亡B.聯邦政府的權威增強C.新型聯邦制侵害自由D.各州事實上無自治權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從獨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權逐漸削弱,這既是中國古代集權體制下的政治制度發展變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權與相權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顿Y政通鑒·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得失》材料二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從獨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權逐漸削弱”在秦、唐、明三代的具體表現。(2)閱讀上述材料,結合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對圖二中兩人的對話內容進行闡釋。18.幾千年來,中國形成了極富特色的地方治理方式。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46頁共46頁
判斷圖一、圖二、圖三所屬的朝代,并說出判斷依據。第46頁共46頁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之初,即在全國范圍既完成沒收官僚資本為國家所有、推進新解放區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等民主革命遺留的各項任務,又開展了“三反”“五反”斗爭、打退資產階級的進攻等社會主義革命的現實任務,為貫徹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54年,毛澤東就明確提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總目標”和“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化、機械化”的總任務。中共八大前后以“四個現代化”為核心內容的新中國現代化戰略構想基本形成?!幾园蔫b《新中國70年國家建設的內在邏輯》材料二 在鄧小平改革思想的指引下,我國新時期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在理順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是理順“政企”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二是理順“政社”關系,促進社會組織發育發展,充分激發社會機體活力;三是理順“黨群”關系,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不斷夯實黨執政的社會基礎,確保國家“社會公仆”的本質功能?!瓏腋母锏母緝r值是推進制度創新與定型,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國家改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國家治理提供了強大的政治資源和政治動力?!幾园蔫b《新中國70年國家建設的內在邏輯》(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中國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國家治理與改革開放新時期國家治理各自的突出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改革開放后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影響。第46頁共46頁
20.下表是某中學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兩個研究小組展示的材料和得出的結論。組別材料結論英國組1689年以后的英國離民主制還遠得很,英國的新政治體制無非是寡頭政治?!稓W洲文化史》《權利法案》的規定……并不意味著英國已成為一個民主國家?!度蛲ㄊ贰?7世紀后期至19世紀上半期,英國民主化的趨勢不斷發展美國組一場偉大的革命已經發生——這一革命的發生不是由于任何現存的國家中的力量的變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個新地區出現了一個新的種類的新國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關系、力量均勢和力量趨勢方面引起一個巨大變化,就像一個新行星的出現會在太陽系中引起一個巨大變化一樣?!狧.科特《歐洲的美國精神》美國通過革命建立起的民主政體是世界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進程中最具有進步意義的制度(1)上表中哪一組的結論與材料是不相符的?哪一組的結論是錯誤的?為什么?(2)你認為哪個組的材料不全面?應補充哪些史實?(3)指出美國組材料中關于“一個新的種類的新國家”的含義。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國民主政治在“所有的力量關系、力量均勢和力量趨勢方面引起一個巨大變化”的表現。第46頁共46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C 【解析】古代中國基本政治制度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圍繞這一制度形成了歷史循環,因此“藥”是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故選C項;古代官僚政治體系并未呈現出扭曲混亂的特征,排除A項;B項無法解釋“循環”,排除;清代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并未變相恢復宰相制度,排除D項。2.A 【解析】明代地方設立三司分割原來行省長官的權力,分工明確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管控,加強中央集權,故選A項;明代仍以省作為地方最高行政區劃,排除B項;宋代時地方最高長官是知州,排除C項;地方官吏職責明確,便于提高管理水平,排除D項。3.A 【解析】材料“萬萬不能存立”說明反對國會的建立,由此可知社會基礎薄弱,故選A項;設立國會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排除B項;出現軍閥割據是由于中國特殊的國情導致的,并不是因為國會政治,排除C項;民國初年的民主政治借鑒了西方的民主思想理論,故并不缺乏理論依據,排除D項。4.D題組2 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的政治制度探索【解析】由所學可知,國民黨的訓政,違背孫中山“主權在民”的初衷,因而不能體現三民主義,更不會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A、B兩項錯誤;按照孫中山的“革命程序”論,在軍政、民政、憲政時期,國民黨的責任和任務不同,C項錯誤;“訓政”是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故選D項。5.A6.A7.B第46頁共46頁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臨時約法》確立的是責任內閣制,而材料中卻規定“大總統是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故B項正確。根據材料“《中華民國約法》”“總統”“立法院”等,說明這時還披著共和的外衣,A項錯誤;1912年袁世凱上臺就標志北洋軍閥統治開始,C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政黨政治,D項錯誤。8.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后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的雛形,國家對社會控制能力較強,能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進行經濟建設,因此戰國后期秦國出現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項正確。商鞅變法時期確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壞,A項錯誤;鐵制生產工具在戰國時期逐漸推廣,但并未普及,B項錯誤;秦國的交通運輸與其他地區相比并沒有多大優勢,C項錯誤。9.A 【解析】克拉爾認為英國的君主、貴族以及國教這些傳統的因素對于1660年至1832年的英國社會有較大的促進作用,由此可知,其認為英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革得益于對傳統政治制度的繼承,故選A項。10.A【解析】由所學可知,公民大會的權力不斷擴大,是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故選A項。11.A【解析】表格顯示漢代地方制度實行郡縣制或者州郡縣制度都是沿襲秦朝的郡縣制,雖然在漢朝的時候有所改變,但是基本上政治體制保持了穩定性,故A項正確??たh制在戰國各國變法時期已經產生,故B項錯誤;西漢初期實行的是郡國并行制,在實行郡縣制的同時在局部又實行了分封制,故C項錯誤;東漢時期地方行政體制并未發生本質變化,而是在郡縣制的基礎上發展,故D項錯誤。12.C【解析】根據材料“保守黨對工黨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并以一票多數迫使工黨政府下臺”可知,保守黨是通過議會迫使政府換屆,說明當時的英國實行責任內閣制度,故選C項。材料沒有涉及“福利國家”,排除A項;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這一事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排除D項。13.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王安石整頓太學創立三舍法使學校教育與仕途的結合更加緊密,其目的是為變法培養人才、制造輿論,A項正確。第46頁共46頁
14.B【解析】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故A項表述正確;1964年至1975年長達十年之間沒有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故B項表述錯誤;1978年以后,基本上是5年召開一次全國人大,故C項表述正確;根據材料可知,D項表述正確。故選B項。15.A【解析】據所學,革命派要求推翻清政府、立憲派主張改變清政府為君主立憲、舊官僚維護清政府,據材料“民國初期……這些黨派大體為原有的革命派、立憲派、舊官僚三派勢力的分合”分析是因為清政府被推翻,故選A項。據所學,這些政黨并非執政黨,不能說明政黨政治正式確立,排除B項;導致了資產階級軟弱妥協的是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排除C項;材料“立憲派、舊官僚”不是民主革命的基礎,排除D項。16.B【解析】據材料“而美國的聯邦政府則直接治理公民個人”“美國政府并不是一個聯邦政府,而是一個不完備的全國政府”可知,在聯邦制下,美國政府對國家的治理能力增強,無論是對于公民個人還是對于各州,權威性均在增加,故選B項。材料強調聯邦政府的權威增強,并且美國是典型的民主共和制國家,排除A項;治理公民個人不等于侵害自由,排除C項;“美國的聯邦政府則直接治理公民個人”并不代表各州事實上無自治權,聯邦政府只擁有在憲法中列舉的有限權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權力都屬于各州或者人民,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1)表現:秦設宰相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唐實行三省六部制,相權一分為三,相互牽制;明廢宰相,設內閣,只作為皇帝的顧問機構。(2)趨勢:皇權越來越集中,相權越來越衰弱直至廢除。闡釋: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為解決由此帶來的沉重政務負擔,明成祖設立內閣,內閣的權力來自皇帝個人的信任,其職責以侍從咨詢為主,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制約皇權?!窘馕觥康?1)問,秦代為三公九卿制,唐代為三省六部制,明代為內閣制,據此結合皇權與相權的關系進行回答,注意語言的組織。第(2)問,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之一是皇權越來越集中,相權越來越衰弱直至廢除;根據圖一和圖二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兩幅圖片都涉及了宰相,故在闡釋時要圍繞宰相制度來講述,從宰相的職責、發展歷程、作用等角度闡釋,其他言之有理皆可。18.朝代:圖一:秦朝,理由:北部長城;地方推行郡縣制;都城在咸陽。圖二:漢朝,第46頁共46頁
理由:地方上郡國并存;都城在長安。圖三:元朝,理由:地方推行行省制度;宣政院轄地設置?!窘馕觥客ㄟ^閱讀圖一,根據都城“咸陽”、北方的長城、地方上“隴西郡”“遼東郡”“南??ぁ焙痛鬂舌l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推理得出,全國統一實行郡縣制的歷史時期為秦朝,再結合所學知識,利用圖一中的信息,簡要說明。通過閱讀圖二,找到圖中“濟南郡”“東萊郡”“甾川國”“高密國”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地方上實行郡國并行制度的歷史時期為漢朝,接著說明得出相關結論的主要依據。通過閱讀圖三,首先找到“大都”“中書省”“遼陽行省”“宣政院”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可得出,元朝在地方上推行行省制度,西藏是宣政院的轄區,再對相關分析過程進行說明。19.(1)突出特點:過渡時期是以國家基本制度的建構建立和保障社會主義新秩序,即以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為根本價值;以建立和鞏固社會發展新秩序為根本基礎;以發動和推進所有制變革為關鍵環節;以運用國家力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突出任務;以清除舊國家遺留的封建殘余為根本保障。改革開放新時期是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影響: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國家管理制度,激發了社會活力;夯實了中國共產黨的群眾基礎,保證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促進了國家治理的創新,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窘馕觥康?1)問第一小問,據材料一并結合新中國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國家治理史實可知,過渡時期是以國家基本制度的建構建立和保障社會主義新秩序為突出特點;結合新中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設史實可知以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為根本價值;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可知以建立和鞏固社會發展新秩序為根本基礎;據材料一“為貫徹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結合所學得出以發動和推進所有制變革為關鍵環節;以運用國家力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突出任務;據材料一“在全國范圍既完成沒收官僚資本為國家所有……打退資產階級的進攻等社會主義革命的現實任務”并結合所學得出以清除舊國家遺留的封建殘余為根本保障。第二小問,據材料二“我國新時期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在理順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并結合所學得出改革開放新時期是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2)問,據材料二“理順‘政企’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并結合所學得出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據材料二“理順‘政社’關系,促進社會組織發育發展,充分激發社會機體活力”并結合所學得出健全國家管理制度,激發了社會活力;據材料二“理順‘黨群’關系,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不斷夯實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并結合所學得出夯實了中國共產黨的群眾基礎,保證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據材料二“國家改革的根本價值是推進制度創新與定型”并結合所學得出促進了國家治理的創新,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20.(1)英國組不相符。原因:1689年,是英國政治民主化的開端,況且材料反映的是對1689年時英國民主制的質疑或否定,“民主化趨勢不斷發展”結論與材料不符。第46頁共46頁
美國組的結論不正確。原因:美國的民主共和政體是資產階級代議制的一種形式,并不具備絕對進步性。(2)英國組的材料不全面。補充史實:《權利法案》的頒布;責任內閣制的形成;19世紀議會改革。(3)含義:三權分立的聯邦共和政體。表現: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兩黨交替執政;實行聯邦制原則?!窘馕觥康?1)(2)問,閱讀材料和結論,根據英國的民主進程以及美國1787年憲法制定的背景和內容等有關史實進行判斷。第(3)問,結合1787年憲法的原則和特點進行回答。第46頁共46頁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二單元培優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清朝《欽定臺規》規定,各地巡視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門上大書“回避”字樣,不見客、不收書、不接納私辦人役、不赴餞送宴會,且限領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準停留,到境后不受私書私饋等。這一規定有利于( )A.杜絕貪腐現象B.提升監察效果C.擴大御史權力D.促進制度轉型2.唐代臺諫分職:諫官之職在諫皇帝,不諫宰相,也不得彈劾百官。彈劾朝廷百官是御史臺的職分。諫官之位命在宰相,照唐人習慣,宰相見皇帝討論政事,常隨帶諫官同去。遇皇帝有不是處,諫官即可直言規正。關于唐代臺諫制度表述正確的是( )A.臺諫分職加強了相權B.臺諫分離削弱了皇權C.標志了官僚制度的成熟D.減少了決策的失誤3.對《關于建立英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描述不正確的是( )A.英國工業革命是其產生的重要背景B.有益于建立英國的文官制度C.涉及公共服務人員的晉升D.其撰寫人受克里米亞戰爭失敗的影響4.唐代科舉考試禮部錄取后,還需經過吏部考試合格后才能做官,歲取不過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試”,通過后即可入仕,每次錄取五百人以上,甚至達千人。對此理解準確的是( )A.科舉制度更加客觀公正B.貴族政治影響日益減弱C.削弱六部職權強化皇權D.皇帝開始掌握選官權5.關于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監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監督官規范執政,防止官員貪污腐敗B.隋唐時期的御史臺主要職責是到京都各監獄視察執法情況C.這種制度在防止腐敗、低效,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D.從根本上約束了皇帝的權力,防止了決策的失誤第46頁共46頁
6.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在其小說《儒林外史》中描寫了一個窮書生范進,為考取功名不惜讓自己的妻子母親餓肚子,遭到了街坊四鄰的譏笑嘲諷,最終范進考取了舉人,但因興奮過度而瘋癲的故事。范進參加的是( )A.皇帝的殿試B.吏部的面試C.禮部的會試D.各省的鄉試7.1830-1834年,擔任英國海軍大臣的詹姆士·格雷厄姆曾在本部門內打破政黨界限,按能力任命文官,結果遭到本黨成員的攻擊,同時受到財政部負責文官任命事務的秘書的譴責。這說明( )A.文官制度還需進一步完善B.資產階級革命勢在必行C.政黨分肥制阻礙社會進步D.歷史在曲折中不斷前進8.五代時,有人贊揚科舉制度說,無論貧寒之家還是王孫公子,“莫不理推畫一,時契大同”。他強調的是,科舉考試( )A.實現王公子弟與百姓平等B.改變了社會階層結構C.體現了公平的選拔原則D.促成了國家統一9.英國曾于1855年、1870年兩次頒布法令,規定由獨立于黨派之外的文官委員會主持文官考選,文官不得參與政治活動和盈利性經濟活動。1883年的《美國文官法》也規定:任何公務人員都沒有權力利用職權或個人影響去強迫別人或別的團體采取政治行動。由此可知,當時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 )A.保證公共權力運行的穩定B.完善歐美國家的政黨政治C.杜絕官員權力濫用與腐敗D.彰顯選拔公正與社會公平10.資產階級革命前英國官吏的任用一直沿用“恩賜官職”,革命后出現了所謂“政黨分肥制”,導致腐敗泛濫、行政效率低下。19世紀中葉,政府的管理職能急劇擴展,管理的事務日益復雜,改革官員錄用制度的呼聲不斷高漲。1870年,英國頒布法令,規定多數重要文官職位必須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用,英國近代文官制度最終確立。由此可知,促成英國近代文官制度最終建立的重要推動力是( )A.革命斗爭B.工業革命第46頁共46頁
C.政黨政治D.思想解放11.不屬于我國公務員制度特點的是( )A.不搞“政治中立”B.堅持黨管干部C.有“政務官”與“事務官”的劃分D.堅持服務于民的宗旨12.1906年,清政府徹底廢除科舉制,關于這一舉措的影響,不正確的是( )A.沖擊了“學而優則仕”的儒家思想B.開啟了教育發展的新篇章C.推動了文化的新發展D.鞏固了清政府的統治基礎13.西漢地方長官須每年定期向中央匯報本地的戶口、墾田、賦役等情況,相關文書稱為“計簿”。漢宣帝曾斥責郡國“上計簿具文而已,務為欺謾,以避其課”。這表明當時西漢( )A.地方財政出現危機B.政府運行機制待完善C.君主專制趨向強化D.地方治理體系已崩壞14.188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文官制度法”。根據這個法案,美國政府形成了“兩官分途”,政府官員分為具有黨派立場的政治官員和不受黨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務性官員,后者在美國政府中所占比例一開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達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國政府“兩官分途”的形成( )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響B.緩和了兩黨之間的矛盾沖突C.保證了公共行政的穩定性D.加強了聯邦政府的行政權力15.某科研機構深入我國農村調查顯示,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村干部的社會特性經歷了一個歷史演變過程:即從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貧下中農)——人民公社時期的工作積極性(勞模、勞動積極分子)——改革開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強(更多表現為基于個人魅力的宗族權威)——社會關系網絡(社會關系權威)——經濟實力(經濟權威)。這一歷史現象反映了( )A.宗法習俗操控農村民主選舉B.時代需要影響村干部的選任標準C.經濟實力決定干部社會特性D.復雜歷史左右民主政治建設16.魏晉時期大族子弟以“簿閥”(即祖、父兩代在本朝的官爵)定品,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士族是封建等級秩序的維護者B.九品中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第46頁共46頁
C.門第族望成為選官的主要依據D.“世卿世祿”制造成“累世公卿”現象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考試院作為主管考試的最高機關,掌握著國家機關人員的考試和銓敘。南京國民政府先后頒布了《考試法》《典試法》《監視法》等法律法規。這一時期的文官考試,賦予女性參加考試的權利。在考試的內容科目上,以1931年第一屆高等考試普通行政人員考試的部分試題為例,此次高等文官考試共分為國文、民法、刑法、國際公法、行政法、中國近代政治史、經濟學、財政學等八個科目,除國文外,其他科目均屬于現代科學知識范疇。據統計,整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普通考試錄取6738人;高等考試錄取4069人;特種考試錄取155220人。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黨派性更加濃厚,一切文官均需為國民黨的一黨私利服務。地方勢力與中央政府之間存在重重矛盾,往往將中央所派遣的官員看成是蔣介石集團的人事滲透而拒絕實施文官制度?!幾蕴绽^波、馬卉《民國時期文官制度發展概述——兼論其對知識分子的影響》(1)根據材料概括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文官制度的特點。(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要評價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文官制度的影響。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考試院作為主管考試的最高機關,掌握著國家機關人員的考試和銓敘。南京國民政府先后頒布了《考試法》《典試法》《監視法》等法律法規。這一時期的文官考試,賦予女性參加考試的權力。在考試的內容科目上,以1931年第一屆高等考試普通行政人員考試的部分試題為例,此次高等文官考試共分為國文、民法、刑法、國際公法、行政法、中國近代政治史、經濟學、財政學等八個科目,除國文外,其他科目均屬于現代科學知識范疇。據統計,整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普通考試錄取6738人;高等考試錄取4069人;特種考試錄取155220人。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黨派性更加濃厚,一切文官均需為國民黨的一黨私利服務。地方勢力與中央政府之間存在重重矛盾,往往將中央所派遣的官員看成是蔣介石集團的人事滲透而拒絕實施文官制度。第46頁共46頁
——摘編自陶繼波、馬卉《民國時期文官制度發展概述——兼論其對知識分子的影響》(1)根據材料概括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文官制度的特點。(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要評價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文官制度的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廷對在任官員的考核是對官員品德操守及才干績效的綜合評定。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驗要求官員填寫非常具體的“實跡”“實績”,以便日后核對??己酥贫仁┬羞^程中,日漸發展起程式化的傾向。較之規矩呆板的常規考核,監察制度的實施相對活躍而有針對性。對于官吏的考察通過多條途徑進行:常規考課與特詔巡查并行,中央業務部門對地方相應機構考核與內部稽查并行,諸司、諸州互查互申,朝廷專使考察等??疾旖Y果向本人公開,以求得多種信息來源的相互印證。材料二 為適應封建專制的發展,明代調整了監察機構的設置,改御史臺為都察院,又罷諫院,設六科給事中,成為六部的獨立監察機構,科道并立;地方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時設督撫,形成地方三重監察網絡。清沿明制,設都察院為其中央監察機關,管理全國的監察工作;設六科給事中分科負責六部的監察工作。清世宗將六部“隸屬都察院”,地方監察沿用明制。在立法方面,明代制有《憲綱條例》,清朝則有《欽定臺規》,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最完備的監察法典,標志著我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幾蕴坪8琛冻幸u與變異:中國古代監察制度述論》(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代官員考察機制的特點。第46頁共46頁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清時期監察制度達到頂峰的表現及原因。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進士科考試錄取率極低,“歲取登第者三十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于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后,殿試成為定制,并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此外,廢除了唐代的公薦制度,考試實行糊名和謄錄,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時省試中多次落第者另立名冊上報皇帝,特許他們可陪同參加殿試,考試及第后,考生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北方士人長于經學而短于詩賦,而南方士人則反之。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后,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以便為變法培養和選拔人才?!幾浴堵哉撍未婆e制的發展》等材料二 康有為曾痛陳八股取士之禍。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通過光緒皇帝,廢止八股文章。1901年,清廷宣布科舉改制:頭場,考中國政治、歷史論5篇;第二場,考各國政治、藝學(科技、藝術)策5道;第三場,考四書義、五經。四書、五經考試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1905年清廷又宣布,從次年起,所有歲科考試、鄉試、會試一律停止。原為科舉而備的專項錢款均先后撥充興辦學堂之用。1895年以前,全國僅有新式學堂20所,1895~1898年又增19所,1905年達到8277所,以后每年增加10000多所。新式學堂學生1904年近10萬人,1909年高達近164萬之眾,他們立志“以制造新國民為起點,以組織新政府為終局”“把過時的清朝君主專制政體改變為中華民國”?!幾浴肚昕婆e制的崩塌》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科舉制在宋代的發展,分析出現這一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晚清科舉制改革的特點,結合所學簡析晚清科舉制改革的影響。第46頁共46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B 【解析】由材料可知,清朝對各地巡視御史制定諸多限制,減少與被監察地方官吏的接觸,這一做法有利于巡視御史秉公行使監察職能,提升監察效果,故選B項。2.D【解析】依據題干“諫官之職在諫皇帝”“遇皇帝有不是處,諫官即可直言規正”可以看出,臺諫分離,各司其職,能夠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減少決策的失誤,故D項正確;臺諫分職提高辦事效率,主要是直言規正皇帝錯誤,不是加強相權,故A項錯誤;古代皇權至高無上,臺諫分離主要是職責分離,并不能削弱皇權,故B項錯誤;這一制度并不能說明官僚政治的成熟,故C項錯誤。3.D【解析】《關于建立英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撰寫于1853年,當時工業革命早已結束,但克里米亞戰爭還未失??;其中有“成績突出的公共服務人員可以得到晉升”之類的規定,它奠定了英國文官制度的基礎,綜合以上分析,D項錯誤,符合題意。4.B【解析】材料沒有反映出宋代科舉制標準的變化,不能體現出更加客觀公正,故A項錯誤;宋代科舉取士的人數增加,權貴依靠特權入仕的人數減少,貴族政治影響日益減弱,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試”削弱六部職權,故C項錯誤;隋朝科舉制創立,皇帝已經開始掌握選官主動權,故D項錯誤。5.D第46頁共46頁
【解析】A、B、C三項符合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史實,但不符合題意,排除;中國古代監察制度不能對皇帝的權力產生制約作用,也不能從根本上防止了決策的失誤,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6.D7.C【解析】1834年英國文官制度還沒形成,故A項錯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于1688年完成,故B項錯誤;“按能力任命文官”“遭到本黨成員的攻擊”,說明當時政黨分肥制阻礙社會進步,C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曲折前進,排除D項。8.C【解析】根據材料“無論貧寒之家還是王孫公子,‘莫不理推畫一,時契大同’”說明科舉對于寒門和王孫的公平選拔,故選C項。材料表明的是在科舉選拔方面的平等,不是寒門和王孫的絕對平等,排除A項;科舉制是促進階層流動,不是改變社會階層結構,排除B項;根據材料“五代時”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國家處于分裂,排除D項。9.A 【解析】“由獨立于黨派之外的文官委員會主持文官考選,文官不得參與政治活動和盈利性經濟活動”“任何公務人員都沒有權力利用職權或個人影響去強迫別人或別的團體采取政治行動”,由此可知,當時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保證公共權力運行的穩定,故選A項。10.B【解析】“19世紀中葉,政府的管理職能急劇擴展,管理的事務日益復雜,改革官員錄用制度的呼聲不斷高漲”,由此1870年,英國頒布法令確立了近代文官制度。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工業革命發展在上層建筑上的要求,故B項正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出現的是“政黨分肥制”,故A項錯誤;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英國出現了政黨政治,故C項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未涉及思想解放,故D項錯誤。11.C第46頁共46頁
【解析】我國公務員沒有“政務官”與“事務官”的劃分,故選C項。12.D【解析】1906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后,1912年清政府宣告滅亡,所以D項說法存在問題,符合要求,故選D項。A、B、C三項說法皆屬于廢除科舉制的作用,敘述正確,但不合題意。13.B【解析】根據“上計簿具文而已,務為欺謾,以避其課”可知,西漢時期的“計簿”是為了征收賦稅提供依據,而地方官員對于“計簿”準備不足,由此可以說明西漢政府的運行機制有待完善,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西漢時期政府的運行機制,沒有體現財政出現危機和君主專制趨向強化,排除A、C兩項;“已崩壞”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D項。14.C【解析】不受黨派控制的中立事務性官員占據美國政府的絕大部分,這種做法有利于使政府行政避免受到政黨政治的影響,保證公共行政的穩定性,故選C項?!皟晒俜滞尽敝饕菫榱吮WC公共行政的穩定性,并非是削弱精英政治的影響,與緩和兩黨矛盾也沒有必然關系,更不一定會加強聯邦政府的行政權力,排除A、B、D三項。15.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隨著時代的不同,村干部選任標準也是不同的,體現了時代的需要影響了村干部的選任標準,故B項正確。宗法習俗未操控農村民主選舉,A項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僅僅適合改革開放后的一個歷史時期,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自身是正確的,但材料并未強調這一點,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B項。16.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簿閥”使門第族望成為選官的主要依據,故C項正確。材料不涉及維護封建等級秩序內容,故A項錯誤;材料只反映定品依據,與加強中央集權無關,故B項錯誤;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為九品中正制,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1)成立專門主管機構;制定法律保障實施;具有一定開放性和平等性;文官考試注重考查現代科學知識。第46頁共46頁
(2)為政府部門選拔了一些優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公正、平等,推動了社會進步。服務于國民黨的一黨私利;地方勢力與蔣介石集團之間的斗爭阻礙了文官制度的實施。(考生須從意義、局限兩方面回答)【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考試院作為主管考試的最高機關,掌握著國家機關人員的考試和銓敘”可知,成立專門主管機構;根據材料“南京國民政府先后頒布了《考試法》《典試法》《監視法》等法律法規”可知,制定法律保障實施;根據材料“這一時期的文官考試,賦予女性參加考試的權利”可知,具有一定開放性和平等性;根據材料“此次高等文官考試共分為國文、民法、刑法、國際公法、行政法、中國近代政治史、經濟學、財政學等八個科目,除國文外,其他科目均屬于現代科學知識范疇”可知,文官考試注重考查現代科學知識。第(2)問,根據材料“據統計,整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普通考試錄取6738人;高等考試錄取4069人;特種考試錄取155220人”可知,為政府部門選拔了一些優秀人才;考試允許女性參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公正、平等,推動了社會進步。根據材料“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黨派性更加濃厚,一切文官均需為國民黨的一黨私利服務”可知,服務于國民黨的一黨私利;根據材料“地方勢力與中央政府之間存在重重矛盾,往往將中央所派遣的官員看成是蔣介石集團的人事滲透而拒絕實施文官制度”可知,地方勢力與蔣介石集團之間的斗爭阻礙了文官制度的實施。18.(1)成立專門主管機構;制定法律保障實施;具有一定開放性和平等性;文官考試注重考查現代科學知識。(2)為政府部門選拔了一些優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公正、平等,推動了社會進步。服務于國民黨的一黨私利;地方勢力與蔣介石集團之間的斗爭阻礙了文官制度的實施?!窘馕觥康?1)問,根據材料“考試院作為主管考試的最高機關,掌握著國家機關人員的考試和銓敘”得出成立專門主管機構;根據材料“南京國民政府先后頒布了《考試法》《典試法》《監視法》等法律法規”得出制定法律保障實施;根據材料“這一時期的文官考試,賦予女性參加考試的權力”可知,文官考試對女性開放具有一定開放性和平等性;根據材料“其他科目均屬于現代科學知識范疇”得出文官考試注重考查現代科學知識。第(2)問,根據材料“據統計,整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普通考試錄取6738人;高等考試錄取4069人;特種考試錄取155220人”得出為政府部門選拔了一些優秀人才;根據材料中文官制度設置專門主管機構、制定法律保障和對女性開放可得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公正、平等,推動了社會進步;根據材料“黨派性更加濃厚,一切文官均需為國民黨的一黨私利服務”得出服務于國民黨的一黨私利;根據材料“地方勢力與中央政府之間存在重重矛盾,往往將中央所派遣的官員看成是蔣介石集團的人事滲透而拒絕實施文官制度”得出地方勢力與蔣介石集團之間的斗爭阻礙了文官制度的實施。19.(1)特點:考核和監察相結合;注重對德才的綜合考核;重視文檔資料;考核走向程式化;監察形式多樣化;考察結果力求公開公正。第46頁共46頁
(2)表現:形成從中央到地方嚴密的監察體系;制定了完備的監察法規等。原因:統治者的重視;加強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對前代機構和法規的繼承與發展等?!窘馕觥康?1)問,根據材料一中“宋廷對在任官員的考核是對官員品德操守及才干績效的綜合評定”可歸納出考核和監察相結合;根據材料一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可歸納出注重對德才的綜合考核;根據材料一中“‘才干’的核驗要求官員填寫非常具體的‘實跡’‘實績’”可歸納出重視文檔資料;根據材料一中“考核制度施行過程中,日漸發展起程式化的傾向”可歸納出考核走向程式化;根據材料一中“對于官吏的考察通過多條途徑進行”可歸納出監察形式多樣化;根據材料一中“考察結果向本人公開,以求得多種信息來源的相互印證”可歸納出考察結果力求公開公正。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中的中央和地方監察機構的設置可知形成從中央到地方嚴密的監察體系;根據材料二中“明代制有《憲綱條例》,清朝則有《欽定臺規》”可歸納出制定了完備的監察法規等。第二小問,可從統治者的重視、加強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對前代機構和法規的繼承與發展等方面進行分析。20.(1)發展:錄取范圍擴大;考試機會增加;考試過程更嚴格;考試內容更實用化。原因:加強君主專制的需要;籠絡北方士人擴大統治基礎的需要;國家政治變革選拔人才的需要;唐代科舉制度的不完備。(2)特點:形式上廢除八股;內容上中西結合;過程循序漸進。影響:有利于西學的進一步傳播;有利于新式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有利于近代教育體制的確立;有利于提高民眾的參政意識;有利于推動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有利于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窘馕觥康?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可歸納出錄取范圍擴大和考試機會增大;根據材料“并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可歸納出考試過程更嚴格;根據材料“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以便為變法培養和選拔人才”可歸納出考試內容更實用化。第二小問,可從君主專制的強化、擴大統治的需要、改革的需要及傳統制度的不完善等方面進行分析。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康有為通過光緒皇帝,廢止八股文章”可歸納出形式上廢除八股;根據材料“頭場,考中國政治、歷史論5篇;第二場,考各國政治、藝學(科技、藝術)策5道”可歸納出內容上中西結合;從改革的過程來看,過程循序漸進。第二小問,結合改革的特征及當時的時代背景可從促進西學的傳播、促進新式知識分子的形成、近代教育體制的確立、提高民族的參政意識、推動革命的爆發及社會轉型等方面進行分析。第46頁共46頁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三單元培優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宋刑律》的律文內容基本上承襲了《唐律》,但在律之后附錄了敕令,宋朝立法史上出現了敕律并行和“以敕代律”的情況。這主要說明宋代( )A.法律內容更加豐富B.君主專制制度強化C.立法部門權力削弱D.執法的隨意性加強2.《十二銅表法》基本上是過去未成文的習慣法的匯編。它明確維護私有財產權和貴族的既得利益,但法典的編纂仍是平民的勝利,這主要是因為《十二銅表法》( )A.使貴族不能隨意曲解法律B.使羅馬法體系最終形成C.保障平民和貴族權利平等D.取消了貴族的既得利益3.羅馬法是羅馬奴隸制國家一切法律的總稱,它既包括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習慣法,也包括公元6世紀中葉以前東羅馬帝國的法律。羅馬法的形成發展主要在于( )A.貴族持續推進改革B.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C.民眾執政經驗豐富D.帝國疆域的不斷擴展4.1791年通過的美國憲法第十修正案規定:憲法未授予合眾國,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權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這一規定( )A.體現了分權制衡的原則B.加強了州政府的權力C.動搖了憲法的權威D.維護了民主共和體制5.《韓非子·功名篇》:“桀為天子,能制天下賢也,勢重也;堯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庇纱宋覀兛梢钥闯鲰n非主張( )A.禮教、仁義、感情都是不需要的B.人君應該將所有權力集中,并提高威望以服人C.定法應該清楚,使得民眾皆知,并以嚴刑重賞來執行第46頁共46頁
D.君主應該具有一套駕馭臣子的手段和方法6.漢昭帝死后,內朝首領外戚霍光召集九卿開會,欲廢昌邑王,另立漢宣帝。有人說:“該請宰相參加?!被艄庹f:“這是皇帝的家事,用不著丞相參加,我們只議定請示皇太后就完了?!边@實質上反映了( )A.內朝權力在外朝之上B.內外朝制度開始形成C.漢代專制皇權的加強D.皇權受到相權制約7.中共十五大提出了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這一“基本方略”是( )A.民主集中制B.科教興國C.人民民主專政D.依法治國8.1215年6月頒布的《大憲章》規定:國王不得隨意征稅叫要確立相關法定程序;國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監禁任何自由人或沒收其財產。這反映了《大憲章》( )A.確立了議會至上原則B.保護了公民的基本人權C.取消了國王的征稅權D.奠定了英國憲政的基礎9.1980年8月,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強調: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黨員在黨章和黨紀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規定的平等權利和義務,誰也不能占便宜,誰也不能犯法。這表明新時期中國( )A.法治建設不斷完善B.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心C.以法律作為反腐工具D.堅持立法為民的原則10.西周時期產生了“以德配天”和“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疤臁笔翘煜赂髯骞灿械纳?,“天命”屬于有“德”能使人民歸順的人;重視教化作用,立法、司法時慎重用刑。這表明,西周時( )A.確立了重德仁政的立法傳統B.神權法色彩日漸濃厚C.儒家思想開始影響立法司法D.繼承了前代立法經驗11.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完成統一后,頒布了通行全國的律令。公元6世紀,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為了重振昔日羅馬帝國雄風,頒布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這表明( )第46頁共46頁
A.中國比西方更早進入法治社會B.依法治國是東西方的共同訴求C.法律保障了社會穩定發展D.都體現了對生命和財產的尊重12.1804年《法國民法典》誕生,法國人坦言“我們毫不猶豫地宣稱,就我們的立法完善性而言,我們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謝羅馬人”。法國“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謝羅馬人”,主要是因為( )A.羅馬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法典B.由公民法到萬民法,羅馬法首創國際法的概念C.羅馬法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羅馬法成為近代歐美國家立法的重要來源13.西方有兩大法律體系:一支是以羅馬法為基礎的大陸法系;另一支是以英國普通法為基礎的英美法系。羅馬法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是公元1~3世紀;英美法系則形成于18世紀。下列關于這兩大法系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為世界性法律體系的說法,正確的是( )A.伴隨著領土擴張和軍事征服B.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C.嚴格的成文法和先進的理念D.系統的法律體系和深邃的思想14.公元5世紀日耳曼人滅亡西羅馬帝國,但是日耳曼各國紛紛尊奉羅馬為正統,特別是各個日耳曼王國將各自部落的習慣,借助于羅馬法的某些術語,并吸收羅馬法的一些原則,編纂為成文法典。這說明( )A.羅馬法豐富了其他民族文明的成果B.羅馬法的適用地域和對象不斷擴大C.羅馬法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淵源D.被征服地為羅馬法的完備發達折服15.商鞅師承儒家,卻轉行法家之道,他在《商君書·畫策》中說:“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義者能愛于人,而不能使人愛,是以知仁義之不足以治天下?!边@說明當時( )A.以仁義治天下成為主流意識B.儒家與法家追求的目標相悖C.儒法在實踐中出現融合傾向D.法家意識到教化作用的局限16.《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愛國主義絕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我們既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成果,也要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其主旨是( )A.倡導學習世界優秀文化B.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第46頁共46頁
C.中央政府倡導理性愛國D.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始皇和李斯是秦王朝締造者,他們的治國思想秉承了法家傳統,是以“法”治國主張的信奉者、實踐者。秦王朝的立法指導思想以“爭強”“治民”和“帝王之具”為指南。秦始皇之“法”:“誹謗者,族誅”“以古非今者,族誅”“偶語詩書者,棄市”。秦始皇二十年,“荊軻為燕太子丹刺秦王,后誅軻九族,其后恚恨不已,復夷軻之一里,一里皆滅”?!幾浴兑舱勏惹卣嗡枷胫械摹胺ā薄凡牧隙×_馬帝國經由羅馬共和國蛻變而來,憑借的不僅是“使羅馬四鄰畏服的精兵”,更有“使羅馬內部安定的良法”。羅馬統治者也時常表現出加強君主專制權力的傾向,但統治者的名分與統治的理論卻依舊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法思想為歸依,而人性平等、個人權利保障、權力的合法性及對權力的制約等則構成了這種思想的核心。在法治實踐方面,如在涉及基督徒基于信仰而反對皇帝崇拜事件時,圖拉真指示其部下:只要抓獲罪證確鑿的基督徒即可懲辦,但有悔改表現則可寬恕,同時要防止誣告株連,否則便有違于時代精神。羅馬帝國法治實踐的一件大事是羅馬公民權在帝國范圍內的實現?!幾浴墩摲蓛r值取向與政治穩定》(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分析古代秦王朝和羅馬帝國重視法律治國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法治實踐對古代秦帝國和羅馬帝國統治的延續所起作用不同的原因。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46頁共46頁
材料 丁文江,江蘇泰興人,著名地質學家。1911年,他在英國獲得動物學和地質學雙科學位后回國,投身于中國地質學的創建工作。1913年,參與創辦地質研究所,培養了一批地質研究人才。1914年,他“登山涉水,不怕吃苦”,前往云南、四川、貴州進行地質調查。1916年,加入北京大學,幫助恢復地質學系。1922年,主持成立中國地質學會。1929年,率隊赴西南進行大規??疾?,繪制地形地質圖,為經濟建設和國防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在他的推動下,中國地質學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就獲得了世界聲譽。1933年,他赴華盛頓出席國際地質學會第16次大會。1936年,他在湖南譚家山煤礦考察時因煤氣中毒去世?!獡讐垡涂傊骶帯吨袊ㄊ贰返?1)根據材料,概括丁文江對中國地質學的貢獻。(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丁文江取得科學成就的原因。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國古代在自然經濟和專制統治環境下,不具備產生諸如自由、平等、權利、義務等近代民法觀念的條件清末1902年清廷下詔“參酌外國法律”,改訂律例。仿德、日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編纂方法,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隨著王朝終結,未及頒行民國北洋政府以大清民律草案為藍本,完成民國民律草案。因時局多變,未能完成立法程序。1930年國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礎上修訂的《中華民國民法》頒布實施。廢除了中國傳統法律中的舊名詞,西方禁止刑訊、獨立審判的原則及審判公開制度、陪審及辯護制度等也逐漸進入中國法律體系20世紀五六十年代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兩次啟動民法典起草工作,但因政治運動等被迫中斷。初成的兩部草案與蘇聯民法典一脈相承,如“財產流轉”便將繼承制度排除在外,但加入了預算、稅收等計劃經濟方面的內容20世紀七1979年第三次啟動民法典編纂。但立法機關認為經濟體制改革剛剛開始,各種民事關系尚未定型,制定完整的法典條件還不具備,第46頁共46頁
八十年代故決定先分步制定民事單行本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方向。隨后與之相適應的擔保法、合同法等相繼制定,身份平等、權利神圣等私法理念也備受推崇。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與國際接軌,民法典的起草逐步加快2020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頒布,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摘編自何勤華《西方法學史綱》、梁慧星《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等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20.鄉約是中國民間社會長期以來自發形成的、依靠習慣和道德力量發揮約束力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第46頁共46頁
材料一 北宋儒家“關中學派”代表呂大鈞兄弟受《周禮》《禮記》的影響,訂立《呂氏鄉約》。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鄉約鄉規,其主要內容有:一是德業相勸,即互勉于修身齊家之事;二是過失相規,如戒酗酒,戒賭博,戒斗毆等;三是禮俗相交,即鄉黨之間要有長幼之序,相親相敬之禮;四是患難相恤,包括防盜,防災,防疫,恤貧,恤孤等。在此基礎上,又細化為更為具體的條款,以約束和規范鄉民的個人行為。有學者認為,《呂氏鄉約》“于君政官治之外別立鄉人自治之團體,尤為空前之創制”?!幾渣h曉虹《中國傳統鄉規民約研究》等材料二 當前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與鄉規民約不謀而合,全國各地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習俗,民風民情也千差萬別,若只是以法律的方式做出統一規定,難免引起“不適”,鄉規民約源于世代民眾生活沿襲下來的習俗和傳統,更適應本地方的現實需要,也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幾詣⒂睢墩摗皡问相l約”的社會治理作用》(1)根據材料一,簡要指出《呂氏鄉約》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鄉約出現的原因。(2)綜合上述材料,簡析研究古代鄉約的現實價值。第46頁共46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B 【解析】據材料中“在律之后附錄了敕令”“敕律并行”“以敕代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敕令屬于君主的命令,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專制制度強化,故選B項;僅據材料內容無法得出A、C、D三項結論,故排除。2.A 【解析】《十二銅表法》限制了貴族隨意解釋法律的特權,因此被稱為平民的勝利,故選A項;《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形成,排除B項;《十二銅表法》依然維護了貴族利益,排除C、D兩項。3.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隨著羅馬商品經濟的發展,羅馬法不斷完善,最終形成了羅馬法體系,即羅馬法的形成發展主要在于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故選B項;羅馬法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平民推動的,排除A項;羅馬共和國早期,羅馬平民并沒有執政權,排除C項;羅馬法的內容還包含共和國時期的法律,排除D項。4.A 【解析】題干中第十修正案的規定體現了權力由中央、州、人民分割享有,即分權制衡,故選A項;題干中“憲法未授予合眾國”是前提,體現了中央集權原則,排除B項;修正案是對憲法漏洞的修補,而不是動搖憲法的權威,排除C項;題干與“維護民主共和體制”關系不大,排除D項。5.B【解析】從材料內容看,人的影響力主要取決于人的地位即“勢”(權力),韓非主要強調人君應該集中權力,并提高威望以服人,故B項正確。6.C第46頁共46頁
【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內朝首領霍光拒絕丞相參加廢立皇帝的會議,因為漢代內朝權力來自皇帝,因此這實質上反映了專制皇權的加強,故C項正確。7.D8.D【解析】《大憲章》頒布時,英國尚未確立議會至上原則,故A項錯誤;《大憲章》的頒布是為了限制王權,而非保護公民的權利,故B項錯誤;國王的征稅權并未取消,只是要經過相關立法程序,故C項錯誤;英國的憲政建立在對王權進行限制的基礎上,而《大憲章》體現了對王權的限制,故D項正確。9.B 【解析】材料“人人有依法規定的平等權利和義務,誰也不能占便宜,誰也不能犯法”說明中國在改革開放后推進以法治國的堅定決心,故選B項;A、C兩項材料未體現,排除;材料探討的是守法而不是立法問題,排除D項。10.A 【解析】據材料“‘天命’屬于有‘德’能使人民歸順的人”可知西周時期重視德行,據材料“立法、司法時慎重用刑”可知在立法、司法中形成了慎刑罰而主要“重視教化”的傳統,故選A項;B項表述與題意不符,排除;儒家思想產生于春秋時期,西周時尚未有儒家思想,排除C項;由材料中“西周時期產生”可知并非繼承前代,排除D項。11.B 【解析】秦始皇和查士丁尼都頒布了通行全國的法律,由此可知,東西方的統治者都注重依法治國,故選B項;秦朝是專制體制,屬于人治而非法治,排除A項;通過題干無法判斷法律對社會發展產生的作用,排除C項;D項與題意無關,排除。12.D 【解析】由材料內容可知,《法國民法典》的立法完善性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謝羅馬人,這反映出羅馬法是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立法的先聲,故選D項。13.A 第46頁共46頁
【解析】公元1~3世紀,隨著羅馬帝國疆域的擴大,法律不斷完善,18世紀隨著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英美法系形成,故選A項;B項不符合羅馬法形成的條件,排除;英美法系不采取成文法,排除C項;公元1~3世紀的羅馬法還沒有成為系統的法律體系,排除D項。14.A【解析】滅亡西羅馬帝國的日耳曼各國尊奉羅馬為正統,借助羅馬法的術語,吸收羅馬法的原則,將各自部落的習慣,編纂為成文法典,說明羅馬法豐富了其他民族文明的成果,A項正確。羅馬法的適用地域和對象不斷擴大與材料內容不符,B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羅馬法是近代資產階級法學淵源,C項錯誤;被征服地為羅馬法的完備發達折服與材料主旨不符,D項錯誤。15.D【解析】根據材料“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義者能愛于人,而不能使人愛,是以知仁義之不足以治天下”并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認識到儒家教化作用的局限性,從而轉行法家之道,D項正確。根據材料“仁義之不足以治天下”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儒家“仁義治天下的思想”并未成為社會主流意識,排除A項;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儒家和法家追求的目標都是“治天下”,只是實現方式不同,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商鞅否定儒家治國思想,轉行法家之道,說明兩者并未融合,排除C項。16.C【解析】材料的關鍵信息是“愛國主義絕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其他內容是對這句的解釋和對正確愛國做法的指導,體現了理性,故C項正確。A、B兩項是解釋,不是主旨,故排除;D項材料沒有闡釋,故排除。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1)背景:商鞅變法,形成了秦國重法傳統;秦國歷代統治者厲行法治,效果明顯;秦帝國初建,各種反對勢力依然存在。羅馬自共和國時期就形成了良好的法律傳統;羅馬帝國統治者信奉自然法思想;法治實踐在羅馬歷史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等。(2)秦:統治者主張嚴刑峻法,激化了階級矛盾,加速了秦王朝的覆亡。羅馬:羅馬法律相對寬松,并作適時調整,這對緩和社會矛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效地維護了羅馬帝國的統治?!窘馕觥康?1)問第一小問,結合秦朝商鞅變法、統一前治國的原則、統一后社會矛盾等相關史實,說明秦朝重視法律治國的歷史背景;第二小問,結合材料二“使羅馬內部安定的良法”“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法思想為歸依”“羅馬公民權在帝國范圍內的實現”等信息回答。第(2)問第一小問,結合秦朝的法治實踐具有嚴刑峻法的特點回答;第二小問,結合羅馬法的實踐特點回答。第46頁共46頁
18.(1)貢獻:參與創建并推動中國地質學的發展;培養中國早期地質學人才;組織對西南地區的大規模地質調查,以科學服務國家建設;提高了中國地質學的國際聲譽。(2)原因:愛國精神;獻身精神;科學作風;國家和學科發展的需要?!窘馕觥康?1)問,根據材料“投身于中國地質學的創建工作……培養了一批地質研究人才”可知,參與創建并推動中國地質學的發展,培養中國早期地質學人才;根據材料“前往云南、四川、貴州進行地質調查……為經濟建設和國防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可知,組織對西南地區的大規模地質調查,以科學服務國家建設;根據材料“在他的推動下,中國地質學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就獲得了世界聲譽”可知,提高了中國地質學的國際聲譽。第(2)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即可。19.示例:體制因素是影響民法典編纂的關鍵因素。闡述: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兩次啟動民法典編纂,表面上是因為1956年“整風反右”、1964年“四清”運動而被迫中斷,實際上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國當時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這一體制下社會生活,尤其經濟活動基本被納入行政權力的控制范圍,因此不需要民法協調。1979年第三次啟動民法典的編纂時,當時農村剛啟動包產到戶等,國企改革還沒開始,各種民事關系尚未定型,經濟體制改革方向也不明確,制定完整的法典條件還不具備,影響到了民法典的編纂。20世紀90年代以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已經確定,市場經濟也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客觀上需要一部系統完善的民法典,才有了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傊?,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為準則,其產生、發展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緊密關聯?!窘馕觥勘绢}旨在考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材料提供了中國近現代民法典歷史演變的年表,要求考生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即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提出觀點,進行簡要闡述。民法典的演變與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環境、思想觀念,甚至國際關系等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密切相關,相互作用,歸納主題時,可以從原因條件、發展歷程、特點和影響等角度切入。20.(1)特點: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重視規范鄉民的道德行為和道德教化;強調互助互勉;強調自治。原因:理學的形成;科舉制的推行;知識分子進入國家政治體系;士大夫社會責任和主體意識的增強。(2)當代價值:傳承優良家風,弘揚中華美德;有利于農村基層自治制度的完善;穩定社會秩序,構建和諧社會。第46頁共46頁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中“呂大鈞兄弟受《周禮》《禮記》的影響”“一是德業相勸……二是過失相規……三是禮俗相交……”等信息概括;第二小問“原因”,則要根據所學知識從政治、思想和社會變化等方面來分析。第(2)問,結合材料二中“當前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與鄉規民約不謀而合”“鄉規民約源于世代民眾生活沿襲下來的習俗和傳統,更適應本地方的現實需要,也更容易被人們接受”等信息,聯系當前推行基層自治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分析。統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期中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秦郵律》內容廣及文書、驛制、郵驛等法令,明確規定文書傳遞時限、登記手續、入驛條件、生活待遇、郵驛機構的管理和獎懲辦法等。該法令的制定主要是為了()A.完善秦朝法律制度的需要B.促進社會公共事業的發展C.建立完備的郵政通信網絡D.保證國家政令的順暢通達2.某同學在研究中國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時,找到以下材料:“無論是作為朝廷的臨時派出機構,抑或作為常設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進行政治控馭和軍節鎮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濃厚?!痹撏瑢W研究的政治制度()A.擁有大權,不受中央節制B.容易導致地方勢力膨脹C.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D.使得皇權空前強化3.1077年,羅馬教皇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問題上矛盾尖銳,教皇宣布廢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動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著嚴寒長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諾莎城堡,極盡卑微悔過,受盡侮辱后才獲教皇赦免,史稱“卡諾莎之辱”。這一事件反映出()A.羅馬教皇權力取代世俗權力B.天主教會與專制王權相制衡C.神權統治阻礙民族國家發展D.封建諸侯是神權政治的支柱4.1787年美國憲法規定:行政人員、法官不得在國會占有議席,國會議員也不能擔任政府的文官職位,政府官員和國會議員也不能同時擔任法官。此規定旨在()A.協調各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B.規定各種權力的制衡C.創建人民主權原則的新政府D.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力5.在論述新中國的民主制度時,毛澤東認為,二者應該是按照核子和電子的動力學相互聯系起來。核子雖小,卻非常重。環繞核子的電子很輕,卻是自由的。沒有電子,就沒有進步。據此可知,毛澤東旨在強調()第46頁共46頁
A.要求實現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B.要實現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C.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性D.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6.王安石在變法中“募饑民修水利”,以“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廢”。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等賑災方式相比,王安石此舉力圖()A.盡量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B.穩定災區的社會秩序C.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D.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7.中國古代歷來重視對縣官政績的考核。秦漢時期通過上計制度考察縣官一年來的任職情況,并以此作為對縣官獎懲的依據;唐代對縣官的考績制度日趨完善,包含德、慎、公、勤等多個方面;明代制定更加嚴密的考績制度,分為考滿和考察兩種,兩者相輔進行。這一變化實質上反映了我國古代()A.管理水平不斷提高B.中央集權不斷加強C.監察制度不斷完善D.君主專制日益強化8.隋唐時期“工商不得入仕”;992年,宋太宗下詔“如工商雜類人內有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亦許解送”。此后,參加科舉的工商業子弟比比皆是。這表明()A.工商皆本已經成為時代主流B.參加科舉需由州郡長官推薦C.門第成為選官入仕重要條件D.商品經濟發展推動科舉變革9.18世紀末英國的執政黨一上臺便利用權力鞏固自己的政治基礎,培植政治小集團,官員的任命只注重政治忠誠而非才干和品格?!罢h分贓”一定程度上導致英國出現政治混亂的局面。這反映當時英國()A.代議制民主尚需完善B.君主立憲制有名無實C.封建勢力根深蒂固D.國家權力被貴族控制10.北洋政府文官普通考試分為行政職和技術職兩大類,其中技術職又細分為商業、農業、林學、蠶業、化學、土木工、物理、機械、醫學、電工、機織、地質、鐵道、數學、染色、采礦、圖案、金丁、制絲、郵電等30個專業。這一劃分()A.標志著公務員制度的建立B.表明北洋時期官僚機構膨脹C.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學化D.說明實踐經驗是考試的重點11.20世紀50年代初,毛澤東曾告誡全黨:“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如果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國家還沒有辦法治他們,那么天下一定大亂?!泵珴蓶|在當時說這句話的目的在于()第46頁共46頁
A.懲治干部貪污腐敗,恢復國民經濟B.提高干部素質,推行政治體制改革C.加強干部思想道德建設,提高治國水平D.加強干部廉政建設,鞏固新生政權12.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睋p害身體及鬢發、胡須等均屬不孝行為。秦朝將強制剃除頭發、鬢毛和胡須的髡刑和強制剃除鬢毛、胡須而保留頭發的耐刑等刑罰作為純粹的恥辱刑而存在。這反映出秦朝()A.刑法受傳統思想影響B.社會風俗得到了革新C.法律由嚴酷走向寬容D.法律執行缺乏嚴肅性13.古羅馬的訴訟由法律所確定的執法官負責審查訴訟行為的合法性和確定適用的訴訟程序,由當事人選擇的審判員負責對案件進行實體審理。這一制度()A.簡化了案件的訴訟程序B.維護了審判量刑的合理化C.利于避免司法權過于集中D.杜絕了法官的貪污腐敗行為14.“基督教的修道院通過抄書、辦學校、建圖書館三種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遺產,并對其成員及周圍地區的居民進行教育,傳播了基督教教義,培養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養的教職人員?!痹摬牧象w現了基督教會在歐洲的作用是()A.控制人們思想B.大肆進行宗教迫害C.宣傳人文思想D.促進文化教育發展15.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七編、1260條,包括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義。編纂該法典的出發點是()A.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B.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C.法律制度與國際接軌D.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4題,共55分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第46頁共46頁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每位專制君主雖然都力求“乾綱獨攬”“事皆親決”,但實際上他無法也不可能真正實現一人“獨治”天下,必須“設官分職,體統相維,品式具備”。于是,在統治階級內部就出現了一個權力分配的問題。政治學家薩孟武先生說:“吾國中央官制,秦漢以后,無時不在變化之中,而其變化的特質則為天子的近臣轉變為國家的大臣。天子畏帝權旁落,懼大臣竊命,欲收其權為己有,常用近臣以壓制大臣。歷時既久,近臣便奪取了大臣的職權,因之大臣乃退處于備員的地位,而近臣卻漸次變為大臣。近臣一旦演變為大臣,天子又欲剝奪其權,而更信任其他近臣。這樣,由近臣而大臣,演變不已,而吾國中央官制遂日益復雜起來?!薄幾岳疃伞吨袊鴼v代中樞權力機構沿革論略》材料二明初朱元璋鑒于歷代王朝地方權重,導致割據,尾大不掉,對中央離心離德的局面,廢除行中書省,將行省權力一分為三,分別設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負責監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軍事的都指揮使司,成為省一級地方行政機構,它們分別直屬于中央不同部門的領導。隨著政治形勢變化,在運轉過程中,三司出現權力協調不一,辦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問題,巡撫制度應運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監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駐巡撫,并逐步擴大其權力。并在邊疆、軍事要地和數省交界之處增設巡撫。嘉靖年間,進一步規定:“凡徭役、里甲、錢糧、驛傳、倉廩、城池、堡隘、兵馬、軍餉,及審編大戶糧長、民壯快手等項地方之事,俱聽巡撫處置?!本疤┮院?,隨著巡撫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撫成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軍政長官,巡撫由臨時性差遣演變為設立衙門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同時,巡撫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權越職;中央派出鎮守總兵和鎮守太監,以對巡撫監督?!岳顣暂x《明代督撫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關系為視域的考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國中樞權力機構沿革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5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三司制度與巡撫制度的異同點。(5分)(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朝建立巡撫制度的作用。(5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材料一材料二西方學者比較中世紀的中國和西方的城市后認為:中國城市處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審判上表現出隨意性。相比之下,歐洲的城市則更為自治和獨立。大多數城市都有憲章和民法典保護公民的法律權利。歐洲城市中的商業影響也要強大得多。而中國城市工商業中,國家起了主導作用,諸如國家制鐵廠和皇家陶瓷廠(官窯),食鹽貿易的許可證制度等?!幾訹英]安格斯·麥迪森《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年)》(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中世紀西歐國家的政治、經濟特點。(8分分)第46頁共46頁
(2)據材料二,概括東西方城市的不同點。(7分)18.中國諫議文化積淀深厚,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忠言拂于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所執也?!n非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献佑羞^則諫,此為人臣之道也?!硬牧隙逍凶冎?,當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則咎除?!偈娉u謗以招切言,開天下之口,廣箴諫之路。掃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稘h書》(1)根據材料一,概括先秦時期的諫議文化。(5分)(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漢代諫議文化的新特點,并分析其影響。(5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唐律疏議》是唐高宗永徽年間完成的法典,是唐律的典型代表。據《舊唐書·刑法志》記載,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同州人房強,其弟房任在岷州任統軍,因為謀反伏誅。按照當時的法律,房強應當被連坐處死。太宗得知此案,憐憫其將死,于是對大臣們說:“因為風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這不是庶人的過錯,怎么能因此濫施重刑呢?這更顯得君主不德……怎么能不察其原本而一概加以處罰呢,這違反了恤刑而重人命的原則?!边@對《唐律疏議》的修訂產生了影響,如將原《貞觀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實”,改為“情理切實”。后來以《唐律疏議》為代表的法律體系亦被宋元明清所繼承,在東亞也被其他國家所接受?!幾蕴帐鎭喼骶帯吨袊ㄖ剖贰返炔牧隙斗▽W階梯》是羅馬法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間(公元527—公元565年)編寫的一部法學教科書。其法學基本理論是羅馬帝國鼎盛時期大法學家蓋尤斯、保羅、烏爾比安等學說的集中體現。這一著作簡要闡明了法學原理,如“正義是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的這種堅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違背自然法的(因為根據自然法,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但隨著羅馬帝國的分治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法學階梯》逐漸湮沒在歐洲中世紀的歷史中,直到人類走出中世紀邁向近代時,其命運才發生了變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律、羅馬法的立法思想,并指出它們產生的背景。(7分)(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簡析近代以前兩部法律命運不同的原因。(8分)第46頁共46頁
第46頁共46頁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完善秦朝的法律制度并非主要目的,故A項錯誤;“《秦郵律》內容廣及文書、驛制、郵驛等法令”不屬于社會公共事業,是為了解決政府需要,故B項錯誤;郵政通信網絡是近代開始建立的,故C項錯誤;“《秦郵律》內容廣及文書、驛制、郵驛等法令”表明為了確保信息的暢通,通過立法來進行保障,故D項正確。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元朝行省制度。依據材料“朝廷的臨時派出機構”“常設的地方最高官府”“代表中央進行政治控馭和軍節鎮遏”可知該制度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擁有大權,但是在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的嚴格節制,即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故C項正確,排除A項;行省的設立加強了中央集權,遏制了地方勢力的膨脹,排除B項;皇權空前強化是在明清時期,排除D項。3.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歐洲中世紀教皇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力之爭,由于教皇權力及影響比較大,世俗王權只能選擇屈服,這阻礙了歐洲民族國家的發展,故選C項。羅馬教皇的權力并沒有完全取代世俗權力,故A項錯誤。由材料看不出王權對天主教會的制衡,以及封建諸侯是神權政治的支柱,故B、D兩項錯誤。4.答案:B解析:據題干可知此規定旨在規定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三者之間的制衡,故選B項。美國1787年憲法中的“妥協”主要指各利益集團,即中央與地方、南方與北方、大州與小州之間的妥協,以此協調各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選舉和任期,無法體現人民主權原則,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的關系,排除D項。5.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民主制度是指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制度和政黨制度,再根據材料“核子”“小”而“重”,“電子”“輕”而“自由”,且“環繞”“核子”的相互關系可知,毛澤東這是將中國共產黨與其他民主黨派的關系比喻為了“核子”與“電子”的關系,形象生動地描述了新中國的政黨制度,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故選C第46頁共46頁
項。實現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應該靠民族制度即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而不是政黨制度,排除A項。實現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主要應該依靠“一國兩制”而不是政黨制度,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中國共產黨與其他民主黨派的關系,與法治建設無關,排除D項。6.答案:C解析:王安石通過招募饑民興修水利的方式進行賑災,一方面救濟了災民,另一方面也興修了水利,同時通過興修水利也能恢復和促進農業發展,一定程度上減少災害再次出現的可能,有利于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的生計問題,故選C項。招募災民興修水利并不一定能夠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修建水利工程有可能暫時增加政府的負擔,排除A項。其他的賑災方式也可以達到穩定社會秩序的效果,B項不符合設問要求。王安石招募饑民興修水利,這不屬于政府抗災救荒體系,排除D項。7.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官員考察制度與中央集權。管理水平是現象,并非材料中變化所反映的實質,故A項錯誤;對縣官考核制度的完善,反映了中央注重對地方官員的管理,其實質是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故B項正確;監察制度不斷完善僅是現象,故C項錯誤;君主專制在材料中沒有提及,故D項錯誤。8.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從“隋唐時期‘工商不得入仕’”到宋朝以后“參加科舉的工商業子弟比比皆是”可知,宋朝時期科舉選官向工商業子弟開放,這說明隨著宋朝商品經濟的發展,工商業者的地位有所提高,推動了科舉制的變革,故選D項。中國封建時代的主流經濟思想是重農抑商,工商皆本只是個別人物的思想,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工商業者參加科舉需要州郡長官推薦,排除B項。門第成為選官重要條件是指九品中正制,排除C項。9.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英國代議制民主?!罢h分贓”使英國出現政治混亂的局面,說明當時英國政治存在弊端,代議制民主尚需完善,故選A項;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后,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排除B項;執政黨并非封建勢力的代表,排除C項;當時英國的執政黨是資產階級政黨,并非貴族,排除D項。10.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北洋政府文官考試制度。材料體現北洋政府時期文官制度實行分類考查,細分各種具體技術職位,該措施能夠適應相應的技術工作需求,有利于提升施政的專業化、科學化程度,故選C項。從1929年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到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的建立,故排除第46頁共46頁
A項。材料只說明官僚機構趨向專業化,看不出官僚機構膨脹,故排除B項。材料僅反映出專業細化,不等于實踐經驗,故排除D項。11.答案:D解析:從材料時間“20世紀50年代初”及“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如果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天下一定大亂”可以看出,毛澤東認為亟須加強干部廉政建設,以此維護國家的穩定,從而鞏固新生政權,故選D項。12.答案:A解析:古人認為損害身體及鬢發、胡須等均屬不孝行為,因此秦朝頒行強制剃除頭發等刑罰,才能起到懲罰罪犯的作用,說明秦朝刑法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社會習俗的變化,排除B項;秦朝時期法律嚴酷,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法律制度,沒有涉及法律的執行,排除D項。13.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古代羅馬實行執法官同審判員相分離的制度,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司法權過于集中,因此C項正確;案件的訴訟程序會因此增多,A項錯誤;審判量刑的合理化在材料中并未體現,B項錯誤;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14.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基督教會對西歐社會的影響。根據材料可知,基督教會既傳承了古代文化遺產,又發展了社會教育,可見基督教會促進了文化教育發展,故D項正確;其他選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故排除。15.答案:D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為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制定的,順應了時代發展要求,故選D項?!睹穹ǖ洹返某霭l點是對經濟社會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而非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排除A項。中共十八大確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排除B項?!睹穹ǖ洹肥菫榱诉m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并不是為了與國際接軌,排除C項。16.答案:(1)特點:中樞權力逐漸被削奪、分散或轉移;權力運作機制缺乏恒定性;權力機構沿革呈漸進性;中樞權力機構之間彼此監督、相互制衡;皇權至上。第46頁共46頁
影響:有利于保證各種政治力量在法定的程序內活動,提高國家機器的運轉效能;皇帝執掌著統治國家的最高權力,使專制皇權得到擴張并不斷強化。(2)相同:處理地方事務;受制于中央。不同:三司制:中央部門領導,分掌地方事務。巡撫制:皇帝直接派遣,統領地方事務。(3)作用:解決了地方三司分權下協調不一,效率不高的問題;在維持分權的基礎上,通過集中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統治的基礎,鞏固了中央集權,維護了統一和民族團結。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設官分職,體統相維,品式具備”“變化的特質則為天子的近臣轉變為國家的大臣”“中央官制遂日益復雜起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中樞權力的轉移、權力的運作機制、權力機構的變化、中樞權力機構之間的關系、皇權至上等方面分析作答。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天子畏帝權旁落,懼大臣竊命,欲收其權為己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提高效率、專制皇權的加強等方面分析答案。第(2)問,相同點方面,根據材料二“廢除行中書省,將行省權力一分為三,分別設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負責監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軍事的都指揮使司,成為省一級地方行政機構”“皇帝以派遣監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駐巡撫,并逐步擴大其權力。并在邊疆、軍事要地和數省交界之處增設巡撫”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概括得出三司和巡撫都是負責處理地方事務,受制于中央。不同點方面,根據材料二“分別直屬于中央不同部門的領導”“巡撫成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軍政長官,巡撫由臨時性差遣演變為設立衙門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同時,巡撫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權越職;中央派出鎮守總兵和鎮守太監,以對巡撫監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概括得出三司制度與巡撫制度的不同點。第(3)問,根據材料二“三司出現權力協調不一,辦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問題”并結合明朝的史實從政治、經濟以及民族關系等角度分析即可。17.答案:(1)特點:政治上實行封君封臣的封建等級制;經濟上封建莊園經濟盛行。(2)不同點:①行政權力不同:中國,中央行政控制強,城市發展缺乏法律保護;西方,城市自治權較充分,以立法推動城市化進程。②經濟發展模式不同:中國,城市商業中國家占據主導,實行壟斷或官營;西方,商業影響較大。解析:本題考查中世紀西歐國家特點及西歐與中國文明的比較。(1)第46頁共46頁
根據中世紀的封建等級示意圖,可得出政治上實行封君封臣的封建等級制;根據中世紀西歐封建莊園示意圖,可得出經濟上封建莊園經濟盛行。(2)東西方城市的不同點,可以從行政權力不同、經濟發展模式不同兩個方面進行概括。行政權力方面,根據“中國城市處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審判上表現出隨意性”,可得出中國中央行政控制強,城市發展缺乏法律保護;根據“歐洲的城市則更為自治和獨立。大多數城市都有憲章和民法典保護公民的法律權利”,可得出西方城市自治權較充分,以立法推動城市化進程。經濟發展模式方面,根據“中國城市工商業中,國家起了主導作用,諸如國家制鐵廠和皇家陶瓷廠(官窯),食鹽貿易的許可證制度等”,可得出中國城市商業中國家占據主導,實行壟斷或官營,根據“歐洲城市中的商業影響也要強大得多”,可得出西方商業影響較大。18.答案:(1)諫議文化:注重功利性;強調君主監督百官的必要性;納諫是君主的一項義務;臣下要勇于進諫。(2)新特點:“天人感應”理論得到貫徹;注重吸取秦亡教訓。影響:提高了漢代監察思想的系統化和理論化程度;提高了漢代吏治管理水平;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創造條件;深刻影響了后世監察文化的發展。解析:(1)本題主要考查先秦時期的諫議文化?!爸G議文化”,根據材料一“知其可以致功也”可知,勸諫注重功利性;根據材料一“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所執也”可知,強調君主監督百官的必要性;根據材料一“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可知,納諫是君主的一項義務;根據材料一“有過則諫,此為人臣之道也”可知,臣下要勇于進諫。(2)本題主要考查漢代的諫議文化。第一小問“新特點”,根據材料二“五行變至,當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則咎除”可知,受到“天人感應”影響;根據材料二“掃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可知,注重吸收秦亡教訓。第二小問“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圍繞著對漢代監察、吏治、民族國家發展和對后世監察文化的影響等方面來闡述。19.答案:(1)立法思想:唐律:德主刑輔,禮法結合。羅馬法:自然法思想(理性、正義、自由、平等)。背景:唐律:儒家思想占據主導地位;統治者“德政”意識濃厚;社會相對安定,農業經濟發達。羅馬法:受古希臘人文精神影響;眾多法學家對法律思想的研究與發展;商品經濟較為發達。第46頁共46頁
(2)《唐律疏議》:中國小農經濟發達;中國及東亞大多國家為君主專制政體;以唐律為代表的法律體系適應了統治階的需要?!斗▽W階梯》:羅馬帝國分裂,出現封建割據,阻礙了法律的統一執行;基督教意識形態占據了主導地位。解析:本題考查唐律和羅馬法。(1)第一小問立法思想,唐律:根據材料一中“因為風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得出德主刑輔,禮法結合。羅馬法:根據材料二中“正義是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的這種堅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違背自然法的(因為根據自然法,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得出自然法思想(理性、正義、自由、平等。第二小問背景,應從當時的經濟、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2)原因,唐律:中國古代的法律是維護君主專制的工具,是與外儒內法相一致的,符合統治者發展需要,建立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之上。羅馬法:根據所學和材料二中“隨著羅馬帝國的分治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法學階梯》逐漸湮沒在歐洲中世紀的歷史中”得出羅馬帝國分裂,出現封建割據,阻礙了法律的統一執行;基督教意識形態占據了主導地位。第46頁共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