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id="db8pm"></p>
    <td id="db8pm"><ruby id="db8pm"></ruby></td>
    <p id="db8pm"></p>
  • <acronym id="db8pm"></acronym>

    <pre id="db8pm"></pre><td id="db8pm"></td>
    手機掃碼訪問

    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期中復習:第1-3單元 期中共4套測試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2021-10-151 9.99元 44頁 578.13 KB
    立即下載 侵權申訴 舉報
    版權聲明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qqbaobao負責整理代發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系客服處理。
    網站微信客服:wwwQQBAOBAO
    展開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期中復習:第1-3單元+期中共4套測試卷合集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一單元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毛澤東在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指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在完全新的基礎之上召開的,它具有代表全國人民的性質,它獲得全國人民的信任和擁護?!边@表明當時毛澤東認為(  )A.政協代行全國人大的職能B.召開全國人大的條件不足C.政協會議具有廣泛代表性D.全國人民擁護新生的政權2.明代張居正說:“古之為國者,使商通有無,農力本穡,商不得通有無以利農,則農??;農不得力本穡以資商,則商病。故商農之勢,常若權衡?!睆埦诱鲝?  )A.重商抑農      B.農商并重C.重農抑商D.重本抑末3.在我國古代傳統家族觀念中,有“長兄如父”“無父從兄”“幼子不如長孫”的說法,這反映了中國古代(  )A.家族社會和睦B.貴族王位世襲C.宗法觀念濃厚D.分封等級森嚴4.《漢書》中記載:“吏坐贓者皆不得為吏”“弟犯法不得宿衛”,因罪去官者及其親屬子弟在選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這說明(  )A.察舉制有較大弊端B.漢代對官吏行為進行立法約束C.漢書記載有失公正D.秦朝的連坐法在漢代得以延續5.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法律上總統是國家權力中心,但在實際政治操作中,總統權力日益縮小,最終變成了禮儀性的角色;法律對議會的倒閣權規定很苛刻,但在實際中議會倒閣卻極為頻繁。這表明當時法國(  )A.君主派與共和派利益趨同B.資產階級代議制尚未完善C.責任內閣制不斷發展健全第44頁共44頁 D.《第三共和國憲法》名存實亡6.“為什么是希臘而不是其他地方出現了如此眾多的巨人?因為自由是一種力量?!痹诠畔ED擁有“自由”的人是(  )A.婦女B.外邦人C.全體公民D.奴隸7.中央電視臺播放的某地旅游廣告中提到“人民共和國從這里走來”(如圖)。據此推知,該地是(  )A.江蘇南京B.江西瑞金C.陜西延安D.河北西柏坡8.關于夏朝至明清時期中國古代政治的表述中最貼切的一項是(  )A.君主政治B.民主政治C.君主專制D.君主立憲9.唐初,由三省執掌國家政務,三省分別負責起草、審議、執行政令。之后,中書和門下兩省合署辦公。宋朝時期,門下和尚書兩省實際上逐漸被廢止。這種變化反映了(  )A.政治體制受到現實需要的制約B.君主專制呈現明顯弱化趨勢C.唐宋時期的中央集權大大削弱D.行政效率提高相權得到加強10.歷史上經常出現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相背離的現象,即所謂“種瓜得豆”。中國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實施過程中最符合這一現象的是(  )A.秦朝郡縣制B.西漢郡國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D.清朝軍機處11.“皇帝召見軍機大臣,不許太監在側,也不準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軍機處,軍機大臣不得擅自結交外任官員?!边@說明軍機處(  )A.組織嚴密有利于政令執行B.為君權附庸無行政決策權C.職官干練提高了行政效率D.權力巨大凌駕于六部之上12.柏拉圖說:“在這種國家里自由到了極點……這里什么東西都充滿了自由精神……第44頁共44頁 只要有誰建議稍加約束,他們就會覺得受不了,就要大發雷霆。他們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連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還是不成文的?!卑乩瓐D意在強調(  )A.法律約束了自由B.雅典民主制存在弊端C.雅典人崇尚自由D.雅典人崇尚理性精神13.1979年7月,五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相關決議和法律,規定縣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設立常務委員會;縣和縣級的人民代表大會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將原來人大代表選舉中采用的等額選舉改為差額選舉。以上舉措(  )A.確立多黨合作、民主協商制度B.完善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政治權利C.正式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D.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14.1980年,北京一市民到工商局辦理了餐館營業執照。她貸款500元作啟動資金,早上買了4只鴨子加工銷售,晚上用賺的錢又買了7只鴨子。之后,餐館的菜譜越來越豐富,顧客越來越多,連外國記者和駐華使館官員也來吃飯。北京市領導對該餐館給予鼓勵。材料旨在說明(  )A.民營經濟艱辛起步B.個體經濟取得突破C.人民生活水平提升D.開放促進經濟活躍15.在古希臘雅典城邦,五百人議事會本來是行政機構,卻又有一定的立法權和司法權;陪審法庭主要職能是司法權,卻也有一定的立法權;執政官在行使行政權力的同時,也能行使審判權。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  )A.權力交叉相互制約B.機構設置三權分立C.權責不清權力濫用D.效率提高避免集權16.1954年12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指出:人民政協……其任務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繼續鞏固和發展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更廣泛地團結全國人民,并向有關國家機關反映群眾的意見和建議。這表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①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诖腥珖舜舐殭唷、凼侵袊伯a黨、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的政治協商機構?、苁遣豢苫蛉钡膰覚嗔C關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海國圖志》一書這樣記述:“……六十卷,何所據?一據前兩廣總督林尚書所譯西夷之《四洲志》,再據歷代史志,及明以來島志,及近日夷圖、夷語……”材料二 ……師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遠之利。第44頁共44頁 ——《曾文正公全集》材料三 西人立國……育才于學堂,論政于議院……此其體也……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無論竭蹶趨步,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權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設議院?!嵱^應《盛世危言》材料四 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簡⒊蹲兎ㄍㄗh》(1)材料一中的“林尚書”指誰?列舉一件大事說明他在中國近代史上的貢獻。(2)材料一、二、三、四的主張分別是什么?(3)材料三指出了洋務運動的哪一致命弱點?材料三在學習外國問題上比材料二有什么進步?(4)材料四所說的“變官制”是什么意思?它和材料三中的哪一句意思相同?18.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場深刻變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漢朝以前,三公的辦公場所稱為“府”,是當時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到了漢成帝時,開始了機構改革,三公行政級別平行,聯合執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權力。在三公之下,又設置了太常等9個“卿級”官員,卿的辦公場所稱為“寺”?!熬潘隆笔菨h代的九大部委,綜合了現今國務院各個部委。九寺中的太常寺,相當于現代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衛生部、藥監局、氣象局。一直到明清時期,也都有不斷的機構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創設“四輔官”,幾個人共同為皇帝出謀劃策,延續到了清朝?!吨袊糯鷼v次機構改革》材料二 舉行貴族議事會是北方一些民族的傳統議事決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1615年,努爾哈赤選出了“正直賢良”的大臣八員,與一些貴族一起,審議本部族內的民事、刑事糾紛。此后逐漸發展,形成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議政王大臣會議處理過清朝的一些重大軍政事務,如平定三藩、攻取臺灣、反擊沙俄等。雍正年間,因用兵西北,設軍機處,后為定制,議政王大臣會議逐漸有名無實。1791年,乾隆皇帝下諭旨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第44頁共44頁 ——摘編自戴逸主編《簡明清史》材料三 秦設三十六郡(實際略多),郡下為縣,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任免。在這樣的體制下,承擔著日常治理重任的是縣(含后來的散州)。另一方面,漢代就有由虛到實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體現出大一統實在太大,很難由皇帝直接管理州縣。但在有“封建”傳統的中國,這類介于中央和州縣的機構,常容易產生所謂的“藩鎮割據”?!獡_志田等主編《地方的近代史:州縣士庶的思想與生活》(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中央機構改革的特點。(2)亞里士多德認為:以一人之統治為君主政體,少數人之統治為貴族政體,多數人之統治為民主政體。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朝政治制度發生的變化。(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從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機構演變的特點,并說明這種演變的意義。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資產階級統治在鞏固和完善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民主管理制度,如普選制度、代議制度、政黨制度、監督制度、公務員制度、人權保障制度等,它們有的是出于反對封建專制主義而制定的,有的是按照“主權在民”的原則制定的,還有的反映了公開、公正、競爭等原則。此外,西方民主政治,按照程序運作,形成了一套十分復雜而又精致的運行機制,包括參與機制、競爭機制、制衡機制、監督機制、法治機制等。雖然民眾無法對國家權力實現真正控制,但它在訓練公民參政議政素質、形成社會政治生活的規范和秩序、提高國家管理的效率和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幾躁愃闪帧渡鐣髁x對資本主義的借鑒與超越》材料二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敵后根據地實行過較為廣泛的民主政治。在農村,第44頁共44頁 村長是由選民直接選舉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選民參與率各村平均超過百分之八十,婦女在選舉中的表現也十分踴躍。在整個根據地,不只在政治生活中,在其他方面,在經濟、教育、文化生活中也充滿著民主精神。來自德國的王安娜女士回憶:根據地政府由共產黨人、國民黨人和無黨派愛國人士組成。在選舉中,為了讓目不識丁的貧苦農民行使民主權利,根據地還發明了一種特殊的選舉辦法——豆選。美國駐華使館外交官謝偉思評論:共產黨在根據地“以良好的政制來改進農民的經濟狀況。農民有了民主的自治、政治意識和權利觀念。農民們得以從封建束縛中解放出來,有了自尊、自信和強烈的團體合作興趣。普通人民知道了他們是為了這些而戰斗?!薄幾酝踅瘛陡鶕氐膽椪ㄔO》(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方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背景并概括西方民主政治建設的主要特點。(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分析敵后抗日根據地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20.民主政治是歷史發展趨勢,并隨著時代進步不斷完善。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將軍)之口說出了這樣一句話:“男人就是城邦?!薄R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1832年,英國選民從人口總數的大約2%增加到3.3%,但工人階級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階級為爭取選舉權掀起了憲章運動。1866年后,英國通過兩次議會改革,至1885年基本實現了成年男子普選權。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婦女為爭取選舉權展開了斗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已實現全民普選?!幾藻X乘旦等《英國通史》材料三 自1953年以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第44頁共44頁 法,對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應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名額,均按照農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數的原則分配?!鶕?953-2009年我國實行的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材料四 第十六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名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各省、各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數,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鄉人口數相同的原則,以及保證各地區、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適當數量代表的要求進行分配?!?010年3月14日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關于修改選舉法的決定(1)結合所學知識,解讀“男人就是城邦”的內涵。(2)材料二中,英國選舉權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這一變化歷程表現出哪些特點?(3)對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國農村地區在全國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闡述促使這種變化產生的時代背景。(4)綜上所述,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民主政治不斷完善的社會條件。第44頁共44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C 【解析】由材料中“它具有代表全國人民的性質”可推斷出政協會議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故選C項;A、B兩項材料未涉及,均排除;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才正式誕生,排除D項。2.B 【解析】根據題干中“商不得通有無以利農,則農病”“故商農之勢,常若權衡”等信息可知,張居正強調農業與商業均衡發展,二者可以互補,可知是農商并重,故選B項。3.C【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題干中“長兄”“長孫”體現的是宗法觀念下嫡長子的主要地位,故選C項;家族社會和睦與材料表達的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考查的是宗法制而非王位世襲制,排除B項;分封等級森嚴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4.B【解析】材料中“‘吏坐贓者皆不得為吏’‘弟犯法不得宿衛’,因罪去官者及其親屬子弟在選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都體現了對官吏行為的一種立法約束,故B項正確。5.B【解析】題干中總統的名譽權力與實際權力不符,內閣理論上應該很穩定,但實際上經常被倒閣,理論與實踐不符,故選B項;君主派與共和派利益趨同,題干無提及,排除A項;責任內閣制是一種議會內閣制,題干未提及內閣對議會負責,排除C項;D項表述不對,排除。第44頁共44頁 6.C7.B8.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中國進入“家天下”的社會,即君主政治的社會,故A項正確。9.A 【解析】三省分權,容易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為了三省之間協調行動,提高行政效率,進行合署辦公,有的省甚至被廢止,這些做法適應了現實政治的需要,故選A項。10.B【解析】西漢初年為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統治,實行郡國并行制,但漢景帝時諸侯王勢力逐漸強大,威脅中央,并導致了七國之亂,目的和結果適得其反。直到漢武帝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才解決王國問題,本題選B項;其他三項都達到了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目的。11.A【解析】材料中“軍機大臣不得擅自結交外任官員”說明軍機處不但組織嚴密,政令的執行也比較隱蔽,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參與決策的信息,故B項錯誤;C、D兩項均與材料主旨不符。12.B【解析】材料中強調“稍加約束,他們就會覺得受不了”以及受不了的表現,甚至不把任何法律放在心上,說明雅典的民主制存在弊端:過度強調個人自由,而忽視法律,故答案選B項。題干強調的是泛濫的直接民主過度強調自由,不是法律約束了自由和雅典人崇尚自由,排除A、C兩項;“理性”是指分析問題的方法具有獨立的思考和自主精神,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13.B第44頁共44頁 【解析】根據材料“縣和縣級的人民代表大會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將原來人大代表選舉中采用的等額選舉改為差額選舉”可以看出,我國的制度在不斷地完善,故B項正確。材料與多黨合作無關,排除A項;C項是1954年,D項是2010年,與材料時間不符合,均排除。14.B【解析】該市民開辦的餐館屬于個體經濟,發展越來越好,甚至受到北京市領導的鼓勵,說明個體經濟發展取得突破,故選B項。該餐館的發展得到貸款扶持甚至是領導的鼓勵,并沒有反映其起步的艱辛,排除A項;材料主要反映了這一個餐館的發展,不能體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餐館開辦和發展的促進因素與背景,無法說明是開放促進經濟活躍,排除D項。15.A【解析】根據材料“五百人議事會本來是行政機構,卻又有一定的立法權和司法權;陪審法庭主要職能是司法權,卻也有一定的立法權;執政官在行使行政權力的同時,也能行使審判權”可以看出,雅典的國家權力之間相互滲透,同時也可以相互制約,故選A項。B項中“三權分立”、C項中“濫用”、D項中“效率提高”均不符合材料,故排除。16.C【解析】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大職權,但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發揮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的作用,排除②,①③正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是國家權力機關,是政治協商機構,排除④,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1)人物:林則徐;貢獻:虎門銷煙(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材料一:“師夷長技以制夷”;材料二:學習西方先進軍事技術;材料三:實行君主立憲;材料四:變法圖存。(3)弱點:沒有學習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進步:由單純學習外國先進的制造技藝,發展為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4)意思:實行君主立憲制;相同:“君民共主”?!窘馕觥康?1)問,只要知道人物是林則徐即可。第(2)問,材料一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材料二主張學習西方先進軍事技術,材料三主張實行君主立憲,材料四主張變法圖存。第(3)問,洋務運動的致命弱點是只學技術未學制度,材料三在學習外國問題上比材料二的進步之處體現在學習西方制度。第(4)問,“變官制”的意思是實行君主立憲制,它和材料三中的“君民共主”意思相同。第44頁共44頁 18.(1)側重行政機構改革;圍繞相權開展;以皇權為中心;中央機構的職能綜合性強。(任答三點)(2)雍正以前,清朝的權力中樞是由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擁有最高決策權,說明這一時期,清朝是貴族政體;雍正以后,設立軍機處,議政王大臣會議逐漸有名無實,直至乾隆時被廢除;而軍機處大臣由皇帝親信組成,聽命于皇帝,無決策權,說明這一時期君主專制加強。(3)特點:縣是最穩定的一級地方行政機構;縣以上的地方行政機構在不斷調整。意義:加強了中央集權;加強了對廣大地區的管理;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窘馕觥康?1)問,根據材料一“三公”“九寺”可知,側重行政機構改革;根據材料一“三公行政級別平行,聯合執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權力”得出改革圍繞相權開展;根據材料一“幾個人共同為皇帝出謀劃策”得出改革以皇權為中心;根據材料一“‘九寺’是漢代的九大部委,綜合了現今國務院各個部委”得出改革實行大部制,職能綜合性強。第(2)問,根據材料二“舉行貴族議事會是北方一些民族的傳統議事決策方式”可知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政治權力中樞,符合亞里士多德的“貴族政體”;軍機處設立是皇權加強的體現,符合“君主政體”。第(3)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在這樣的體制下,承擔著日常治理重任的是縣”并結合所學得出縣是最穩定的一級地方行政機構;根據材料三“漢代就有由虛到實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體現出大一統實在太大,很難由皇帝直接管理州縣”并結合所學得出縣以上的地方行政機構在不斷調整。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根據材料三“漢代就有由虛到實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體現出大一統實在太大,很難由皇帝直接管理州縣”得出加強了對廣大地區的統治。19.(1)背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需要;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推動;啟蒙思想的影響;工業革命后社會問題的暴露。特點:形成和完善各項民主政治制度;體現了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理念;實現了較為有效的社會治理;有健全的民主運行機制;體現資產階級的意志。(2)影響:促進了根據地經濟建設,改善了農民的生活;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證了抗戰的勝利;有利于人民民主意識的養成;為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提供了可貴的借鑒?!窘馕觥康?1)問第一小問,根據“有的是出于反對封建專制主義而制定的,有的是按照‘主權在民’的原則制定的,還有的反映了公開、公正、競爭等原則”并結合所學得出資產階級反封建的需要;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推動;啟蒙思想的影響和工業革命后社會問題的暴露。第二小問,根據“西方民主政治,按照程序運作,形成了一套十分復雜而又精致的運行機制,包括參與機制……法治機制等”得出形成和完善各項民主政治制度;體現了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理念;根據“它在訓練公民參政議政素質……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得出實現了較為有效的社會治理;有健全的民主運行機制;體現資產階級的意志。第(2)問,根據“農民們得以從封建束縛中解放出來,有了自尊、自信和強烈的團體合作興趣。普通人民知道了他們是為了這些而戰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44頁共44頁 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治建設能夠促進根據地經濟建設,改善農民的生活;能夠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證抗戰的勝利;有利于人民民主意識的養成;為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提供了可貴的借鑒。20.(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婦女、外邦人、奴隸不享受政治權利。(2)階段:1832年選民人數增加;1885年基本實現成年男子普選權;二戰前夕實現全民普選。特點:英國實現全民普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廣大民眾為此進行了艱難的斗爭。(3)變化:農村地區在全國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背景: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民主政治不斷向前發展;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社會發生巨大變化。(4)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民素質提高,民主意識增強等?!窘馕觥康?1)問,根據所學知識可以得出?!澳腥司褪浅前睢本褪侵秆诺涞墓?,雅典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能參政議政,婦女、奴隸、外邦人沒有民主權利。第(2)問,依據材料信息“1832年,英國選民從人口總數的大約2%增加到3.3%”“1866年后,英國通過兩次議會改革,至1885年基本實現了成年男子普選權”“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婦女為爭取選舉權展開了斗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已實現全民普選”,總結出選民人數的增多——男性獲得選舉權——女性獲得選舉權——全民普選的遞進過程,說明普選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是廣大人民斗爭的結果。第(3)問,對比材料三“按照農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的原則分配”與材料四“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鄉人口數相同的原則”可以得出農村地區在全國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再結合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國民主政治不斷向前發展分析時代背景。第(4)問,屬于開放型問題,但要言之有理。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的角度全面分析,可以得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民素質提高,民主意識增強等。第44頁共44頁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二單元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1928年10月,國民黨中常會通過《訓政綱領》,規定將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項治權“付托國民政府總攬而執行之”,分設平行的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五院,國民政府總持全局。這說明(  )A.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得以實現B.選官制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C.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政權正式建立D.西方近代政權模式在中國發生異化2.清朝《欽定臺規》規定,各地巡視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門上大書“回避”字樣,不見客、不收書、不接納私辦人役、不赴餞送宴會,且限領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準停留,到境后不受私書私饋等。這一規定有利于(  )A.杜絕貪腐現象B.提升監察效果C.擴大御史權力D.促進制度轉型3.西方文官制度產生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封建制度的腐敗B.啟蒙思想的影響C.國家治理的需要D.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4.1854年,英國財政部高級官員對英國文官進行了全面調查,提出了著名的《關于建立英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報告建議設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試、錄用文官、重視文官的專業水平、提拔優秀文官等等。這一報告出臺的主要原因是(  )A.內閣地位發生根本變化B.工人階級要求提高政治地位C.社會經濟結構持續變動D.民眾科學素養普遍得以提高5.東漢改西漢御史大夫為司空,不負監察之責,而將御史大夫屬下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臺長官,負責監察百官。這一改變意在(  )A.減少決策失誤B.建立強有力的監察系統第44頁共44頁 C.加強君主權力D.對官員進行有效監督6.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進的正確順序是(  )A.察舉制——科舉制——世官制B.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C.科舉制——世官制——察舉制D.世官制——科舉制——察舉制7.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會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這一人才觀與中國古代哪一思想主張不謀而合(  )A.“仁者愛人”B.“無為而治”C.“兼愛”“非攻”D.“尚賢”8.下表為明朝永樂九年對部分官員的考核情況。由此表可知,明朝(  )初考再考三考最終等第稱職未予考核稱職稱職未予考核未予考核稱職稱職未予考核稱職平常平常平常未予考核稱職平常未予考核平常不稱職不稱職A.以考核作為官員黜陟的唯一依據B.建立了完善成熟的官員考核體系C.官員管理實行獎懲一體的考核制D.為掌握官吏真實情況實行考滿制9.隋唐時期,御史與諫官相輔相成的監察制度體系臻于完備。宋以后,諫官制度逐漸衰微,明清時期逐漸形成以御史與諫官制度合一的、以都察院為主體的單一監察制度體系。由此可見古代監察體系的演變(  )A.緩和了官員內部的矛盾B.保障監察權力的高效運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與專制權力的強化相一致10.秦國不斷完善有關官吏的選拔、俸祿、考績、獎懲等規定,以官吏是否明習法律作為區別“良吏”“惡吏”的標準,注意把統治階級中的優秀人物吸收進各級官僚機構。這表明,當時秦國(  )A.阻斷了貴族的入仕之路B.踐行了墨家兼愛尚賢的主張第44頁共44頁 C.任法而治提升統治效能D.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選拔制度11.資產階級革命前英國官吏的任用一直沿用“恩賜官職”,革命后出現了所謂“政黨分肥制”,導致腐敗泛濫、行政效率低下。19世紀中葉,政府的管理職能急劇擴展,管理的事務日益復雜,改革官員錄用制度的呼聲不斷高漲。1870年,英國頒布法令,規定多數重要文官職位必須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用,英國近代文官制度最終確立。由此可知,促成英國近代文官制度最終建立的重要推動力是(  )A.革命斗爭B.工業革命C.政黨政治D.思想解放12.19世紀中后期,英國進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確立了由法律規定的以對文官的公開考試、錄用、考核、監督、升降、獎懲、免職等為主要特征的資產階級文官制度,禁止文官介入黨派活動,文官不與執政黨共進退。對這種制度改革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鞏固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地位B.推動了英國社會的政治文明C.有利于管理專業化科學化D.大大削弱了執政黨的領導能力13.有學者指出,漢代選舉,大體而言,被選人最先要進學校讀書,才獲補吏,才獲察舉。這就形成了由教育而行政實習、由行政實習而選舉、由選舉而考試、由考試而被任用的流程。而在當時,讀書機會本就難得,所以往往會造就“書生貴族”。這反映出察舉制(  )A.使政府得到了大量的優秀人才B.使地方教育得到迅速發展C.使經學世家容易變成士族門閥D.使考試做官成為社會風氣14.新中國新型干部人事制度在形成與發展時期的主要表現為(  )A.改革人事管理體制B.建立各級人事管理機構C.人事法規制度建設D.確立起黨管干部原則15.20世紀50年代初,毛澤東曾告誡全黨:“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如果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國家還沒有辦法治他們,那么天下一定大亂”。毛澤東在當時說這句話的目的在于(  )A.懲治干部貪污腐敗,恢復國民經濟B.提高干部素質,推行政治體制改革C.加強干部思想道德建設,提高治國水平D.加強干部廉政建設,鞏固新生政權16.孫中山先生曾說過:“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睂Υ私忉尯侠淼氖?  )第44頁共44頁 A.英國是考試制的源頭B.西方文官制照搬科舉制C.考核制源于中國科舉D.孫中山欣賞文官考試制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朱元璋在中央設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監督中央和地方官員是否瀆職和失職。都察院長官與六部尚書同為正二品。遇有貪腐大案時,都察院要會同大理寺和刑部三堂會審,監督案件審理是否客觀公正。六部給事中由中央派駐六部,對于所有官員都有監督權和彈劾權。在地方負責監督的是互不隸屬的三套機構,巡撫、提刑按察使司和御史,實行“御史巡按”制度,御史代表皇帝巡察地方,可以直陳天子。在全國設立錦衣衛所,甚至錦衣衛特務人員潛伏官員家里,監察官員是否貪腐,導致其成為排除異己的工具,造成了大量冤假錯案。朱元璋允許百姓對“坐贓害民的官員,連名赴京狀奏”,對進京舉報官員貪腐的百姓給予表彰?!幾杂谠健墩撝煸袄糁胃母锝涷瀸Ξ斀竦慕梃b意義》(1)根據材料,概括朱元璋監察制度改革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朱元璋監察制度改革的影響。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賤有常辱,貴有常榮,賞不能勸其努力,罰亦不能戒其怠惰?!抖Y記》材料二 漢代察舉制“四科取士”為:“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四曰剛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薄逗鬂h書·百官志注》第44頁共44頁 材料三 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二者茍然,則蓽門蓬戶之俊,安得不有陸沉者哉!——《晉書·段灼傳》材料四 唐人沈既濟說:“故太平君子,唯門調戶選,征文射策,以取祿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無所易業,大者登臺閣,小者任郡縣,資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是以進士為士林華選,四方視聽,希其風采。每歲得第之人,不浹旬而周天下,故忠賢雋彥韞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薄D引自韓國磐《隋唐五代史論集》(1)材料一表明先秦時期人才選拔的標準是什么?(2)材料二與材料一的選官制度相比,有何進步性?(3)材料三中說的是哪一種選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科舉制的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廷對在任官員的考核是對官員品德操守及才干績效的綜合評定。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驗要求官員填寫非常具體的“實跡”“實績”,以便日后核對??己酥贫仁┬羞^程中,日漸發展起程式化的傾向。較之規矩呆板的常規考核,監察制度的實施相對活躍而有針對性。對于官吏的考察通過多條途徑進行:常規考課與特詔巡查并行,中央業務部門對地方相應機構考核與內部稽查并行,諸司、諸州互查互申,朝廷專使考察等??疾旖Y果向本人公開,以求得多種信息來源的相互印證。材料二 為適應封建專制的發展,明代調整了監察機構的設置,改御史臺為都察院,又罷諫院,設六科給事中,成為六部的獨立監察機構,科道并立;地方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時設督撫,形成地方三重監察網絡。清沿明制,設都察院為其中央監察機關,管理全國的監察工作;設六科給事中分科負責六部的監察工作。清世宗將六部“隸屬都察院”,地方監察沿用明制。第44頁共44頁 在立法方面,明代制有《憲綱條例》,清朝則有《欽定臺規》,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最完備的監察法典,標志著我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幾蕴坪8琛冻幸u與變異:中國古代監察制度述論》(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代官員考察機制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清時期監察制度達到頂峰的表現及原因。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美國學者羅茲曼在《中國的現代化》一書中指出,“(清末‘新政’的)舵手在獲得一個新的羅盤以前就拋棄了舊的,遂使社會之船駛入一個盲目漂流的時代”。他還認為,中國的困難的實質在于,這種過渡階段破壞了久經考驗的選拔精英的程序,科舉制度的廢除破壞了經典教育,嚴重地削弱了傳統價值的影響,代之以毫無章法可循的局面?!幾允捁η亍稄目婆e制度的廢除看近代以來的文化斷裂》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材料中有關科舉制度被廢除的觀點。(要求:可對材料中的觀點進行評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觀點;觀點明確,史論結合)第44頁共44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B 【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考試權是五權之一,同時設立考試院,這說明選官制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故選B項;A項材料未體現,排除;材料與一黨專政無關,排除C項;“異化”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2.B 【解析】由材料可知,清朝對各地巡視御史制定諸多限制,減少與被監察地方官吏的接觸,這一做法有利于巡視御史秉公行使監察職能,提升監察效果,故選B項。3.D【解析】17-18世紀,西方已逐步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A項與事實不符;B、C兩項不是根本原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需要有新的官員選拔制度,故D項正確。4.C【解析】內閣制度發生變化不是此時期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且該項中的“根本變化”一詞表述不符合史實,故排除A項;工人階級要求提高政治地位和民眾科學素養提高都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故排除B、D兩項;英國在1854年進行文官制度改革,重視官員專業水平,這是由于工業革命使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導致政府管理職能的膨脹,社會經濟結構持續變動,但當時的文官制度存在著許多的腐敗和弊端,所以人們要求建立廉潔、高效的政府,故C項正確。5.C第44頁共44頁 【解析】東漢政府把地位較高的御史大夫改為司空,而以地位較低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臺長官,更便于皇帝控制監察機構,加強君主權力,故選C項。6.B7.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人才的重視,這與墨子的“尚賢”思想相符合,故D項正確。A項是孔子的思想主張,強調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排除;B項是老子的思想主張,主張治理國家時,統治者不能過多地干預,排除;C項與人才觀無關,排除。8.D【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明代考滿制度以三年為期,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是以年限考察官吏任期內工作狀況之法,圖表考核情況說明政府對官員的考核細致明確,力圖掌握官吏真實情況,D項正確。明代考核分為“考滿”“考察”“考成”三種,評定考等后,還須依據官職繁簡確定獎懲黜陟,從不同的角度促成廉政,故排除A項;B、C兩項材料沒有體現,排除。9.D 【解析】材料“隋唐時期,御史與諫官相輔相成的監察制度體系……明清時期逐漸形成以御史與諫官制度合一的、以都察院為主體的單一監察制度體系”表明古代監察體系的演變主要體現在由復合性體系到單一性體系的演變,由監察政府、皇帝到只監察政府,與專制權力的強化相一致,故選D項。10.C【解析】“以官吏是否明習法律作為區別‘良吏’‘惡吏’的標準,注意把統治階級中的優秀人物吸收進各級官僚機構”體現了法家思想,這有利于選拔優秀官吏,提升統治效能,故選C項,排除B項;阻斷了貴族入仕之路的是科舉制度,排除A項;隋唐時期科舉制實行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選拔制度,排除D項。11.B第44頁共44頁 【解析】“19世紀中葉,政府的管理職能急劇擴展,管理的事務日益復雜,改革官員錄用制度的呼聲不斷高漲”,由此1870年,英國頒布法令確立了近代文官制度。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工業革命發展在上層建筑上的要求,故B項正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出現的是“政黨分肥制”,故A項錯誤;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英國出現了政黨政治,故C項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未涉及思想解放,故D項錯誤。12.D【解析】根據題干可知文官任用采取公開平等考試、擇優錄取的辦法,實行定期考績、按照勤惰、政績大小予以升降、獎懲,禁止文官介入黨派活動,文官不與執政黨共進退,有利于鞏固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地位,有利于推動英國社會的政治文明,有利于管理專業化科學化,A、B、C三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題干信息無法體現文官制度改革削弱了執政黨的領導能力,應該是提高執政能力,D項錯誤,符合題意。13.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漢代察舉制下容易出現“書生貴族”,即在讀書機會較少的情況下,通曉經學的世家會成為門閥,C項正確。察舉制下優秀人才成為正式官員流程漫長,因此不一定能選到大量優秀人才,而且察舉制選拔的標準是德行,排除A項;材料提及漢代讀書機會較少,說明當時教育發展程度極為有限,排除B項;D項是科舉制的影響,而非察舉制,排除。14.B【解析】新中國建立后,繼續沿用民主革命時期的人事管理體制及黨管干部原則,直到改革開放后才進行人事管理體制改革,并進行相應的法律法規建設,故A、C、D三項錯誤;新中國成立后,逐步完成大陸的統一,也逐步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人事管理機構,故B項正確。15.D【解析】從材料“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如果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國家還沒有辦法治他們,那么天下一定大亂”中可以看出,毛澤東在當時說這句話的目的在于加強干部廉政建設,鞏固新生政權。所以答案選D項。16.D【解析】材料“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說明A項錯誤;西方文官制與我國的科舉制除考試選拔官員的程序、方法有類似外,還有很多不同,“照搬”表述錯誤,排除B項;中國古代科舉制只是選拔官員的制度,考核單成體系,故C項錯誤;從孫中山講話可以看出,他是欣賞考試選官制的,D項正確。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第44頁共44頁 17.(1)特點:建立了一整套完備的從中央到地方的監察機構;監察官員位高權重,便于行使權力;重點在于整頓吏治,懲處貪官污吏;采取了一些特務手段等非常規措施;重視發動百姓檢舉不法官員。(2)影響:有利于提高監察效率;有利于維護政治清明,緩和社會矛盾,鞏固統治秩序;為后世監察工作提供借鑒。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監察制度往往成為統治者加強集權,排除異己的工具?!窘馕觥康?1)問,據材料“朱元璋在中央設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監督中央和地方官員是否瀆職和失職”“都察院長官與六部尚書同為正二品”“遇有貪腐大案時,都察院要會同大理寺和刑部三堂會審”“在全國設立錦衣衛所”“朱元璋允許百姓對‘坐贓害民的官員,連名赴京狀奏’,對進京舉報官員貪腐的百姓給予表彰”等信息回答。第(2)問,可以從對當時、對后世的積極影響、不足方面來思考。18.(1)血緣、門第、等級。(2)注重品行、才學,打破血緣、世襲。(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選拔,任人唯親,壓制人才。(4)影響:張揚了“學而優則仕”;科舉成為讀書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動社會讀書風氣的形成;科舉成為當時人們走向官場的重要途徑;有助于提高個人政治影響力?!窘馕觥康?1)問,根據材料可從血緣、門第、等級等方面歸納先秦時期選官制度的標準。第(2)問,根據材料“一曰……二曰……三曰……四曰……”等關鍵信息概括。第(3)問,根據材料“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可知該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關于弊端可從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選拔,任人唯親,壓制人才等方面分析。第(4)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積極、消極兩方面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19.(1)特點:考核和監察相結合;注重對德才的綜合考核;重視文檔資料;考核走向程式化;監察形式多樣化;考察結果力求公開公正。(2)表現:形成從中央到地方嚴密的監察體系;制定了完備的監察法規等。原因:統治者的重視;加強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對前代機構和法規的繼承與發展等?!窘馕觥康?1)問,根據材料一中“宋廷對在任官員的考核是對官員品德操守及才干績效的綜合評定”可歸納出考核和監察相結合;根第44頁共44頁 據材料一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可歸納出注重對德才的綜合考核;根據材料一中“‘才干’的核驗要求官員填寫非常具體的‘實跡’‘實績’”可歸納出重視文檔資料;根據材料一中“考核制度施行過程中,日漸發展起程式化的傾向”可歸納出考核走向程式化;根據材料一中“對于官吏的考察通過多條途徑進行”可歸納出監察形式多樣化;根據材料一中“考察結果向本人公開,以求得多種信息來源的相互印證”可歸納出考察結果力求公開公正。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中的中央和地方監察機構的設置可知形成從中央到地方嚴密的監察體系;根據材料二中“明代制有《憲綱條例》,清朝則有《欽定臺規》”可歸納出制定了完備的監察法規等。第二小問,可從統治者的重視、加強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對前代機構和法規的繼承與發展等方面進行分析。20.觀點:近代中國社會的動蕩是由科舉制度被廢除造成的。示例一:此觀點不正確。理由:科舉制度在近代中國已經成為社會進步的主要障礙,它的廢除有利于促進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近代中國社會的動蕩并不是由科舉制度被廢除造成的,而是由列強侵略和軍閥割據造成的,即使不廢除科舉制度,社會也會出現動蕩。示例二:此觀點正確。理由:科舉制不僅有利于社會公平公正地選拔人才,也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對政治權力的壟斷;科舉制的廢除使選拔人才失去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社會動蕩?!窘馕觥渴紫雀鶕牧细爬ǔ鲇^點,即該學者認為中國的困難的實質在于破壞了久經考驗的選拔精英的程序,科舉制度的廢除,嚴重削弱了傳統價值的影響,認為中國近代社會的動蕩是由于科舉制度的廢除造成的。然后對該觀點結合史實評述即可。贊同該觀點,可從科舉制的作用回答,如有利于公正選舉人才,其廢除使得選拔人才失去了制度化保障;不贊同該觀點,可從近代中國社會動蕩的原因回答。第44頁共44頁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三單元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下面是1954年和1982年憲法目錄表。表中的變化說明1982年憲法(  )1954年憲法1982年憲法序言序言第一章 總綱第一章 總綱第二章 國家機構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第三章 國家機構第四章 國旗、國歌、國徽、首都第四章 國旗、國歌、國徽、首都A.更注重憲法的邏輯關系通順B.以依法治國為法制改革的重點C.昭示國家的權力來源于人民D.凸顯國家對人權的尊重和保障2.秦國攻占楚國后,設置了南郡。公元前227年,南郡郡守騰通告各縣、道:“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鄉俗淫失之民不止……甚害于邦,不便于民?!边@反映出秦國(  )A.國家統一推動法律實踐B.郡縣制激化了社會矛盾C.法律制度已經名存實亡D.以法為教的歷史必要性3.1954年,當選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1226名代表,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經過普選產生的,故此次大會又被稱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會”。這次“真正的人民大會”的主要功績是(  )A.人民代表由海選產生,體現了民主的廣泛性B.規定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開始成為國家主人C.制定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權力的唯一機關4.積極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有重要的推進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第44頁共44頁 A.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具有定向導航作用B.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具有決定走向的功能C.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具有評價判斷功效D.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具有調節規范效果5.“五四憲法”第九十三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有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舉辦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群眾衛生事業,并且逐步擴大這些設施,以保證勞動者享受這種權利。這充分體現了憲法的(  )A.社會主義性B.完備性C.過渡性D.人民性6.唐代對參加科舉考試的報考者出身限制非常寬松,但對道德品行卻有嚴格要求;在官員晉升的考核指標中,道德水平是最重要的一項;監察部門也經??疾旃賳T之“善惡”和“德行孝悌”。這反映出當時(  )A.官員道德日趨敗壞B.道德教化備受重視C.監察機構職權廣泛D.科舉選拔輕視成績7.16世紀后,大量歐洲人是通過直接閱讀書籍了解某種觀念,而不是像從前那樣從別人那里聽到某種觀念。這使他們能夠自主比較和對照不同文本表達的觀點,而不是面對面地被一個雄辯的演說家征服。這種現象(  )A.加強了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B.直接推動自然科學的產生C.強化了羅馬教皇的宗教地位D.有利于人文主義廣泛傳播8.《十二銅表法》規定,對他人的侵辱,處以25阿斯的罰金。后隨著時間的發展,針對罰金由于貨幣貶值而失去效用的問題,裁判官發布告示,不再采用固定的罰金數額,而是隨著侵害事實的差異對價款作出不同的判斷。材料表明(  )A.法官有可以隨意解釋法律的權力B.羅馬法注重保護平民的利益C.羅馬法有保護人格權的傳統D.商品經濟推動羅馬法體系完備9.唐代制定的法律條文比隋代舊律減大辟者九十二條,其余變重為輕的還有很多。但是卻把謀反、謀大逆、大不敬、不孝、內亂等定位十惡,“特標篇首”。這體現出唐律(  )A.保證了吏治的清明與高效B.基本精神是維護專制統治和封建倫理C.突顯外儒內法的治國理念D.重視教化在治國理政中的積極性作用第44頁共44頁 10.大陸法系各國普遍不承認判例的效力,禁止“法官造法”,限制法官解釋法律。對行政權和立法權的監督也由至少在形式上不同于普通法院的機構來擔任,由此,產生了獨立于普通司法系統的行政法院。由此可見,大陸法系的國家(  )A.以成文憲法為唯一的判決根據B.行政干涉司法現象嚴重C.法官的權威性和創造性受限制D.司法判例沒有參考價值11.公元前5世紀中期,羅馬共和國頒布《十二銅表法》,其中的十個法表主要是由貴族編訂的并為其利益服務,在引起平民強烈不滿后,才增編兩表。雖然《十二銅表法》并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法典的編撰卻被認為是平民的勝利。這是因為(  )A.是在平民主導下誕生的B.維護了所有人的利益C.體現了羅馬公民的意志D.打破貴族對法律的壟斷12.如圖是古羅馬司法女神朱斯提提亞的銅像,她頭戴金冠,一手持天平,一手持寶劍,在眼睛上蒙著布條。這表明(  )A.古代羅馬的法律體系已十分完備B.古代的羅馬法是神圣不可抗拒的C.羅馬法蘊含著公平與正義的原則D.羅馬法需要借助神的權威來維系13.“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第一款,正式把這一治國方略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立下來”的是(  )A.1982年憲法B.1954年憲法C.1999年憲法修正案D.《共同綱領》14.漢武帝之后,地方治理一改嚴酷之政,相繼出現如西漢宣帝時期的潁川太守黃霸“力行教化而后誅罰”,西漢元帝時期的南陽太守召信臣“視民如子”;東漢山陽太守秦彭“不任刑罰,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顯著。據此推知(  )第44頁共44頁 A.兩漢時期中央集權制持續強化B.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C.善治地方是漢代重要的選官條件D.專制集權的理論基礎得以確立15.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國會有權宣戰,招募陸軍,建立和維持一支海軍,有權征召民兵,以執行聯邦法律、鎮壓叛亂和擊退入侵;總統是合眾國陸軍、海軍和征調為合眾國服役的各州民兵的總司令。這些規定體現了(  )A.軍權高于行政權B.分權與相互制衡C.總統權力至上D.國會處于權力中心16.恩格斯指出:“這部革命的法國的法典,直到現在還是包括英國在內的所有其他國家在財產法方面實行改革時所依據的范本?!睂@部法典解釋正確的是(  )A.體現權力制衡思想B.注重保護個人權利C.建立律師陪審制度D.以習慣法為其基礎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古代羅馬人相信,在人類之外,客觀上存在著一種必須服從的力量,這就是約束人類的自然法則。法律的目的是保證人類“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為任何人不能剝奪的一些基本權利……法是一種自然權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義與非正義的標準?!帕_馬學者西塞羅(1)根據材料,概括羅馬法為人類提供了哪些自然法則。(2)從法律發展的漸進性看,羅馬法律與近代西方法律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華民國民法》在立法原則上,強調國民的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發生沖突時,要以社會的公共利益為主。在民法細則上強調公民權利的平等,這種平等不僅僅停留在男女身份的平等,還包括商業貿易中交易雙方的平等。在保障交易雙方的平等權益與夫妻雙方財產歸屬等問題上體現了我國的民情與習慣。在婚姻方面,對于男女家庭關系的組建以及夫妻權利與義務的分配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落后性。第44頁共44頁 ——摘編自《論中華民國時期民法的發展》材料二 如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制定的歷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華民國民法》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推動我國《民法典》得以誕生的主要因素。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明浦江《鄭氏家規》(部分)第12條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誦“居家則孝悌,處事則仁恕,凡所以濟人者皆是也”第86條既仕,須奉公勤政,毋踏貪黷,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違者以不孝論第128條子孫不得與人炫奇斗勝兩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儉——摘編自尹超凡《鄭氏家規的倫理價值探析》材料二 王陽明平南贛亂之后,舉鄉約告諭鄉民,以“和爾鄰里,齊爾姻族……死喪相助,患難相恤,息訟罷爭”?!多l約》中,王陽明要求鄉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內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惡”成為“惡人”。針對民眾過惡,王陽明的懲戒方法不在于“請兵滅之”,而在于使鄉約之民“興其善念”。陽明鎮守南贛三年,“贛俗丕變,贛人多為良善”?!幾酝跹趴说取锻蹶柮鳌茨馅M鄉約〉的基層社會治理思想研究》(1)根據材料一歸納《鄭氏家規》對族人的倫理教化要求,分析這些要求對鄭氏家族的積極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王陽明制定和推行《鄉約》的社會價值。第44頁共44頁 2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作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陳云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許多獨到見解。在改革開放初期,針對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在競爭中可能出現的某些消極現象和違法行為,陳云提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的思想。1985年,他提出:“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關鍵是搞好執政黨的黨風?!蓖瑫r陳云認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首先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重點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另外陳云很重視精神文明的陣地建設,比如關于學校,他認為“學校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重要場所,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中小學生“具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將來能否擔負起歷史的重任,同中小學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陳云對改革開放初期我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思想精髓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得到進一步的豐富與發展?!幾詺W陽雪梅《陳云精神文明建設思想及時代價值》(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陳云精神文明建設思想的主要內容。(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陳云精神文明建設思想的時代價值。第44頁共44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D 【解析】從表中內容可以看出,1982年憲法將第二章和第三章的順序做了調整,將公民權置于國家機構之前,凸顯了憲法保障人權的核心價值,反映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保障意識增強,故選D項;A項不能反映實質問題,排除;依法治國是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提出的,排除B項;國家權力來源于人民在1954年憲法中已經明確,不屬于變化,排除C項。2.D 【解析】根據材料中“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鄉俗淫失之民不止……甚害于邦,不便于民”可知,由于百姓遵從民俗,不遵守法律,危害社會,這說明國家推行法律的必要性,故選D項;公元前227年尚未統一全國,排除A項;材料顯示的是民俗和法律之間的矛盾,排除B項;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3.C【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主要功績是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故選C項;A、B、D三項都不屬于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功績。4.B【解析】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走向是由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不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決定的,故B項錯誤,符合題意。5.D第44頁共44頁 6.B【解析】唐代科舉考試對報考者道德品行要求嚴格并不能說明官員道德日趨敗壞,故排除A項;選官考試將報考者的道德品行作為重要參考指標,說明道德教化備受重視,故選B項;監察部門考察官員的“善惡”和“德行孝悌”屬于對官員的監察,并沒有體現職權的廣泛,故排除C項;材料不能說明其輕視選拔成績,故排除D項。7.D【解析】根據材料“歐洲人是通過直接閱讀書籍了解某種觀念,而不是像從前那樣從別人那里聽到某種觀念”“能夠自主比較和對照不同文本表達的觀點,而不是面對面地被一個雄辯的演說家征服”可知,這有利于發揮個人的才智,體現人的價值和尊嚴,故選D項。材料與加強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有利于自然科學的產生,但不是直接推動自然科學的產生,排除B項;材料強調自主閱讀理解,否定了教會對《圣經》解釋權的壟斷,沖擊了羅馬教皇的宗教地位,排除C項。8.C【解析】根據材料,對他人的侵辱的懲罰,隨著時間的發展,裁判官可以根據侵害事實的差異對價款作出不同的判斷,使法律能夠對侵侮他人的人起到警戒的作用,說明法律一直重視對人格權的保護,故選C項。A、B、D三項材料無法體現,均排除。9.B 【解析】唐代的法律雖然比隋代減少了很多,也減輕了刑罰,但是卻把“謀反、謀大逆”這種威脅專制統治和“大不敬、不孝”這種違背倫理的相關條文放在唐律所有條文的首篇,這表明唐律的基本精神是維護專制統治和封建倫理,故選B項。10.C 【解析】材料中“大陸法系各國普遍不承認判例的效力,禁止‘法官造法’,限制法官解釋法律”體現的是大陸法系下的國家法官的權威性和創造性受到制約,故選C項;普通法也是判決的根據,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行政對司法的干預,排除B項;司法判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排除D項。11.D第44頁共44頁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十二銅表法》的頒布,使貴族不能隨意解釋與曲解法律,打破了貴族對法律的壟斷,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平民利益,因此是平民的勝利,故D項正確;《十二銅表法》是在平民和貴族矛盾激化斗爭的情況下產生的,并不是平民主導的,故A項錯誤;B項說法與事實不符,故錯誤;《十二銅表法》實質上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故C項錯誤。12.C【解析】材料中“天平”表明裁量公平、人人平等,材料中“眼睛上蒙著布條”表明不受表象迷惑,可見材料體現了羅馬法蘊含著公平與正義的原則,故C項正確。A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羅馬法的神圣性,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神權思想,故D項錯誤。13.C【解析】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憲法,法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故選C項。14.B【解析】根據“力行教化而后誅罰”“視民如子”“不任刑罰,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都與儒學的民本思想、仁政主張有一定的關系,因此體現出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B項正確。A、C、D三項都無法從材料中得出,排除。15.B【解析】材料對美國1787年憲法關于美國軍事力量的闡述表明,國會有招集軍事力量的權力,但無權統領軍隊,而總統有權統領軍隊卻沒有宣戰權和招募權,說明兩者是分權制衡的,故B項正確。A、C、D三項不符合權力制衡原則,均排除。16.B【解析】根據材料“其他國家在財產法方面實行改革時所依據的范本”“法國”可知是《法國民法典》,這部法典保護私有財產權,故B項正確。A、C兩項是關于國家權力和司法程序方面,與這部法的內容不符,故排除;這部法是對大革命中的一系列法律的總結,并繼承了羅馬法的精神,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1)自然法則:自由、平等、理性、正義、權利(答“公正至上”“人生而平等”亦可,任答兩點即可)。(2)關系:羅馬法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近現代法律的先驅;羅馬法中所蘊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在近代西方法律中都有體現?!窘馕觥康?1)問,依據材料中“約束人類的自然法則……人生而平等,都享有為任何人不能剝奪的一些基本權利”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即可。第(2)問,第44頁共44頁 依據材料信息和所學從羅馬法立法以及法律理念等角度歸納即可。18.(1)特點:體現社會本位原則;借鑒西方立法理念;保留中國傳統文化;婚姻家庭制度具有濃厚的封建色彩。(2)因素:穩定的政治環境;黨和國家對法制建設的高度重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社會主義法制不斷健全,民眾法治意識不斷提高;民法理論的逐漸成熟?!窘馕觥康?1)問,根據材料中的“以社會的公共利益為主”“體現了我國的民情與習慣”“婚姻方面存在著一定的落后性”等信息進行概括即可。第(2)問,從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需求等角度進行概括即可。19.(1)要求:孝義傳家;清廉立身;節儉生活。影響:弘揚傳統美德,家庭成員道德和舉止規范;和諧家族關系,家族凝聚力增強。(2)宗族互助,和諧鄉里;教化百姓,移風易俗;獎善勸誡,穩定秩序?!窘馕觥康?1)問,第一小問,據材料“居家則孝悌,處事則仁恕”“既仕,須奉公勤政,勿踏貪黷,以忝家法”“彼以其奢,我以吾儉”中可以分析出《鄭氏家規》對族人倫理教化要求。第二小問,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以從家庭成員的道德素養、家族的凝聚力方面來歸納。第(2)問,由材料“死喪相助,患難相恤,息訟罷爭”,可見宗族互助,和諧鄉里;由“要求鄉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可見教化百姓,移風易俗;由“針對民眾過惡,王明陽的懲戒方法不在于‘請兵滅之’,而在于使鄉約之民‘興其善念’”,可見獎善勸誠,穩定秩序。20.(1)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搞好黨風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重視精神文明陣地建設。(2)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提供了理論支撐?!窘馕觥康?1)問,據材料“在改革開放初期……陳云提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的思想”可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據材料“1985年,他提出:‘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關鍵是搞好執政黨的黨風’”可知,搞好黨風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據材料“同時陳云認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首先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重點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可知,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據材料“另外陳云很重視精神文明的陣地建設,比如關于學校,他認為……”可知,重視精神文明陣地建設。第(2)問,據材料“陳云對改革開放初期我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可知,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據材料“其思想精髓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得到進一步的豐富與發展”可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據材料“陳云對改革開放初期我黨……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可知,為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提供了理論支撐。第44頁共44頁 統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期中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秦郵律》內容廣及文書、驛制、郵驛等法令,明確規定文書傳遞時限、登記手續、入驛條件、生活待遇、郵驛機構的管理和獎懲辦法等。該法令的制定主要是為了()A.完善秦朝法律制度的需要B.促進社會公共事業的發展C.建立完備的郵政通信網絡D.保證國家政令的順暢通達2.某同學在研究中國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時,找到以下材料:“無論是作為朝廷的臨時派出機構,抑或作為常設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進行政治控馭和軍節鎮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濃厚?!痹撏瑢W研究的政治制度()A.擁有大權,不受中央節制B.容易導致地方勢力膨脹C.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D.使得皇權空前強化3.1077年,羅馬教皇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問題上矛盾尖銳,教皇宣布廢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動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著嚴寒長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諾莎城堡,極盡卑微悔過,受盡侮辱后才獲教皇赦免,史稱“卡諾莎之辱”。這一事件反映出()A.羅馬教皇權力取代世俗權力B.天主教會與專制王權相制衡C.神權統治阻礙民族國家發展D.封建諸侯是神權政治的支柱4.1787年美國憲法規定:行政人員、法官不得在國會占有議席,國會議員也不能擔任政府的文官職位,政府官員和國會議員也不能同時擔任法官。此規定旨在()A.協調各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B.規定各種權力的制衡C.創建人民主權原則的新政府D.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力5.在論述新中國的民主制度時,毛澤東認為,二者應該是按照核子和電子的動力學相互聯系起來。核子雖小,卻非常重。環繞核子的電子很輕,卻是自由的。沒有電子,就沒有進步。據此可知,毛澤東旨在強調()A.要求實現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B.要實現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第44頁共44頁 C.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性D.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6.王安石在變法中“募饑民修水利”,以“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廢”。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等賑災方式相比,王安石此舉力圖()A.盡量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B.穩定災區的社會秩序C.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D.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7.中國古代歷來重視對縣官政績的考核。秦漢時期通過上計制度考察縣官一年來的任職情況,并以此作為對縣官獎懲的依據;唐代對縣官的考績制度日趨完善,包含德、慎、公、勤等多個方面;明代制定更加嚴密的考績制度,分為考滿和考察兩種,兩者相輔進行。這一變化實質上反映了我國古代()A.管理水平不斷提高B.中央集權不斷加強C.監察制度不斷完善D.君主專制日益強化8.隋唐時期“工商不得入仕”;992年,宋太宗下詔“如工商雜類人內有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亦許解送”。此后,參加科舉的工商業子弟比比皆是。這表明()A.工商皆本已經成為時代主流B.參加科舉需由州郡長官推薦C.門第成為選官入仕重要條件D.商品經濟發展推動科舉變革9.18世紀末英國的執政黨一上臺便利用權力鞏固自己的政治基礎,培植政治小集團,官員的任命只注重政治忠誠而非才干和品格?!罢h分贓”一定程度上導致英國出現政治混亂的局面。這反映當時英國()A.代議制民主尚需完善B.君主立憲制有名無實C.封建勢力根深蒂固D.國家權力被貴族控制10.北洋政府文官普通考試分為行政職和技術職兩大類,其中技術職又細分為商業、農業、林學、蠶業、化學、土木工、物理、機械、醫學、電工、機織、地質、鐵道、數學、染色、采礦、圖案、金丁、制絲、郵電等30個專業。這一劃分()A.標志著公務員制度的建立B.表明北洋時期官僚機構膨脹C.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學化D.說明實踐經驗是考試的重點11.20世紀50年代初,毛澤東曾告誡全黨:“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如果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國家還沒有辦法治他們,那么天下一定大亂?!泵珴蓶|在當時說這句話的目的在于()A.懲治干部貪污腐敗,恢復國民經濟B.提高干部素質,推行政治體制改革第44頁共44頁 C.加強干部思想道德建設,提高治國水平D.加強干部廉政建設,鞏固新生政權12.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睋p害身體及鬢發、胡須等均屬不孝行為。秦朝將強制剃除頭發、鬢毛和胡須的髡刑和強制剃除鬢毛、胡須而保留頭發的耐刑等刑罰作為純粹的恥辱刑而存在。這反映出秦朝()A.刑法受傳統思想影響B.社會風俗得到了革新C.法律由嚴酷走向寬容D.法律執行缺乏嚴肅性13.古羅馬的訴訟由法律所確定的執法官負責審查訴訟行為的合法性和確定適用的訴訟程序,由當事人選擇的審判員負責對案件進行實體審理。這一制度()A.簡化了案件的訴訟程序B.維護了審判量刑的合理化C.利于避免司法權過于集中D.杜絕了法官的貪污腐敗行為14.“基督教的修道院通過抄書、辦學校、建圖書館三種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遺產,并對其成員及周圍地區的居民進行教育,傳播了基督教教義,培養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養的教職人員?!痹摬牧象w現了基督教會在歐洲的作用是()A.控制人們思想B.大肆進行宗教迫害C.宣傳人文思想D.促進文化教育發展15.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七編、1260條,包括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義。編纂該法典的出發點是()A.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B.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C.法律制度與國際接軌D.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4題,共55分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第44頁共44頁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每位專制君主雖然都力求“乾綱獨攬”“事皆親決”,但實際上他無法也不可能真正實現一人“獨治”天下,必須“設官分職,體統相維,品式具備”。于是,在統治階級內部就出現了一個權力分配的問題。政治學家薩孟武先生說:“吾國中央官制,秦漢以后,無時不在變化之中,而其變化的特質則為天子的近臣轉變為國家的大臣。天子畏帝權旁落,懼大臣竊命,欲收其權為己有,常用近臣以壓制大臣。歷時既久,近臣便奪取了大臣的職權,因之大臣乃退處于備員的地位,而近臣卻漸次變為大臣。近臣一旦演變為大臣,天子又欲剝奪其權,而更信任其他近臣。這樣,由近臣而大臣,演變不已,而吾國中央官制遂日益復雜起來?!薄幾岳疃伞吨袊鴼v代中樞權力機構沿革論略》材料二明初朱元璋鑒于歷代王朝地方權重,導致割據,尾大不掉,對中央離心離德的局面,廢除行中書省,將行省權力一分為三,分別設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負責監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軍事的都指揮使司,成為省一級地方行政機構,它們分別直屬于中央不同部門的領導。隨著政治形勢變化,在運轉過程中,三司出現權力協調不一,辦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問題,巡撫制度應運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監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駐巡撫,并逐步擴大其權力。并在邊疆、軍事要地和數省交界之處增設巡撫。嘉靖年間,進一步規定:“凡徭役、里甲、錢糧、驛傳、倉廩、城池、堡隘、兵馬、軍餉,及審編大戶糧長、民壯快手等項地方之事,俱聽巡撫處置?!本疤┮院?,隨著巡撫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撫成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軍政長官,巡撫由臨時性差遣演變為設立衙門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同時,巡撫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權越職;中央派出鎮守總兵和鎮守太監,以對巡撫監督?!岳顣暂x《明代督撫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關系為視域的考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國中樞權力機構沿革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5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三司制度與巡撫制度的異同點。(5分)(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朝建立巡撫制度的作用。(5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材料一材料二西方學者比較中世紀的中國和西方的城市后認為:中國城市處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審判上表現出隨意性。相比之下,歐洲的城市則更為自治和獨立。大多數城市都有憲章和民法典保護公民的法律權利。歐洲城市中的商業影響也要強大得多。而中國城市工商業中,國家起了主導作用,諸如國家制鐵廠和皇家陶瓷廠(官窯),食鹽貿易的許可證制度等?!幾訹英]安格斯·麥迪森《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年)》(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中世紀西歐國家的政治、經濟特點。(8分分)(2)據材料二,概括東西方城市的不同點。(7分)第44頁共44頁 18.中國諫議文化積淀深厚,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忠言拂于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所執也?!n非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献佑羞^則諫,此為人臣之道也?!硬牧隙逍凶冎?,當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則咎除?!偈娉u謗以招切言,開天下之口,廣箴諫之路。掃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稘h書》(1)根據材料一,概括先秦時期的諫議文化。(5分)(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漢代諫議文化的新特點,并分析其影響。(5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唐律疏議》是唐高宗永徽年間完成的法典,是唐律的典型代表。據《舊唐書·刑法志》記載,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同州人房強,其弟房任在岷州任統軍,因為謀反伏誅。按照當時的法律,房強應當被連坐處死。太宗得知此案,憐憫其將死,于是對大臣們說:“因為風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這不是庶人的過錯,怎么能因此濫施重刑呢?這更顯得君主不德……怎么能不察其原本而一概加以處罰呢,這違反了恤刑而重人命的原則?!边@對《唐律疏議》的修訂產生了影響,如將原《貞觀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實”,改為“情理切實”。后來以《唐律疏議》為代表的法律體系亦被宋元明清所繼承,在東亞也被其他國家所接受?!幾蕴帐鎭喼骶帯吨袊ㄖ剖贰返炔牧隙斗▽W階梯》是羅馬法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間(公元527—公元565年)編寫的一部法學教科書。其法學基本理論是羅馬帝國鼎盛時期大法學家蓋尤斯、保羅、烏爾比安等學說的集中體現。這一著作簡要闡明了法學原理,如“正義是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的這種堅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違背自然法的(因為根據自然法,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但隨著羅馬帝國的分治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法學階梯》逐漸湮沒在歐洲中世紀的歷史中,直到人類走出中世紀邁向近代時,其命運才發生了變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律、羅馬法的立法思想,并指出它們產生的背景。(7分)(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簡析近代以前兩部法律命運不同的原因。(8分)第44頁共44頁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完善秦朝的法律制度并非主要目的,故A項錯誤;“《秦郵律》內容廣及文書、驛制、郵驛等法令”不屬于社會公共事業,是為了解決政府需要,故B項錯誤;郵政通信網絡是近代開始建立的,故C項錯誤;“《秦郵律》內容廣及文書、驛制、郵驛等法令”表明為了確保信息的暢通,通過立法來進行保障,故D項正確。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元朝行省制度。依據材料“朝廷的臨時派出機構”“常設的地方最高官府”“代表中央進行政治控馭和軍節鎮遏”可知該制度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擁有大權,但是在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的嚴格節制,即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故C項正確,排除A項;行省的設立加強了中央集權,遏制了地方勢力的膨脹,排除B項;皇權空前強化是在明清時期,排除D項。3.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歐洲中世紀教皇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力之爭,由于教皇權力及影響比較大,世俗王權只能選擇屈服,這阻礙了歐洲民族國家的發展,故選C項。羅馬教皇的權力并沒有完全取代世俗權力,故A項錯誤。由材料看不出王權對天主教會的制衡,以及封建諸侯是神權政治的支柱,故B、D兩項錯誤。4.答案:B解析:據題干可知此規定旨在規定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三者之間的制衡,故選B項。美國1787年憲法中的“妥協”主要指各利益集團,即中央與地方、南方與北方、大州與小州之間的妥協,以此協調各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選舉和任期,無法體現人民主權原則,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的關系,排除D項。5.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民主制度是指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制度和政黨制度,再根據材料“核子”“小”而“重”,“電子”“輕”而“自由”,且“環繞”“核子”的相互關系可知,毛澤東這是將中國共產黨與其他民主黨派的關系比喻為了“核子”與“電子”的關系,形象生動地描述了新中國的政黨制度,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故選C第44頁共44頁 項。實現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應該靠民族制度即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而不是政黨制度,排除A項。實現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主要應該依靠“一國兩制”而不是政黨制度,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中國共產黨與其他民主黨派的關系,與法治建設無關,排除D項。6.答案:C解析:王安石通過招募饑民興修水利的方式進行賑災,一方面救濟了災民,另一方面也興修了水利,同時通過興修水利也能恢復和促進農業發展,一定程度上減少災害再次出現的可能,有利于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的生計問題,故選C項。招募災民興修水利并不一定能夠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修建水利工程有可能暫時增加政府的負擔,排除A項。其他的賑災方式也可以達到穩定社會秩序的效果,B項不符合設問要求。王安石招募饑民興修水利,這不屬于政府抗災救荒體系,排除D項。7.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官員考察制度與中央集權。管理水平是現象,并非材料中變化所反映的實質,故A項錯誤;對縣官考核制度的完善,反映了中央注重對地方官員的管理,其實質是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故B項正確;監察制度不斷完善僅是現象,故C項錯誤;君主專制在材料中沒有提及,故D項錯誤。8.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從“隋唐時期‘工商不得入仕’”到宋朝以后“參加科舉的工商業子弟比比皆是”可知,宋朝時期科舉選官向工商業子弟開放,這說明隨著宋朝商品經濟的發展,工商業者的地位有所提高,推動了科舉制的變革,故選D項。中國封建時代的主流經濟思想是重農抑商,工商皆本只是個別人物的思想,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工商業者參加科舉需要州郡長官推薦,排除B項。門第成為選官重要條件是指九品中正制,排除C項。9.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英國代議制民主?!罢h分贓”使英國出現政治混亂的局面,說明當時英國政治存在弊端,代議制民主尚需完善,故選A項;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后,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排除B項;執政黨并非封建勢力的代表,排除C項;當時英國的執政黨是資產階級政黨,并非貴族,排除D項。10.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北洋政府文官考試制度。材料體現北洋政府時期文官制度實行分類考查,細分各種具體技術職位,該措施能夠適應相應的技術工作需求,有利于提升施政的專業化、科學化程度,故選C項。從1929年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到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的建立,故排除第44頁共44頁 A項。材料只說明官僚機構趨向專業化,看不出官僚機構膨脹,故排除B項。材料僅反映出專業細化,不等于實踐經驗,故排除D項。11.答案:D解析:從材料時間“20世紀50年代初”及“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如果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天下一定大亂”可以看出,毛澤東認為亟須加強干部廉政建設,以此維護國家的穩定,從而鞏固新生政權,故選D項。12.答案:A解析:古人認為損害身體及鬢發、胡須等均屬不孝行為,因此秦朝頒行強制剃除頭發等刑罰,才能起到懲罰罪犯的作用,說明秦朝刑法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社會習俗的變化,排除B項;秦朝時期法律嚴酷,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法律制度,沒有涉及法律的執行,排除D項。13.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古代羅馬實行執法官同審判員相分離的制度,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司法權過于集中,因此C項正確;案件的訴訟程序會因此增多,A項錯誤;審判量刑的合理化在材料中并未體現,B項錯誤;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14.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基督教會對西歐社會的影響。根據材料可知,基督教會既傳承了古代文化遺產,又發展了社會教育,可見基督教會促進了文化教育發展,故D項正確;其他選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故排除。15.答案:D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為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制定的,順應了時代發展要求,故選D項?!睹穹ǖ洹返某霭l點是對經濟社會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而非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排除A項。中共十八大確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排除B項?!睹穹ǖ洹肥菫榱诉m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并不是為了與國際接軌,排除C項。16.答案:(1)特點:中樞權力逐漸被削奪、分散或轉移;權力運作機制缺乏恒定性;權力機構沿革呈漸進性;中樞權力機構之間彼此監督、相互制衡;皇權至上。第44頁共44頁 影響:有利于保證各種政治力量在法定的程序內活動,提高國家機器的運轉效能;皇帝執掌著統治國家的最高權力,使專制皇權得到擴張并不斷強化。(2)相同:處理地方事務;受制于中央。不同:三司制:中央部門領導,分掌地方事務。巡撫制:皇帝直接派遣,統領地方事務。(3)作用:解決了地方三司分權下協調不一,效率不高的問題;在維持分權的基礎上,通過集中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統治的基礎,鞏固了中央集權,維護了統一和民族團結。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設官分職,體統相維,品式具備”“變化的特質則為天子的近臣轉變為國家的大臣”“中央官制遂日益復雜起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中樞權力的轉移、權力的運作機制、權力機構的變化、中樞權力機構之間的關系、皇權至上等方面分析作答。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天子畏帝權旁落,懼大臣竊命,欲收其權為己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提高效率、專制皇權的加強等方面分析答案。第(2)問,相同點方面,根據材料二“廢除行中書省,將行省權力一分為三,分別設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負責監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軍事的都指揮使司,成為省一級地方行政機構”“皇帝以派遣監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駐巡撫,并逐步擴大其權力。并在邊疆、軍事要地和數省交界之處增設巡撫”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概括得出三司和巡撫都是負責處理地方事務,受制于中央。不同點方面,根據材料二“分別直屬于中央不同部門的領導”“巡撫成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軍政長官,巡撫由臨時性差遣演變為設立衙門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同時,巡撫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權越職;中央派出鎮守總兵和鎮守太監,以對巡撫監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概括得出三司制度與巡撫制度的不同點。第(3)問,根據材料二“三司出現權力協調不一,辦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問題”并結合明朝的史實從政治、經濟以及民族關系等角度分析即可。17.答案:(1)特點:政治上實行封君封臣的封建等級制;經濟上封建莊園經濟盛行。(2)不同點:①行政權力不同:中國,中央行政控制強,城市發展缺乏法律保護;西方,城市自治權較充分,以立法推動城市化進程。②經濟發展模式不同:中國,城市商業中國家占據主導,實行壟斷或官營;西方,商業影響較大。解析:本題考查中世紀西歐國家特點及西歐與中國文明的比較。(1)第44頁共44頁 根據中世紀的封建等級示意圖,可得出政治上實行封君封臣的封建等級制;根據中世紀西歐封建莊園示意圖,可得出經濟上封建莊園經濟盛行。(2)東西方城市的不同點,可以從行政權力不同、經濟發展模式不同兩個方面進行概括。行政權力方面,根據“中國城市處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審判上表現出隨意性”,可得出中國中央行政控制強,城市發展缺乏法律保護;根據“歐洲的城市則更為自治和獨立。大多數城市都有憲章和民法典保護公民的法律權利”,可得出西方城市自治權較充分,以立法推動城市化進程。經濟發展模式方面,根據“中國城市工商業中,國家起了主導作用,諸如國家制鐵廠和皇家陶瓷廠(官窯),食鹽貿易的許可證制度等”,可得出中國城市商業中國家占據主導,實行壟斷或官營,根據“歐洲城市中的商業影響也要強大得多”,可得出西方商業影響較大。18.答案:(1)諫議文化:注重功利性;強調君主監督百官的必要性;納諫是君主的一項義務;臣下要勇于進諫。(2)新特點:“天人感應”理論得到貫徹;注重吸取秦亡教訓。影響:提高了漢代監察思想的系統化和理論化程度;提高了漢代吏治管理水平;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創造條件;深刻影響了后世監察文化的發展。解析:(1)本題主要考查先秦時期的諫議文化?!爸G議文化”,根據材料一“知其可以致功也”可知,勸諫注重功利性;根據材料一“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所執也”可知,強調君主監督百官的必要性;根據材料一“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可知,納諫是君主的一項義務;根據材料一“有過則諫,此為人臣之道也”可知,臣下要勇于進諫。(2)本題主要考查漢代的諫議文化。第一小問“新特點”,根據材料二“五行變至,當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則咎除”可知,受到“天人感應”影響;根據材料二“掃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可知,注重吸收秦亡教訓。第二小問“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圍繞著對漢代監察、吏治、民族國家發展和對后世監察文化的影響等方面來闡述。19.答案:(1)立法思想:唐律:德主刑輔,禮法結合。羅馬法:自然法思想(理性、正義、自由、平等)。背景:唐律:儒家思想占據主導地位;統治者“德政”意識濃厚;社會相對安定,農業經濟發達。羅馬法:受古希臘人文精神影響;眾多法學家對法律思想的研究與發展;商品經濟較為發達。第44頁共44頁 (2)《唐律疏議》:中國小農經濟發達;中國及東亞大多國家為君主專制政體;以唐律為代表的法律體系適應了統治階的需要?!斗▽W階梯》:羅馬帝國分裂,出現封建割據,阻礙了法律的統一執行;基督教意識形態占據了主導地位。解析:本題考查唐律和羅馬法。(1)第一小問立法思想,唐律:根據材料一中“因為風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得出德主刑輔,禮法結合。羅馬法:根據材料二中“正義是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的這種堅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違背自然法的(因為根據自然法,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得出自然法思想(理性、正義、自由、平等。第二小問背景,應從當時的經濟、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2)原因,唐律:中國古代的法律是維護君主專制的工具,是與外儒內法相一致的,符合統治者發展需要,建立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之上。羅馬法:根據所學和材料二中“隨著羅馬帝國的分治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法學階梯》逐漸湮沒在歐洲中世紀的歷史中”得出羅馬帝國分裂,出現封建割據,阻礙了法律的統一執行;基督教意識形態占據了主導地位。第44頁共44頁
    同類資料
    更多
    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期中復習:第1-3單元 期中共4套測試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sm调教女警光着下身立站敬礼
  • <p id="db8pm"></p>
    <td id="db8pm"><ruby id="db8pm"></ruby></td>
    <p id="db8pm"></p>
  • <acronym id="db8pm"></acronym>

    <pre id="db8pm"></pre><td id="db8pm"></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