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id="db8pm"></p>
    <td id="db8pm"><ruby id="db8pm"></ruby></td>
    <p id="db8pm"></p>
  • <acronym id="db8pm"></acronym>

    <pre id="db8pm"></pre><td id="db8pm"></td>
    手機掃碼訪問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期末復習: 第1-6單元 期中 期末 共8套測試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2021-10-151 9.99元 104頁 882.75 KB
    立即下載 侵權申訴 舉報
    預覽已結束,查看全部內容需要下載哦~
    下載需要9.99
    點擊下載完整資料立即下載
    版權聲明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qqbaobao負責整理代發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系客服處理。
    網站微信客服:wwwQQBAOBAO
    展開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期末復習:第1-6單元+期中+期末共8套測試卷合集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一單元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毛澤東在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指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在完全新的基礎之上召開的,它具有代表全國人民的性質,它獲得全國人民的信任和擁護?!边@表明當時毛澤東認為(  )A.政協代行全國人大的職能B.召開全國人大的條件不足C.政協會議具有廣泛代表性D.全國人民擁護新生的政權2.明代張居正說:“古之為國者,使商通有無,農力本穡,商不得通有無以利農,則農??;農不得力本穡以資商,則商病。故商農之勢,常若權衡?!睆埦诱鲝?  )A.重商抑農      B.農商并重C.重農抑商D.重本抑末3.在我國古代傳統家族觀念中,有“長兄如父”“無父從兄”“幼子不如長孫”的說法,這反映了中國古代(  )A.家族社會和睦B.貴族王位世襲C.宗法觀念濃厚D.分封等級森嚴4.《漢書》中記載:“吏坐贓者皆不得為吏”“弟犯法不得宿衛”,因罪去官者及其親屬子弟在選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這說明(  )A.察舉制有較大弊端B.漢代對官吏行為進行立法約束C.漢書記載有失公正D.秦朝的連坐法在漢代得以延續5.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法律上總統是國家權力中心,但在實際政治操作中,總統權力日益縮小,最終變成了禮儀性的角色;法律對議會的倒閣權規定很苛刻,但在實際中議會倒閣卻極為頻繁。這表明當時法國(  )A.君主派與共和派利益趨同B.資產階級代議制尚未完善C.責任內閣制不斷發展健全第92頁共104頁 D.《第三共和國憲法》名存實亡6.“為什么是希臘而不是其他地方出現了如此眾多的巨人?因為自由是一種力量?!痹诠畔ED擁有“自由”的人是(  )A.婦女B.外邦人C.全體公民D.奴隸7.中央電視臺播放的某地旅游廣告中提到“人民共和國從這里走來”(如圖)。據此推知,該地是(  )A.江蘇南京B.江西瑞金C.陜西延安D.河北西柏坡8.關于夏朝至明清時期中國古代政治的表述中最貼切的一項是(  )A.君主政治B.民主政治C.君主專制D.君主立憲9.唐初,由三省執掌國家政務,三省分別負責起草、審議、執行政令。之后,中書和門下兩省合署辦公。宋朝時期,門下和尚書兩省實際上逐漸被廢止。這種變化反映了(  )A.政治體制受到現實需要的制約B.君主專制呈現明顯弱化趨勢C.唐宋時期的中央集權大大削弱D.行政效率提高相權得到加強10.歷史上經常出現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相背離的現象,即所謂“種瓜得豆”。中國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實施過程中最符合這一現象的是(  )A.秦朝郡縣制B.西漢郡國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D.清朝軍機處11.“皇帝召見軍機大臣,不許太監在側,也不準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軍機處,軍機大臣不得擅自結交外任官員?!边@說明軍機處(  )A.組織嚴密有利于政令執行B.為君權附庸無行政決策權C.職官干練提高了行政效率D.權力巨大凌駕于六部之上12.柏拉圖說:“在這種國家里自由到了極點……這里什么東西都充滿了自由精神……第92頁共104頁 只要有誰建議稍加約束,他們就會覺得受不了,就要大發雷霆。他們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連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還是不成文的?!卑乩瓐D意在強調(  )A.法律約束了自由B.雅典民主制存在弊端C.雅典人崇尚自由D.雅典人崇尚理性精神13.1979年7月,五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相關決議和法律,規定縣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設立常務委員會;縣和縣級的人民代表大會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將原來人大代表選舉中采用的等額選舉改為差額選舉。以上舉措(  )A.確立多黨合作、民主協商制度B.完善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政治權利C.正式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D.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14.1980年,北京一市民到工商局辦理了餐館營業執照。她貸款500元作啟動資金,早上買了4只鴨子加工銷售,晚上用賺的錢又買了7只鴨子。之后,餐館的菜譜越來越豐富,顧客越來越多,連外國記者和駐華使館官員也來吃飯。北京市領導對該餐館給予鼓勵。材料旨在說明(  )A.民營經濟艱辛起步B.個體經濟取得突破C.人民生活水平提升D.開放促進經濟活躍15.在古希臘雅典城邦,五百人議事會本來是行政機構,卻又有一定的立法權和司法權;陪審法庭主要職能是司法權,卻也有一定的立法權;執政官在行使行政權力的同時,也能行使審判權。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  )A.權力交叉相互制約B.機構設置三權分立C.權責不清權力濫用D.效率提高避免集權16.1954年12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指出:人民政協……其任務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繼續鞏固和發展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更廣泛地團結全國人民,并向有關國家機關反映群眾的意見和建議。這表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①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诖腥珖舜舐殭唷、凼侵袊伯a黨、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的政治協商機構?、苁遣豢苫蛉钡膰覚嗔C關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海國圖志》一書這樣記述:“……六十卷,何所據?一據前兩廣總督林尚書所譯西夷之《四洲志》,再據歷代史志,及明以來島志,及近日夷圖、夷語……”材料二 ……師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遠之利。第92頁共104頁 ——《曾文正公全集》材料三 西人立國……育才于學堂,論政于議院……此其體也……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無論竭蹶趨步,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權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設議院?!嵱^應《盛世危言》材料四 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簡⒊蹲兎ㄍㄗh》(1)材料一中的“林尚書”指誰?列舉一件大事說明他在中國近代史上的貢獻。(2)材料一、二、三、四的主張分別是什么?(3)材料三指出了洋務運動的哪一致命弱點?材料三在學習外國問題上比材料二有什么進步?(4)材料四所說的“變官制”是什么意思?它和材料三中的哪一句意思相同?18.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場深刻變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漢朝以前,三公的辦公場所稱為“府”,是當時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到了漢成帝時,開始了機構改革,三公行政級別平行,聯合執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權力。在三公之下,又設置了太常等9個“卿級”官員,卿的辦公場所稱為“寺”?!熬潘隆笔菨h代的九大部委,綜合了現今國務院各個部委。九寺中的太常寺,相當于現代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衛生部、藥監局、氣象局。一直到明清時期,也都有不斷的機構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創設“四輔官”,幾個人共同為皇帝出謀劃策,延續到了清朝?!吨袊糯鷼v次機構改革》第92頁共104頁 材料二 舉行貴族議事會是北方一些民族的傳統議事決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1615年,努爾哈赤選出了“正直賢良”的大臣八員,與一些貴族一起,審議本部族內的民事、刑事糾紛。此后逐漸發展,形成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議政王大臣會議處理過清朝的一些重大軍政事務,如平定三藩、攻取臺灣、反擊沙俄等。雍正年間,因用兵西北,設軍機處,后為定制,議政王大臣會議逐漸有名無實。1791年,乾隆皇帝下諭旨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幾源饕葜骶帯逗喢髑迨贰凡牧先∏卦O三十六郡(實際略多),郡下為縣,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任免。在這樣的體制下,承擔著日常治理重任的是縣(含后來的散州)。另一方面,漢代就有由虛到實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體現出大一統實在太大,很難由皇帝直接管理州縣。但在有“封建”傳統的中國,這類介于中央和州縣的機構,常容易產生所謂的“藩鎮割據”?!獡_志田等主編《地方的近代史:州縣士庶的思想與生活》(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中央機構改革的特點。(2)亞里士多德認為:以一人之統治為君主政體,少數人之統治為貴族政體,多數人之統治為民主政體。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朝政治制度發生的變化。(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從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機構演變的特點,并說明這種演變的意義。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資產階級統治在鞏固和完善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民主管理制度,如普選制度、代議制度、政黨制度、監督制度、公務員制度、人權保障制度等,它們有的是出于反對封建專制主義而制定的,有的是按照“主權在民”的原則制定的,還有的反映了公開、公正、競爭等原則。此外,西方民主政治,按照程序運作,形成了一套十分復雜而又精致的運行機制,包括參與機制、競爭機制、制衡機制、監督機制、法治機制等。雖然民眾無法對國家權力實現真正控制,但它在訓練公民參政議政素質、形成社會政治生活的規范和秩序、提高國家管理的效率和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幾躁愃闪帧渡鐣髁x對資本主義的第92頁共104頁 借鑒與超越》材料二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敵后根據地實行過較為廣泛的民主政治。在農村,村長是由選民直接選舉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選民參與率各村平均超過百分之八十,婦女在選舉中的表現也十分踴躍。在整個根據地,不只在政治生活中,在其他方面,在經濟、教育、文化生活中也充滿著民主精神。來自德國的王安娜女士回憶:根據地政府由共產黨人、國民黨人和無黨派愛國人士組成。在選舉中,為了讓目不識丁的貧苦農民行使民主權利,根據地還發明了一種特殊的選舉辦法——豆選。美國駐華使館外交官謝偉思評論:共產黨在根據地“以良好的政制來改進農民的經濟狀況。農民有了民主的自治、政治意識和權利觀念。農民們得以從封建束縛中解放出來,有了自尊、自信和強烈的團體合作興趣。普通人民知道了他們是為了這些而戰斗?!薄幾酝踅瘛陡鶕氐膽椪ㄔO》(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方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背景并概括西方民主政治建設的主要特點。(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分析敵后抗日根據地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20.民主政治是歷史發展趨勢,并隨著時代進步不斷完善。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將軍)之口說出了這樣一句話:“男人就是城邦?!薄R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1832年,英國選民從人口總數的大約2%增加到3.3%,但工人階級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階級為爭取選舉權掀起了憲章運動。1866年后,英國通過兩次議會改革,至1885年基本實現了成年男子普選權。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婦女為爭取選舉權展開了斗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已實現全民普選。第92頁共104頁 ——摘編自錢乘旦等《英國通史》材料三 自1953年以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對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應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名額,均按照農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數的原則分配?!鶕?953-2009年我國實行的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材料四 第十六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名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各省、各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數,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鄉人口數相同的原則,以及保證各地區、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適當數量代表的要求進行分配?!?010年3月14日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關于修改選舉法的決定(1)結合所學知識,解讀“男人就是城邦”的內涵。(2)材料二中,英國選舉權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這一變化歷程表現出哪些特點?(3)對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國農村地區在全國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闡述促使這種變化產生的時代背景。(4)綜上所述,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民主政治不斷完善的社會條件。第92頁共104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C 【解析】由材料中“它具有代表全國人民的性質”可推斷出政協會議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故選C項;A、B兩項材料未涉及,均排除;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才正式誕生,排除D項。2.B 【解析】根據題干中“商不得通有無以利農,則農病”“故商農之勢,常若權衡”等信息可知,張居正強調農業與商業均衡發展,二者可以互補,可知是農商并重,故選B項。3.C【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題干中“長兄”“長孫”體現的是宗法觀念下嫡長子的主要地位,故選C項;家族社會和睦與材料表達的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考查的是宗法制而非王位世襲制,排除B項;分封等級森嚴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4.B【解析】材料中“‘吏坐贓者皆不得為吏’‘弟犯法不得宿衛’,因罪去官者及其親屬子弟在選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都體現了對官吏行為的一種立法約束,故B項正確。5.B第92頁共104頁 【解析】題干中總統的名譽權力與實際權力不符,內閣理論上應該很穩定,但實際上經常被倒閣,理論與實踐不符,故選B項;君主派與共和派利益趨同,題干無提及,排除A項;責任內閣制是一種議會內閣制,題干未提及內閣對議會負責,排除C項;D項表述不對,排除。6.C7.B8.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中國進入“家天下”的社會,即君主政治的社會,故A項正確。9.A 【解析】三省分權,容易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為了三省之間協調行動,提高行政效率,進行合署辦公,有的省甚至被廢止,這些做法適應了現實政治的需要,故選A項。10.B【解析】西漢初年為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統治,實行郡國并行制,但漢景帝時諸侯王勢力逐漸強大,威脅中央,并導致了七國之亂,目的和結果適得其反。直到漢武帝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才解決王國問題,本題選B項;其他三項都達到了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目的。11.A【解析】材料中“軍機大臣不得擅自結交外任官員”說明軍機處不但組織嚴密,政令的執行也比較隱蔽,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參與決策的信息,故B項錯誤;C、D兩項均與材料主旨不符。12.B【解析】材料中強調“稍加約束,他們就會覺得受不了”以及受不了的表現,甚至不把任何法律放在心上,說明雅典的民主制存在弊端:過度強調個人自由,而忽視法律,故答案選B項。題干強調的是泛濫的直接民主過度強調自由,不是法律約束了自由和雅典人崇尚自由,排除A、C兩項;“理性”是指分析問題的方法具有獨立的思考和自主精神,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第92頁共104頁 13.B【解析】根據材料“縣和縣級的人民代表大會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將原來人大代表選舉中采用的等額選舉改為差額選舉”可以看出,我國的制度在不斷地完善,故B項正確。材料與多黨合作無關,排除A項;C項是1954年,D項是2010年,與材料時間不符合,均排除。14.B【解析】該市民開辦的餐館屬于個體經濟,發展越來越好,甚至受到北京市領導的鼓勵,說明個體經濟發展取得突破,故選B項。該餐館的發展得到貸款扶持甚至是領導的鼓勵,并沒有反映其起步的艱辛,排除A項;材料主要反映了這一個餐館的發展,不能體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餐館開辦和發展的促進因素與背景,無法說明是開放促進經濟活躍,排除D項。15.A【解析】根據材料“五百人議事會本來是行政機構,卻又有一定的立法權和司法權;陪審法庭主要職能是司法權,卻也有一定的立法權;執政官在行使行政權力的同時,也能行使審判權”可以看出,雅典的國家權力之間相互滲透,同時也可以相互制約,故選A項。B項中“三權分立”、C項中“濫用”、D項中“效率提高”均不符合材料,故排除。16.C【解析】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大職權,但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發揮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的作用,排除②,①③正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是國家權力機關,是政治協商機構,排除④,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1)人物:林則徐;貢獻:虎門銷煙(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材料一:“師夷長技以制夷”;材料二:學習西方先進軍事技術;材料三:實行君主立憲;材料四:變法圖存。(3)弱點:沒有學習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進步:由單純學習外國先進的制造技藝,發展為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4)意思:實行君主立憲制;相同:“君民共主”。第92頁共104頁 【解析】第(1)問,只要知道人物是林則徐即可。第(2)問,材料一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材料二主張學習西方先進軍事技術,材料三主張實行君主立憲,材料四主張變法圖存。第(3)問,洋務運動的致命弱點是只學技術未學制度,材料三在學習外國問題上比材料二的進步之處體現在學習西方制度。第(4)問,“變官制”的意思是實行君主立憲制,它和材料三中的“君民共主”意思相同。18.(1)側重行政機構改革;圍繞相權開展;以皇權為中心;中央機構的職能綜合性強。(任答三點)(2)雍正以前,清朝的權力中樞是由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擁有最高決策權,說明這一時期,清朝是貴族政體;雍正以后,設立軍機處,議政王大臣會議逐漸有名無實,直至乾隆時被廢除;而軍機處大臣由皇帝親信組成,聽命于皇帝,無決策權,說明這一時期君主專制加強。(3)特點:縣是最穩定的一級地方行政機構;縣以上的地方行政機構在不斷調整。意義:加強了中央集權;加強了對廣大地區的管理;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窘馕觥康?1)問,根據材料一“三公”“九寺”可知,側重行政機構改革;根據材料一“三公行政級別平行,聯合執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權力”得出改革圍繞相權開展;根據材料一“幾個人共同為皇帝出謀劃策”得出改革以皇權為中心;根據材料一“‘九寺’是漢代的九大部委,綜合了現今國務院各個部委”得出改革實行大部制,職能綜合性強。第(2)問,根據材料二“舉行貴族議事會是北方一些民族的傳統議事決策方式”可知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政治權力中樞,符合亞里士多德的“貴族政體”;軍機處設立是皇權加強的體現,符合“君主政體”。第(3)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在這樣的體制下,承擔著日常治理重任的是縣”并結合所學得出縣是最穩定的一級地方行政機構;根據材料三“漢代就有由虛到實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體現出大一統實在太大,很難由皇帝直接管理州縣”并結合所學得出縣以上的地方行政機構在不斷調整。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根據材料三“漢代就有由虛到實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體現出大一統實在太大,很難由皇帝直接管理州縣”得出加強了對廣大地區的統治。19.(1)背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需要;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推動;啟蒙思想的影響;工業革命后社會問題的暴露。特點:形成和完善各項民主政治制度;體現了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理念;實現了較為有效的社會治理;有健全的民主運行機制;體現資產階級的意志。(2)影響:促進了根據地經濟建設,改善了農民的生活;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證了抗戰的勝利;有利于人民民主意識的養成;為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提供了可貴的借鑒?!窘馕觥康?1)問第一小問,根據“有的是出于反對封建專制主義而制定的,有的是按照‘主權在民’的原則制定的,還有的反映了公開、公正、競爭等原則”并結合所學得出資產階級反封建的需要;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推動;啟蒙思想的影響和工業革命后社會問題的暴露。第二小問,根據“西方民主政治,按照程序運作,形成了一套十分復雜而又精致的運行機制,包括參與機制……法治機制等”得出形成和完善各項民主政治制度;體現了第92頁共104頁 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理念;根據“它在訓練公民參政議政素質……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得出實現了較為有效的社會治理;有健全的民主運行機制;體現資產階級的意志。第(2)問,根據“農民們得以從封建束縛中解放出來,有了自尊、自信和強烈的團體合作興趣。普通人民知道了他們是為了這些而戰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治建設能夠促進根據地經濟建設,改善農民的生活;能夠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證抗戰的勝利;有利于人民民主意識的養成;為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提供了可貴的借鑒。20.(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婦女、外邦人、奴隸不享受政治權利。(2)階段:1832年選民人數增加;1885年基本實現成年男子普選權;二戰前夕實現全民普選。特點:英國實現全民普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廣大民眾為此進行了艱難的斗爭。(3)變化:農村地區在全國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背景: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民主政治不斷向前發展;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社會發生巨大變化。(4)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民素質提高,民主意識增強等?!窘馕觥康?1)問,根據所學知識可以得出?!澳腥司褪浅前睢本褪侵秆诺涞墓?,雅典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能參政議政,婦女、奴隸、外邦人沒有民主權利。第(2)問,依據材料信息“1832年,英國選民從人口總數的大約2%增加到3.3%”“1866年后,英國通過兩次議會改革,至1885年基本實現了成年男子普選權”“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婦女為爭取選舉權展開了斗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已實現全民普選”,總結出選民人數的增多——男性獲得選舉權——女性獲得選舉權——全民普選的遞進過程,說明普選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是廣大人民斗爭的結果。第(3)問,對比材料三“按照農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的原則分配”與材料四“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鄉人口數相同的原則”可以得出農村地區在全國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再結合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國民主政治不斷向前發展分析時代背景。第(4)問,屬于開放型問題,但要言之有理。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的角度全面分析,可以得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民素質提高,民主意識增強等。第92頁共104頁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二單元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1928年10月,國民黨中常會通過《訓政綱領》,規定將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項治權“付托國民政府總攬而執行之”,分設平行的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五院,國民政府總持全局。這說明(  )A.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得以實現B.選官制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C.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政權正式建立D.西方近代政權模式在中國發生異化2.清朝《欽定臺規》規定,各地巡視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門上大書“回避”字樣,不見客、不收書、不接納私辦人役、不赴餞送宴會,且限領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準停留,到境后不受私書私饋等。這一規定有利于(  )A.杜絕貪腐現象B.提升監察效果C.擴大御史權力D.促進制度轉型3.西方文官制度產生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封建制度的腐敗B.啟蒙思想的影響C.國家治理的需要D.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4.1854年,英國財政部高級官員對英國文官進行了全面調查,提出了著名的《關于建立英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報告建議設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試、錄用文官、重視文官的專業水平、提拔優秀文官等等。這一報告出臺的主要原因是(  )A.內閣地位發生根本變化B.工人階級要求提高政治地位C.社會經濟結構持續變動D.民眾科學素養普遍得以提高5.東漢改西漢御史大夫為司空,不負監察之責,而將御史大夫屬下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臺長官,負責監察百官。這一改變意在(  )第92頁共104頁 A.減少決策失誤B.建立強有力的監察系統C.加強君主權力D.對官員進行有效監督6.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進的正確順序是(  )A.察舉制——科舉制——世官制B.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C.科舉制——世官制——察舉制D.世官制——科舉制——察舉制7.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會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這一人才觀與中國古代哪一思想主張不謀而合(  )A.“仁者愛人”B.“無為而治”C.“兼愛”“非攻”D.“尚賢”8.下表為明朝永樂九年對部分官員的考核情況。由此表可知,明朝(  )初考再考三考最終等第稱職未予考核稱職稱職未予考核未予考核稱職稱職未予考核稱職平常平常平常未予考核稱職平常未予考核平常不稱職不稱職A.以考核作為官員黜陟的唯一依據B.建立了完善成熟的官員考核體系C.官員管理實行獎懲一體的考核制D.為掌握官吏真實情況實行考滿制9.隋唐時期,御史與諫官相輔相成的監察制度體系臻于完備。宋以后,諫官制度逐漸衰微,明清時期逐漸形成以御史與諫官制度合一的、以都察院為主體的單一監察制度體系。由此可見古代監察體系的演變(  )A.緩和了官員內部的矛盾B.保障監察權力的高效運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與專制權力的強化相一致10.秦國不斷完善有關官吏的選拔、俸祿、考績、獎懲等規定,以官吏是否明習法律作為區別“良吏”“惡吏”的標準,注意把統治階級中的優秀人物吸收進各級官僚機構。這表明,當時秦國(  )第92頁共104頁 A.阻斷了貴族的入仕之路B.踐行了墨家兼愛尚賢的主張C.任法而治提升統治效能D.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選拔制度11.資產階級革命前英國官吏的任用一直沿用“恩賜官職”,革命后出現了所謂“政黨分肥制”,導致腐敗泛濫、行政效率低下。19世紀中葉,政府的管理職能急劇擴展,管理的事務日益復雜,改革官員錄用制度的呼聲不斷高漲。1870年,英國頒布法令,規定多數重要文官職位必須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用,英國近代文官制度最終確立。由此可知,促成英國近代文官制度最終建立的重要推動力是(  )A.革命斗爭B.工業革命C.政黨政治D.思想解放12.19世紀中后期,英國進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確立了由法律規定的以對文官的公開考試、錄用、考核、監督、升降、獎懲、免職等為主要特征的資產階級文官制度,禁止文官介入黨派活動,文官不與執政黨共進退。對這種制度改革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鞏固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地位B.推動了英國社會的政治文明C.有利于管理專業化科學化D.大大削弱了執政黨的領導能力13.有學者指出,漢代選舉,大體而言,被選人最先要進學校讀書,才獲補吏,才獲察舉。這就形成了由教育而行政實習、由行政實習而選舉、由選舉而考試、由考試而被任用的流程。而在當時,讀書機會本就難得,所以往往會造就“書生貴族”。這反映出察舉制(  )A.使政府得到了大量的優秀人才B.使地方教育得到迅速發展C.使經學世家容易變成士族門閥D.使考試做官成為社會風氣14.新中國新型干部人事制度在形成與發展時期的主要表現為(  )A.改革人事管理體制B.建立各級人事管理機構C.人事法規制度建設D.確立起黨管干部原則15.20世紀50年代初,毛澤東曾告誡全黨:“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如果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國家還沒有辦法治他們,那么天下一定大亂”。毛澤東在當時說這句話的目的在于(  )A.懲治干部貪污腐敗,恢復國民經濟B.提高干部素質,推行政治體制改革C.加強干部思想道德建設,提高治國水平D.加強干部廉政建設,鞏固新生政權第92頁共104頁 16.孫中山先生曾說過:“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睂Υ私忉尯侠淼氖?  )A.英國是考試制的源頭B.西方文官制照搬科舉制C.考核制源于中國科舉D.孫中山欣賞文官考試制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朱元璋在中央設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監督中央和地方官員是否瀆職和失職。都察院長官與六部尚書同為正二品。遇有貪腐大案時,都察院要會同大理寺和刑部三堂會審,監督案件審理是否客觀公正。六部給事中由中央派駐六部,對于所有官員都有監督權和彈劾權。在地方負責監督的是互不隸屬的三套機構,巡撫、提刑按察使司和御史,實行“御史巡按”制度,御史代表皇帝巡察地方,可以直陳天子。在全國設立錦衣衛所,甚至錦衣衛特務人員潛伏官員家里,監察官員是否貪腐,導致其成為排除異己的工具,造成了大量冤假錯案。朱元璋允許百姓對“坐贓害民的官員,連名赴京狀奏”,對進京舉報官員貪腐的百姓給予表彰?!幾杂谠健墩撝煸袄糁胃母锝涷瀸Ξ斀竦慕梃b意義》(1)根據材料,概括朱元璋監察制度改革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朱元璋監察制度改革的影響。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賤有常辱,貴有常榮,賞不能勸其努力,罰亦不能戒其怠惰?!抖Y記》第92頁共104頁 材料二 漢代察舉制“四科取士”為:“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四曰剛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薄逗鬂h書·百官志注》材料三 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二者茍然,則蓽門蓬戶之俊,安得不有陸沉者哉!——《晉書·段灼傳》材料四 唐人沈既濟說:“故太平君子,唯門調戶選,征文射策,以取祿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無所易業,大者登臺閣,小者任郡縣,資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是以進士為士林華選,四方視聽,希其風采。每歲得第之人,不浹旬而周天下,故忠賢雋彥韞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薄D引自韓國磐《隋唐五代史論集》(1)材料一表明先秦時期人才選拔的標準是什么?(2)材料二與材料一的選官制度相比,有何進步性?(3)材料三中說的是哪一種選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科舉制的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廷對在任官員的考核是對官員品德操守及才干績效的綜合評定。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驗要求官員填寫非常具體的“實跡”“實績”,以便日后核對??己酥贫仁┬羞^程中,日漸發展起程式化的傾向。較之規矩呆板的常規考核,監察制度的實施相對活躍而有針對性。對于官吏的考察通過多條途徑進行:常規考課與特詔巡查并行,中央業務部門對地方相應機構考核與內部稽查并行,諸司、諸州互查互申,朝廷專使考察等??疾旖Y果向本人公開,以求得多種信息來源的相互印證。材料二 為適應封建專制的發展,明代調整了監察機構的設置,改御史臺為都察院,又罷諫院,設六科給事中,成為六部的獨立監察機構,科道并立;地方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時設督撫,第92頁共104頁 形成地方三重監察網絡。清沿明制,設都察院為其中央監察機關,管理全國的監察工作;設六科給事中分科負責六部的監察工作。清世宗將六部“隸屬都察院”,地方監察沿用明制。在立法方面,明代制有《憲綱條例》,清朝則有《欽定臺規》,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最完備的監察法典,標志著我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幾蕴坪8琛冻幸u與變異:中國古代監察制度述論》(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代官員考察機制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清時期監察制度達到頂峰的表現及原因。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美國學者羅茲曼在《中國的現代化》一書中指出,“(清末‘新政’的)舵手在獲得一個新的羅盤以前就拋棄了舊的,遂使社會之船駛入一個盲目漂流的時代”。他還認為,中國的困難的實質在于,這種過渡階段破壞了久經考驗的選拔精英的程序,科舉制度的廢除破壞了經典教育,嚴重地削弱了傳統價值的影響,代之以毫無章法可循的局面?!幾允捁η亍稄目婆e制度的廢除看近代以來的文化斷裂》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材料中有關科舉制度被廢除的觀點。(要求:可對材料中的觀點進行評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觀點;觀點明確,史論結合)第92頁共104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B 【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考試權是五權之一,同時設立考試院,這說明選官制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故選B項;A項材料未體現,排除;材料與一黨專政無關,排除C項;“異化”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2.B 【解析】由材料可知,清朝對各地巡視御史制定諸多限制,減少與被監察地方官吏的接觸,這一做法有利于巡視御史秉公行使監察職能,提升監察效果,故選B項。3.D【解析】17-18世紀,西方已逐步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A項與事實不符;B、C兩項不是根本原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需要有新的官員選拔制度,故D項正確。4.C【解析】內閣制度發生變化不是此時期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且該項中的“根本變化”一詞表述不符合史實,故排除A項;工人階級要求提高政治地位和民眾科學素養提高都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故排除B、D兩項;英國在1854年進行文官制度改革,重視官員專業水平,這是由于工業革命使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導致政府管理職能的膨脹,社會經濟結構持續變動,但當時的文官制度存在著許多的腐敗和弊端,所以人們要求建立廉潔、高效的政府,故C項正確。5.C第92頁共104頁 【解析】東漢政府把地位較高的御史大夫改為司空,而以地位較低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臺長官,更便于皇帝控制監察機構,加強君主權力,故選C項。6.B7.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人才的重視,這與墨子的“尚賢”思想相符合,故D項正確。A項是孔子的思想主張,強調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排除;B項是老子的思想主張,主張治理國家時,統治者不能過多地干預,排除;C項與人才觀無關,排除。8.D【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明代考滿制度以三年為期,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是以年限考察官吏任期內工作狀況之法,圖表考核情況說明政府對官員的考核細致明確,力圖掌握官吏真實情況,D項正確。明代考核分為“考滿”“考察”“考成”三種,評定考等后,還須依據官職繁簡確定獎懲黜陟,從不同的角度促成廉政,故排除A項;B、C兩項材料沒有體現,排除。9.D 【解析】材料“隋唐時期,御史與諫官相輔相成的監察制度體系……明清時期逐漸形成以御史與諫官制度合一的、以都察院為主體的單一監察制度體系”表明古代監察體系的演變主要體現在由復合性體系到單一性體系的演變,由監察政府、皇帝到只監察政府,與專制權力的強化相一致,故選D項。10.C【解析】“以官吏是否明習法律作為區別‘良吏’‘惡吏’的標準,注意把統治階級中的優秀人物吸收進各級官僚機構”體現了法家思想,這有利于選拔優秀官吏,提升統治效能,故選C項,排除B項;阻斷了貴族入仕之路的是科舉制度,排除A項;隋唐時期科舉制實行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選拔制度,排除D項。11.B第92頁共104頁 【解析】“19世紀中葉,政府的管理職能急劇擴展,管理的事務日益復雜,改革官員錄用制度的呼聲不斷高漲”,由此1870年,英國頒布法令確立了近代文官制度。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工業革命發展在上層建筑上的要求,故B項正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出現的是“政黨分肥制”,故A項錯誤;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英國出現了政黨政治,故C項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未涉及思想解放,故D項錯誤。12.D【解析】根據題干可知文官任用采取公開平等考試、擇優錄取的辦法,實行定期考績、按照勤惰、政績大小予以升降、獎懲,禁止文官介入黨派活動,文官不與執政黨共進退,有利于鞏固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地位,有利于推動英國社會的政治文明,有利于管理專業化科學化,A、B、C三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題干信息無法體現文官制度改革削弱了執政黨的領導能力,應該是提高執政能力,D項錯誤,符合題意。13.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漢代察舉制下容易出現“書生貴族”,即在讀書機會較少的情況下,通曉經學的世家會成為門閥,C項正確。察舉制下優秀人才成為正式官員流程漫長,因此不一定能選到大量優秀人才,而且察舉制選拔的標準是德行,排除A項;材料提及漢代讀書機會較少,說明當時教育發展程度極為有限,排除B項;D項是科舉制的影響,而非察舉制,排除。14.B【解析】新中國建立后,繼續沿用民主革命時期的人事管理體制及黨管干部原則,直到改革開放后才進行人事管理體制改革,并進行相應的法律法規建設,故A、C、D三項錯誤;新中國成立后,逐步完成大陸的統一,也逐步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人事管理機構,故B項正確。15.D【解析】從材料“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如果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國家還沒有辦法治他們,那么天下一定大亂”中可以看出,毛澤東在當時說這句話的目的在于加強干部廉政建設,鞏固新生政權。所以答案選D項。16.D【解析】材料“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說明A項錯誤;西方文官制與我國的科舉制除考試選拔官員的程序、方法有類似外,還有很多不同,“照搬”表述錯誤,排除B項;中國古代科舉制只是選拔官員的制度,考核單成體系,故C項錯誤;從孫中山講話可以看出,他是欣賞考試選官制的,D項正確。第92頁共104頁 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1)特點:建立了一整套完備的從中央到地方的監察機構;監察官員位高權重,便于行使權力;重點在于整頓吏治,懲處貪官污吏;采取了一些特務手段等非常規措施;重視發動百姓檢舉不法官員。(2)影響:有利于提高監察效率;有利于維護政治清明,緩和社會矛盾,鞏固統治秩序;為后世監察工作提供借鑒。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監察制度往往成為統治者加強集權,排除異己的工具?!窘馕觥康?1)問,據材料“朱元璋在中央設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監督中央和地方官員是否瀆職和失職”“都察院長官與六部尚書同為正二品”“遇有貪腐大案時,都察院要會同大理寺和刑部三堂會審”“在全國設立錦衣衛所”“朱元璋允許百姓對‘坐贓害民的官員,連名赴京狀奏’,對進京舉報官員貪腐的百姓給予表彰”等信息回答。第(2)問,可以從對當時、對后世的積極影響、不足方面來思考。18.(1)血緣、門第、等級。(2)注重品行、才學,打破血緣、世襲。(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選拔,任人唯親,壓制人才。(4)影響:張揚了“學而優則仕”;科舉成為讀書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動社會讀書風氣的形成;科舉成為當時人們走向官場的重要途徑;有助于提高個人政治影響力?!窘馕觥康?1)問,根據材料可從血緣、門第、等級等方面歸納先秦時期選官制度的標準。第(2)問,根據材料“一曰……二曰……三曰……四曰……”等關鍵信息概括。第(3)問,根據材料“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可知該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關于弊端可從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選拔,任人唯親,壓制人才等方面分析。第(4)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積極、消極兩方面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19.(1)特點:考核和監察相結合;注重對德才的綜合考核;重視文檔資料;考核走向程式化;監察形式多樣化;考察結果力求公開公正。(2)表現:形成從中央到地方嚴密的監察體系;制定了完備的監察法規等。原因:統治者的重視;加強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對前代機構和法規的繼承與發展等?!窘馕觥康?1)問,第92頁共104頁 根據材料一中“宋廷對在任官員的考核是對官員品德操守及才干績效的綜合評定”可歸納出考核和監察相結合;根據材料一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可歸納出注重對德才的綜合考核;根據材料一中“‘才干’的核驗要求官員填寫非常具體的‘實跡’‘實績’”可歸納出重視文檔資料;根據材料一中“考核制度施行過程中,日漸發展起程式化的傾向”可歸納出考核走向程式化;根據材料一中“對于官吏的考察通過多條途徑進行”可歸納出監察形式多樣化;根據材料一中“考察結果向本人公開,以求得多種信息來源的相互印證”可歸納出考察結果力求公開公正。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中的中央和地方監察機構的設置可知形成從中央到地方嚴密的監察體系;根據材料二中“明代制有《憲綱條例》,清朝則有《欽定臺規》”可歸納出制定了完備的監察法規等。第二小問,可從統治者的重視、加強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對前代機構和法規的繼承與發展等方面進行分析。20.觀點:近代中國社會的動蕩是由科舉制度被廢除造成的。示例一:此觀點不正確。理由:科舉制度在近代中國已經成為社會進步的主要障礙,它的廢除有利于促進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近代中國社會的動蕩并不是由科舉制度被廢除造成的,而是由列強侵略和軍閥割據造成的,即使不廢除科舉制度,社會也會出現動蕩。示例二:此觀點正確。理由:科舉制不僅有利于社會公平公正地選拔人才,也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對政治權力的壟斷;科舉制的廢除使選拔人才失去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社會動蕩?!窘馕觥渴紫雀鶕牧细爬ǔ鲇^點,即該學者認為中國的困難的實質在于破壞了久經考驗的選拔精英的程序,科舉制度的廢除,嚴重削弱了傳統價值的影響,認為中國近代社會的動蕩是由于科舉制度的廢除造成的。然后對該觀點結合史實評述即可。贊同該觀點,可從科舉制的作用回答,如有利于公正選舉人才,其廢除使得選拔人才失去了制度化保障;不贊同該觀點,可從近代中國社會動蕩的原因回答。第92頁共104頁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三單元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下面是1954年和1982年憲法目錄表。表中的變化說明1982年憲法(  )1954年憲法1982年憲法序言序言第一章 總綱第一章 總綱第二章 國家機構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第三章 國家機構第四章 國旗、國歌、國徽、首都第四章 國旗、國歌、國徽、首都A.更注重憲法的邏輯關系通順B.以依法治國為法制改革的重點C.昭示國家的權力來源于人民D.凸顯國家對人權的尊重和保障2.秦國攻占楚國后,設置了南郡。公元前227年,南郡郡守騰通告各縣、道:“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鄉俗淫失之民不止……甚害于邦,不便于民?!边@反映出秦國(  )A.國家統一推動法律實踐B.郡縣制激化了社會矛盾C.法律制度已經名存實亡D.以法為教的歷史必要性3.1954年,當選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1226名代表,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經過普選產生的,故此次大會又被稱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會”。這次“真正的人民大會”的主要功績是(  )A.人民代表由海選產生,體現了民主的廣泛性B.規定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開始成為國家主人C.制定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第92頁共104頁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權力的唯一機關4.積極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有重要的推進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具有定向導航作用B.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具有決定走向的功能C.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具有評價判斷功效D.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具有調節規范效果5.“五四憲法”第九十三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有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舉辦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群眾衛生事業,并且逐步擴大這些設施,以保證勞動者享受這種權利。這充分體現了憲法的(  )A.社會主義性B.完備性C.過渡性D.人民性6.唐代對參加科舉考試的報考者出身限制非常寬松,但對道德品行卻有嚴格要求;在官員晉升的考核指標中,道德水平是最重要的一項;監察部門也經??疾旃賳T之“善惡”和“德行孝悌”。這反映出當時(  )A.官員道德日趨敗壞B.道德教化備受重視C.監察機構職權廣泛D.科舉選拔輕視成績7.16世紀后,大量歐洲人是通過直接閱讀書籍了解某種觀念,而不是像從前那樣從別人那里聽到某種觀念。這使他們能夠自主比較和對照不同文本表達的觀點,而不是面對面地被一個雄辯的演說家征服。這種現象(  )A.加強了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B.直接推動自然科學的產生C.強化了羅馬教皇的宗教地位D.有利于人文主義廣泛傳播8.《十二銅表法》規定,對他人的侵辱,處以25阿斯的罰金。后隨著時間的發展,針對罰金由于貨幣貶值而失去效用的問題,裁判官發布告示,不再采用固定的罰金數額,而是隨著侵害事實的差異對價款作出不同的判斷。材料表明(  )A.法官有可以隨意解釋法律的權力B.羅馬法注重保護平民的利益C.羅馬法有保護人格權的傳統D.商品經濟推動羅馬法體系完備9.唐代制定的法律條文比隋代舊律減大辟者九十二條,其余變重為輕的還有很多。但是卻把謀反、謀大逆、大不敬、不孝、內亂等定位十惡,“特標篇首”。這體現出唐律(  )A.保證了吏治的清明與高效第92頁共104頁 B.基本精神是維護專制統治和封建倫理C.突顯外儒內法的治國理念D.重視教化在治國理政中的積極性作用10.大陸法系各國普遍不承認判例的效力,禁止“法官造法”,限制法官解釋法律。對行政權和立法權的監督也由至少在形式上不同于普通法院的機構來擔任,由此,產生了獨立于普通司法系統的行政法院。由此可見,大陸法系的國家(  )A.以成文憲法為唯一的判決根據B.行政干涉司法現象嚴重C.法官的權威性和創造性受限制D.司法判例沒有參考價值11.公元前5世紀中期,羅馬共和國頒布《十二銅表法》,其中的十個法表主要是由貴族編訂的并為其利益服務,在引起平民強烈不滿后,才增編兩表。雖然《十二銅表法》并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法典的編撰卻被認為是平民的勝利。這是因為(  )A.是在平民主導下誕生的B.維護了所有人的利益C.體現了羅馬公民的意志D.打破貴族對法律的壟斷12.如圖是古羅馬司法女神朱斯提提亞的銅像,她頭戴金冠,一手持天平,一手持寶劍,在眼睛上蒙著布條。這表明(  )A.古代羅馬的法律體系已十分完備B.古代的羅馬法是神圣不可抗拒的C.羅馬法蘊含著公平與正義的原則D.羅馬法需要借助神的權威來維系13.“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第一款,正式把這一治國方略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立下來”的是(  )A.1982年憲法B.1954年憲法C.1999年憲法修正案D.《共同綱領》第92頁共104頁 14.漢武帝之后,地方治理一改嚴酷之政,相繼出現如西漢宣帝時期的潁川太守黃霸“力行教化而后誅罰”,西漢元帝時期的南陽太守召信臣“視民如子”;東漢山陽太守秦彭“不任刑罰,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顯著。據此推知(  )A.兩漢時期中央集權制持續強化B.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C.善治地方是漢代重要的選官條件D.專制集權的理論基礎得以確立15.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國會有權宣戰,招募陸軍,建立和維持一支海軍,有權征召民兵,以執行聯邦法律、鎮壓叛亂和擊退入侵;總統是合眾國陸軍、海軍和征調為合眾國服役的各州民兵的總司令。這些規定體現了(  )A.軍權高于行政權B.分權與相互制衡C.總統權力至上D.國會處于權力中心16.恩格斯指出:“這部革命的法國的法典,直到現在還是包括英國在內的所有其他國家在財產法方面實行改革時所依據的范本?!睂@部法典解釋正確的是(  )A.體現權力制衡思想B.注重保護個人權利C.建立律師陪審制度D.以習慣法為其基礎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古代羅馬人相信,在人類之外,客觀上存在著一種必須服從的力量,這就是約束人類的自然法則。法律的目的是保證人類“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為任何人不能剝奪的一些基本權利……法是一種自然權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義與非正義的標準?!帕_馬學者西塞羅(1)根據材料,概括羅馬法為人類提供了哪些自然法則。(2)從法律發展的漸進性看,羅馬法律與近代西方法律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華民國民法》在立法原則上,強調國民的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發生沖突時,第92頁共104頁 要以社會的公共利益為主。在民法細則上強調公民權利的平等,這種平等不僅僅停留在男女身份的平等,還包括商業貿易中交易雙方的平等。在保障交易雙方的平等權益與夫妻雙方財產歸屬等問題上體現了我國的民情與習慣。在婚姻方面,對于男女家庭關系的組建以及夫妻權利與義務的分配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落后性?!幾浴墩撝腥A民國時期民法的發展》材料二 如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制定的歷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華民國民法》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推動我國《民法典》得以誕生的主要因素。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明浦江《鄭氏家規》(部分)第12條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誦“居家則孝悌,處事則仁恕,凡所以濟人者皆是也”第86條既仕,須奉公勤政,毋踏貪黷,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違者以不孝論第128條子孫不得與人炫奇斗勝兩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儉——摘編自尹超凡《鄭氏家規的倫理價值探析》材料二 王陽明平南贛亂之后,舉鄉約告諭鄉民,以“和爾鄰里,齊爾姻族……死喪相助,患難相恤,息訟罷爭”?!多l約》中,王陽明要求鄉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內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惡”成為“惡人”。針對民眾過惡,王陽明的懲戒方法不在于“請兵滅之”,而在于使鄉約之民“興其善念”。陽明鎮守南贛三年,“贛俗丕變,贛人多為良善”?!幾酝跹趴说取锻蹶柮鳌茨馅M鄉約〉第92頁共104頁 的基層社會治理思想研究》(1)根據材料一歸納《鄭氏家規》對族人的倫理教化要求,分析這些要求對鄭氏家族的積極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王陽明制定和推行《鄉約》的社會價值。2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作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陳云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許多獨到見解。在改革開放初期,針對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在競爭中可能出現的某些消極現象和違法行為,陳云提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的思想。1985年,他提出:“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關鍵是搞好執政黨的黨風?!蓖瑫r陳云認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首先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重點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另外陳云很重視精神文明的陣地建設,比如關于學校,他認為“學校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重要場所,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中小學生“具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將來能否擔負起歷史的重任,同中小學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陳云對改革開放初期我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思想精髓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得到進一步的豐富與發展?!幾詺W陽雪梅《陳云精神文明建設思想及時代價值》(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陳云精神文明建設思想的主要內容。(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陳云精神文明建設思想的時代價值。第92頁共104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D 【解析】從表中內容可以看出,1982年憲法將第二章和第三章的順序做了調整,將公民權置于國家機構之前,凸顯了憲法保障人權的核心價值,反映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保障意識增強,故選D項;A項不能反映實質問題,排除;依法治國是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提出的,排除B項;國家權力來源于人民在1954年憲法中已經明確,不屬于變化,排除C項。2.D 【解析】根據材料中“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鄉俗淫失之民不止……甚害于邦,不便于民”可知,由于百姓遵從民俗,不遵守法律,危害社會,這說明國家推行法律的必要性,故選D項;公元前227年尚未統一全國,排除A項;材料顯示的是民俗和法律之間的矛盾,排除B項;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3.C【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主要功績是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故選C項;A、B、D三項都不屬于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功績。4.B【解析】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走向是由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不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決定的,故B項錯誤,符合題意。第92頁共104頁 5.D6.B【解析】唐代科舉考試對報考者道德品行要求嚴格并不能說明官員道德日趨敗壞,故排除A項;選官考試將報考者的道德品行作為重要參考指標,說明道德教化備受重視,故選B項;監察部門考察官員的“善惡”和“德行孝悌”屬于對官員的監察,并沒有體現職權的廣泛,故排除C項;材料不能說明其輕視選拔成績,故排除D項。7.D【解析】根據材料“歐洲人是通過直接閱讀書籍了解某種觀念,而不是像從前那樣從別人那里聽到某種觀念”“能夠自主比較和對照不同文本表達的觀點,而不是面對面地被一個雄辯的演說家征服”可知,這有利于發揮個人的才智,體現人的價值和尊嚴,故選D項。材料與加強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有利于自然科學的產生,但不是直接推動自然科學的產生,排除B項;材料強調自主閱讀理解,否定了教會對《圣經》解釋權的壟斷,沖擊了羅馬教皇的宗教地位,排除C項。8.C【解析】根據材料,對他人的侵辱的懲罰,隨著時間的發展,裁判官可以根據侵害事實的差異對價款作出不同的判斷,使法律能夠對侵侮他人的人起到警戒的作用,說明法律一直重視對人格權的保護,故選C項。A、B、D三項材料無法體現,均排除。9.B 【解析】唐代的法律雖然比隋代減少了很多,也減輕了刑罰,但是卻把“謀反、謀大逆”這種威脅專制統治和“大不敬、不孝”這種違背倫理的相關條文放在唐律所有條文的首篇,這表明唐律的基本精神是維護專制統治和封建倫理,故選B項。10.C 【解析】材料中“大陸法系各國普遍不承認判例的效力,禁止‘法官造法’,限制法官解釋法律”體現的是大陸法系下的國家法官的權威性和創造性受到制約,故選C項;普通法也是判決的根據,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行政對司法的干預,排除B項;司法判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排除D項。11.D第92頁共104頁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十二銅表法》的頒布,使貴族不能隨意解釋與曲解法律,打破了貴族對法律的壟斷,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平民利益,因此是平民的勝利,故D項正確;《十二銅表法》是在平民和貴族矛盾激化斗爭的情況下產生的,并不是平民主導的,故A項錯誤;B項說法與事實不符,故錯誤;《十二銅表法》實質上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故C項錯誤。12.C【解析】材料中“天平”表明裁量公平、人人平等,材料中“眼睛上蒙著布條”表明不受表象迷惑,可見材料體現了羅馬法蘊含著公平與正義的原則,故C項正確。A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羅馬法的神圣性,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神權思想,故D項錯誤。13.C【解析】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憲法,法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故選C項。14.B【解析】根據“力行教化而后誅罰”“視民如子”“不任刑罰,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都與儒學的民本思想、仁政主張有一定的關系,因此體現出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B項正確。A、C、D三項都無法從材料中得出,排除。15.B【解析】材料對美國1787年憲法關于美國軍事力量的闡述表明,國會有招集軍事力量的權力,但無權統領軍隊,而總統有權統領軍隊卻沒有宣戰權和招募權,說明兩者是分權制衡的,故B項正確。A、C、D三項不符合權力制衡原則,均排除。16.B【解析】根據材料“其他國家在財產法方面實行改革時所依據的范本”“法國”可知是《法國民法典》,這部法典保護私有財產權,故B項正確。A、C兩項是關于國家權力和司法程序方面,與這部法的內容不符,故排除;這部法是對大革命中的一系列法律的總結,并繼承了羅馬法的精神,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1)自然法則:自由、平等、理性、正義、權利(答“公正至上”“人生而平等”亦可,任答兩點即可)。第92頁共104頁 (2)關系:羅馬法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近現代法律的先驅;羅馬法中所蘊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在近代西方法律中都有體現?!窘馕觥康?1)問,依據材料中“約束人類的自然法則……人生而平等,都享有為任何人不能剝奪的一些基本權利”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即可。第(2)問,依據材料信息和所學從羅馬法立法以及法律理念等角度歸納即可。18.(1)特點:體現社會本位原則;借鑒西方立法理念;保留中國傳統文化;婚姻家庭制度具有濃厚的封建色彩。(2)因素:穩定的政治環境;黨和國家對法制建設的高度重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社會主義法制不斷健全,民眾法治意識不斷提高;民法理論的逐漸成熟?!窘馕觥康?1)問,根據材料中的“以社會的公共利益為主”“體現了我國的民情與習慣”“婚姻方面存在著一定的落后性”等信息進行概括即可。第(2)問,從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需求等角度進行概括即可。19.(1)要求:孝義傳家;清廉立身;節儉生活。影響:弘揚傳統美德,家庭成員道德和舉止規范;和諧家族關系,家族凝聚力增強。(2)宗族互助,和諧鄉里;教化百姓,移風易俗;獎善勸誡,穩定秩序?!窘馕觥康?1)問,第一小問,據材料“居家則孝悌,處事則仁恕”“既仕,須奉公勤政,勿踏貪黷,以忝家法”“彼以其奢,我以吾儉”中可以分析出《鄭氏家規》對族人倫理教化要求。第二小問,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以從家庭成員的道德素養、家族的凝聚力方面來歸納。第(2)問,由材料“死喪相助,患難相恤,息訟罷爭”,可見宗族互助,和諧鄉里;由“要求鄉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可見教化百姓,移風易俗;由“針對民眾過惡,王明陽的懲戒方法不在于‘請兵滅之’,而在于使鄉約之民‘興其善念’”,可見獎善勸誠,穩定秩序。20.(1)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搞好黨風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重視精神文明陣地建設。(2)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提供了理論支撐。第92頁共104頁 【解析】第(1)問,據材料“在改革開放初期……陳云提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的思想”可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據材料“1985年,他提出:‘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關鍵是搞好執政黨的黨風’”可知,搞好黨風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據材料“同時陳云認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首先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重點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可知,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據材料“另外陳云很重視精神文明的陣地建設,比如關于學校,他認為……”可知,重視精神文明陣地建設。第(2)問,據材料“陳云對改革開放初期我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可知,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據材料“其思想精髓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得到進一步的豐富與發展”可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據材料“陳云對改革開放初期我黨……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可知,為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提供了理論支撐。統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期中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秦郵律》內容廣及文書、驛制、郵驛等法令,明確規定文書傳遞時限、登記手續、入驛條件、生活待遇、郵驛機構的管理和獎懲辦法等。該法令的制定主要是為了()A.完善秦朝法律制度的需要B.促進社會公共事業的發展C.建立完備的郵政通信網絡D.保證國家政令的順暢通達2.某同學在研究中國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時,找到以下材料:“無論是作為朝廷的臨時派出機構,抑或作為常設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進行政治控馭和軍節鎮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濃厚?!痹撏瑢W研究的政治制度()A.擁有大權,不受中央節制B.容易導致地方勢力膨脹C.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D.使得皇權空前強化3.1077年,羅馬教皇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問題上矛盾尖銳,教皇宣布廢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動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著嚴寒長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諾莎城堡,極盡卑微悔過,受盡侮辱后才獲教皇赦免,史稱“卡諾莎之辱”。這一事件反映出()A.羅馬教皇權力取代世俗權力B.天主教會與專制王權相制衡C.神權統治阻礙民族國家發展D.封建諸侯是神權政治的支柱4.1787年美國憲法規定:行政人員、法官不得在國會占有議席,國會議員也不能擔任政府的文官職位,政府官員和國會議員也不能同時擔任法官。此規定旨在()第92頁共104頁 A.協調各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B.規定各種權力的制衡C.創建人民主權原則的新政府D.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力5.在論述新中國的民主制度時,毛澤東認為,二者應該是按照核子和電子的動力學相互聯系起來。核子雖小,卻非常重。環繞核子的電子很輕,卻是自由的。沒有電子,就沒有進步。據此可知,毛澤東旨在強調()A.要求實現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B.要實現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C.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性D.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6.王安石在變法中“募饑民修水利”,以“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廢”。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等賑災方式相比,王安石此舉力圖()A.盡量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B.穩定災區的社會秩序C.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D.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7.中國古代歷來重視對縣官政績的考核。秦漢時期通過上計制度考察縣官一年來的任職情況,并以此作為對縣官獎懲的依據;唐代對縣官的考績制度日趨完善,包含德、慎、公、勤等多個方面;明代制定更加嚴密的考績制度,分為考滿和考察兩種,兩者相輔進行。這一變化實質上反映了我國古代()A.管理水平不斷提高B.中央集權不斷加強C.監察制度不斷完善D.君主專制日益強化8.隋唐時期“工商不得入仕”;992年,宋太宗下詔“如工商雜類人內有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亦許解送”。此后,參加科舉的工商業子弟比比皆是。這表明()A.工商皆本已經成為時代主流B.參加科舉需由州郡長官推薦C.門第成為選官入仕重要條件D.商品經濟發展推動科舉變革9.18世紀末英國的執政黨一上臺便利用權力鞏固自己的政治基礎,培植政治小集團,官員的任命只注重政治忠誠而非才干和品格?!罢h分贓”一定程度上導致英國出現政治混亂的局面。這反映當時英國()A.代議制民主尚需完善B.君主立憲制有名無實第92頁共104頁 C.封建勢力根深蒂固D.國家權力被貴族控制10.北洋政府文官普通考試分為行政職和技術職兩大類,其中技術職又細分為商業、農業、林學、蠶業、化學、土木工、物理、機械、醫學、電工、機織、地質、鐵道、數學、染色、采礦、圖案、金丁、制絲、郵電等30個專業。這一劃分()A.標志著公務員制度的建立B.表明北洋時期官僚機構膨脹C.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學化D.說明實踐經驗是考試的重點11.20世紀50年代初,毛澤東曾告誡全黨:“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如果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國家還沒有辦法治他們,那么天下一定大亂?!泵珴蓶|在當時說這句話的目的在于()A.懲治干部貪污腐敗,恢復國民經濟B.提高干部素質,推行政治體制改革C.加強干部思想道德建設,提高治國水平D.加強干部廉政建設,鞏固新生政權12.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睋p害身體及鬢發、胡須等均屬不孝行為。秦朝將強制剃除頭發、鬢毛和胡須的髡刑和強制剃除鬢毛、胡須而保留頭發的耐刑等刑罰作為純粹的恥辱刑而存在。這反映出秦朝()A.刑法受傳統思想影響B.社會風俗得到了革新C.法律由嚴酷走向寬容D.法律執行缺乏嚴肅性13.古羅馬的訴訟由法律所確定的執法官負責審查訴訟行為的合法性和確定適用的訴訟程序,由當事人選擇的審判員負責對案件進行實體審理。這一制度()A.簡化了案件的訴訟程序B.維護了審判量刑的合理化C.利于避免司法權過于集中D.杜絕了法官的貪污腐敗行為第92頁共104頁 14.“基督教的修道院通過抄書、辦學校、建圖書館三種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遺產,并對其成員及周圍地區的居民進行教育,傳播了基督教教義,培養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養的教職人員?!痹摬牧象w現了基督教會在歐洲的作用是()A.控制人們思想B.大肆進行宗教迫害C.宣傳人文思想D.促進文化教育發展15.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七編、1260條,包括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義。編纂該法典的出發點是()A.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B.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C.法律制度與國際接軌D.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4題,共55分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每位專制君主雖然都力求“乾綱獨攬”“事皆親決”,但實際上他無法也不可能真正實現一人“獨治”天下,必須“設官分職,體統相維,品式具備”。于是,在統治階級內部就出現了一個權力分配的問題。政治學家薩孟武先生說:“吾國中央官制,秦漢以后,無時不在變化之中,而其變化的特質則為天子的近臣轉變為國家的大臣。天子畏帝權旁落,懼大臣竊命,欲收其權為己有,常用近臣以壓制大臣。歷時既久,近臣便奪取了大臣的職權,因之大臣乃退處于備員的地位,而近臣卻漸次變為大臣。近臣一旦演變為大臣,天子又欲剝奪其權,而更信任其他近臣。這樣,由近臣而大臣,演變不已,而吾國中央官制遂日益復雜起來?!薄幾岳疃伞吨袊鴼v代中樞權力機構沿革論略》材料二明初朱元璋鑒于歷代王朝地方權重,導致割據,尾大不掉,對中央離心離德的局面,廢除行中書省,將行省權力一分為三,分別設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負責監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軍事的都指揮使司,成為省一級地方行政機構,它們分別直屬于中央不同部門的領導。隨著政治形勢變化,在運轉過程中,三司出現權力協調不一,辦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問題,巡撫制度應運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監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駐巡撫,并逐步擴大其權力。并在邊疆、軍事要地和數省交界之處增設巡撫。嘉靖年間,進一步規定:“凡徭役、里甲、錢糧、驛傳、倉廩、城池、堡隘、兵馬、軍餉,及審編大戶糧長、民壯快手等項地方之事,俱聽巡撫處置?!本疤┮院?,隨著巡撫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撫成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軍政長官,巡撫由臨時性差遣演變為設立衙門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同時,巡撫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權越職;中央派出鎮守總兵和鎮守太監,以對巡撫監督。第92頁共104頁 ——摘自李曉輝《明代督撫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關系為視域的考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國中樞權力機構沿革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5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三司制度與巡撫制度的異同點。(5分)(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朝建立巡撫制度的作用。(5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材料一材料二西方學者比較中世紀的中國和西方的城市后認為:中國城市處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審判上表現出隨意性。相比之下,歐洲的城市則更為自治和獨立。大多數城市都有憲章和民法典保護公民的法律權利。歐洲城市中的商業影響也要強大得多。而中國城市工商業中,國家起了主導作用,諸如國家制鐵廠和皇家陶瓷廠(官窯),食鹽貿易的許可證制度等?!幾訹英]安格斯·麥迪森《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年)》(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中世紀西歐國家的政治、經濟特點。(8分分)(2)據材料二,概括東西方城市的不同點。(7分)18.中國諫議文化積淀深厚,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忠言拂于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所執也?!n非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献佑羞^則諫,此為人臣之道也。第92頁共104頁 ——墨子材料二五行變至,當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則咎除?!偈娉u謗以招切言,開天下之口,廣箴諫之路。掃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稘h書》(1)根據材料一,概括先秦時期的諫議文化。(5分)(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漢代諫議文化的新特點,并分析其影響。(5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唐律疏議》是唐高宗永徽年間完成的法典,是唐律的典型代表。據《舊唐書·刑法志》記載,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同州人房強,其弟房任在岷州任統軍,因為謀反伏誅。按照當時的法律,房強應當被連坐處死。太宗得知此案,憐憫其將死,于是對大臣們說:“因為風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這不是庶人的過錯,怎么能因此濫施重刑呢?這更顯得君主不德……怎么能不察其原本而一概加以處罰呢,這違反了恤刑而重人命的原則?!边@對《唐律疏議》的修訂產生了影響,如將原《貞觀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實”,改為“情理切實”。后來以《唐律疏議》為代表的法律體系亦被宋元明清所繼承,在東亞也被其他國家所接受?!幾蕴帐鎭喼骶帯吨袊ㄖ剖贰返炔牧隙斗▽W階梯》是羅馬法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間(公元527—公元565年)編寫的一部法學教科書。其法學基本理論是羅馬帝國鼎盛時期大法學家蓋尤斯、保羅、烏爾比安等學說的集中體現。這一著作簡要闡明了法學原理,如“正義是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的這種堅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違背自然法的(因為根據自然法,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但隨著羅馬帝國的分治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法學階梯》逐漸湮沒在歐洲中世紀的歷史中,直到人類走出中世紀邁向近代時,其命運才發生了變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律、羅馬法的立法思想,并指出它們產生的背景。(7分)(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簡析近代以前兩部法律命運不同的原因。(8分)第92頁共104頁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完善秦朝的法律制度并非主要目的,故A項錯誤;“《秦郵律》內容廣及文書、驛制、郵驛等法令”不屬于社會公共事業,是為了解決政府需要,故B項錯誤;郵政通信網絡是近代開始建立的,故C項錯誤;“《秦郵律》內容廣及文書、驛制、郵驛等法令”表明為了確保信息的暢通,通過立法來進行保障,故D項正確。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元朝行省制度。依據材料“朝廷的臨時派出機構”“常設的地方最高官府”“代表中央進行政治控馭和軍節鎮遏”可知該制度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擁有大權,但是在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的嚴格節制,即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故C項正確,排除A項;行省的設立加強了中央集權,遏制了地方勢力的膨脹,排除B項;皇權空前強化是在明清時期,排除D項。3.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歐洲中世紀教皇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力之爭,由于教皇權力及影響比較大,世俗王權只能選擇屈服,這阻礙了歐洲民族國家的發展,故選C項。羅馬教皇的權力并沒有完全取代世俗權力,故A項錯誤。由材料看不出王權對天主教會的制衡,以及封建諸侯是神權政治的支柱,故B、D兩項錯誤。4.答案:B解析:據題干可知此規定旨在規定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三者之間的制衡,故選B項。美國1787年憲法中的“妥協”主要指各利益集團,即中央與地方、南方與北方、大州與小州之間的妥協,以此協調各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選舉和任期,無法體現人民主權原則,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的關系,排除D項。5.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92頁共104頁 新中國民主制度是指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制度和政黨制度,再根據材料“核子”“小”而“重”,“電子”“輕”而“自由”,且“環繞”“核子”的相互關系可知,毛澤東這是將中國共產黨與其他民主黨派的關系比喻為了“核子”與“電子”的關系,形象生動地描述了新中國的政黨制度,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故選C項。實現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應該靠民族制度即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而不是政黨制度,排除A項。實現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主要應該依靠“一國兩制”而不是政黨制度,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中國共產黨與其他民主黨派的關系,與法治建設無關,排除D項。6.答案:C解析:王安石通過招募饑民興修水利的方式進行賑災,一方面救濟了災民,另一方面也興修了水利,同時通過興修水利也能恢復和促進農業發展,一定程度上減少災害再次出現的可能,有利于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的生計問題,故選C項。招募災民興修水利并不一定能夠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修建水利工程有可能暫時增加政府的負擔,排除A項。其他的賑災方式也可以達到穩定社會秩序的效果,B項不符合設問要求。王安石招募饑民興修水利,這不屬于政府抗災救荒體系,排除D項。7.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官員考察制度與中央集權。管理水平是現象,并非材料中變化所反映的實質,故A項錯誤;對縣官考核制度的完善,反映了中央注重對地方官員的管理,其實質是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故B項正確;監察制度不斷完善僅是現象,故C項錯誤;君主專制在材料中沒有提及,故D項錯誤。8.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從“隋唐時期‘工商不得入仕’”到宋朝以后“參加科舉的工商業子弟比比皆是”可知,宋朝時期科舉選官向工商業子弟開放,這說明隨著宋朝商品經濟的發展,工商業者的地位有所提高,推動了科舉制的變革,故選D項。中國封建時代的主流經濟思想是重農抑商,工商皆本只是個別人物的思想,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工商業者參加科舉需要州郡長官推薦,排除B項。門第成為選官重要條件是指九品中正制,排除C項。第92頁共104頁 9.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英國代議制民主?!罢h分贓”使英國出現政治混亂的局面,說明當時英國政治存在弊端,代議制民主尚需完善,故選A項;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后,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排除B項;執政黨并非封建勢力的代表,排除C項;當時英國的執政黨是資產階級政黨,并非貴族,排除D項。10.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北洋政府文官考試制度。材料體現北洋政府時期文官制度實行分類考查,細分各種具體技術職位,該措施能夠適應相應的技術工作需求,有利于提升施政的專業化、科學化程度,故選C項。從1929年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到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的建立,故排除A項。材料只說明官僚機構趨向專業化,看不出官僚機構膨脹,故排除B項。材料僅反映出專業細化,不等于實踐經驗,故排除D項。11.答案:D解析:從材料時間“20世紀50年代初”及“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如果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天下一定大亂”可以看出,毛澤東認為亟須加強干部廉政建設,以此維護國家的穩定,從而鞏固新生政權,故選D項。12.答案:A解析:古人認為損害身體及鬢發、胡須等均屬不孝行為,因此秦朝頒行強制剃除頭發等刑罰,才能起到懲罰罪犯的作用,說明秦朝刑法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社會習俗的變化,排除B項;秦朝時期法律嚴酷,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法律制度,沒有涉及法律的執行,排除D項。13.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古代羅馬實行執法官同審判員相分離的制度,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司法權過于集中,因此C項正確;案件的訴訟程序會因此增多,A項錯誤;審判量刑的合理化在材料中并未體現,B項錯誤;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第92頁共104頁 14.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基督教會對西歐社會的影響。根據材料可知,基督教會既傳承了古代文化遺產,又發展了社會教育,可見基督教會促進了文化教育發展,故D項正確;其他選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故排除。15.答案:D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為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制定的,順應了時代發展要求,故選D項?!睹穹ǖ洹返某霭l點是對經濟社會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而非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排除A項。中共十八大確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排除B項?!睹穹ǖ洹肥菫榱诉m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并不是為了與國際接軌,排除C項。16.答案:(1)特點:中樞權力逐漸被削奪、分散或轉移;權力運作機制缺乏恒定性;權力機構沿革呈漸進性;中樞權力機構之間彼此監督、相互制衡;皇權至上。影響:有利于保證各種政治力量在法定的程序內活動,提高國家機器的運轉效能;皇帝執掌著統治國家的最高權力,使專制皇權得到擴張并不斷強化。(2)相同:處理地方事務;受制于中央。不同:三司制:中央部門領導,分掌地方事務。巡撫制:皇帝直接派遣,統領地方事務。(3)作用:解決了地方三司分權下協調不一,效率不高的問題;在維持分權的基礎上,通過集中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統治的基礎,鞏固了中央集權,維護了統一和民族團結。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設官分職,體統相維,品式具備”“變化的特質則為天子的近臣轉變為國家的大臣”“中央官制遂日益復雜起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中樞權力的轉移、權力的運作機制、權力機構的變化、中樞權力機構之間的關系、皇權至上等方面分析作答。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天子畏帝權旁落,懼大臣竊命,欲收其權為己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提高效率、專制皇權的加強等方面分析答案。第(2)問,相同點方面,根據材料二“廢除行中書省,將行省權力一分為三,第92頁共104頁 分別設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負責監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軍事的都指揮使司,成為省一級地方行政機構”“皇帝以派遣監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駐巡撫,并逐步擴大其權力。并在邊疆、軍事要地和數省交界之處增設巡撫”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概括得出三司和巡撫都是負責處理地方事務,受制于中央。不同點方面,根據材料二“分別直屬于中央不同部門的領導”“巡撫成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軍政長官,巡撫由臨時性差遣演變為設立衙門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同時,巡撫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權越職;中央派出鎮守總兵和鎮守太監,以對巡撫監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概括得出三司制度與巡撫制度的不同點。第(3)問,根據材料二“三司出現權力協調不一,辦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問題”并結合明朝的史實從政治、經濟以及民族關系等角度分析即可。17.答案:(1)特點:政治上實行封君封臣的封建等級制;經濟上封建莊園經濟盛行。(2)不同點:①行政權力不同:中國,中央行政控制強,城市發展缺乏法律保護;西方,城市自治權較充分,以立法推動城市化進程。②經濟發展模式不同:中國,城市商業中國家占據主導,實行壟斷或官營;西方,商業影響較大。解析:本題考查中世紀西歐國家特點及西歐與中國文明的比較。(1)根據中世紀的封建等級示意圖,可得出政治上實行封君封臣的封建等級制;根據中世紀西歐封建莊園示意圖,可得出經濟上封建莊園經濟盛行。(2)第92頁共104頁 東西方城市的不同點,可以從行政權力不同、經濟發展模式不同兩個方面進行概括。行政權力方面,根據“中國城市處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審判上表現出隨意性”,可得出中國中央行政控制強,城市發展缺乏法律保護;根據“歐洲的城市則更為自治和獨立。大多數城市都有憲章和民法典保護公民的法律權利”,可得出西方城市自治權較充分,以立法推動城市化進程。經濟發展模式方面,根據“中國城市工商業中,國家起了主導作用,諸如國家制鐵廠和皇家陶瓷廠(官窯),食鹽貿易的許可證制度等”,可得出中國城市商業中國家占據主導,實行壟斷或官營,根據“歐洲城市中的商業影響也要強大得多”,可得出西方商業影響較大。18.答案:(1)諫議文化:注重功利性;強調君主監督百官的必要性;納諫是君主的一項義務;臣下要勇于進諫。(2)新特點:“天人感應”理論得到貫徹;注重吸取秦亡教訓。影響:提高了漢代監察思想的系統化和理論化程度;提高了漢代吏治管理水平;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創造條件;深刻影響了后世監察文化的發展。解析:(1)本題主要考查先秦時期的諫議文化?!爸G議文化”,根據材料一“知其可以致功也”可知,勸諫注重功利性;根據材料一“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所執也”可知,強調君主監督百官的必要性;根據材料一“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可知,納諫是君主的一項義務;根據材料一“有過則諫,此為人臣之道也”可知,臣下要勇于進諫。(2)本題主要考查漢代的諫議文化。第一小問“新特點”,根據材料二“五行變至,當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則咎除”可知,受到“天人感應”影響;根據材料二“掃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可知,注重吸收秦亡教訓。第二小問“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圍繞著對漢代監察、吏治、民族國家發展和對后世監察文化的影響等方面來闡述。19.答案:(1)立法思想:唐律:德主刑輔,禮法結合。羅馬法:自然法思想(理性、正義、自由、平等)。背景:唐律:儒家思想占據主導地位;統治者“德政”意識濃厚;社會相對安定,農業經濟發達。羅馬法:受古希臘人文精神影響;眾多法學家對法律思想的研究與發展;商品經濟較為發達。(2)《唐律疏議》:中國小農經濟發達;中國及東亞大多國家為君主專制政體;以唐律為代表的法律體系適應了統治階的需要。第92頁共104頁 《法學階梯》:羅馬帝國分裂,出現封建割據,阻礙了法律的統一執行;基督教意識形態占據了主導地位。解析:本題考查唐律和羅馬法。(1)第一小問立法思想,唐律:根據材料一中“因為風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得出德主刑輔,禮法結合。羅馬法:根據材料二中“正義是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的這種堅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違背自然法的(因為根據自然法,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得出自然法思想(理性、正義、自由、平等。第二小問背景,應從當時的經濟、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2)原因,唐律:中國古代的法律是維護君主專制的工具,是與外儒內法相一致的,符合統治者發展需要,建立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之上。羅馬法:根據所學和材料二中“隨著羅馬帝國的分治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法學階梯》逐漸湮沒在歐洲中世紀的歷史中”得出羅馬帝國分裂,出現封建割據,阻礙了法律的統一執行;基督教意識形態占據了主導地位。第92頁共104頁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四單元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明朝前期,在北方設立九邊重鎮防范蒙古,但蒙古軍隊多次南下擄掠,甚至俘虜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與蒙古達成協議,邊鎮開設互市,邊民自行貿易,從此蒙古基本不再構成邊境威脅。這一變化反映出(  )A.經貿往來利于民族之間親善和睦B.明朝邊疆的防御力量急需增強C.蒙古是明朝內陸邊疆的主要威脅D.明朝統治者對蒙古的政策搖擺不定2.2018年3月,中共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將憲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表述,修改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這體現了我國(  )A.國家憲法是民族地區自治的前提B.政府重視發展和完善民族關系C.明確提出了民族平等與團結原則D.以立法形式確保民族自治的實施3.中國過去對國際組織和國際條約敬而遠之,認為它們是束縛和遏制中國的工具。但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特別是1997~2003年,我們可以仔細觀察到,中國從冷眼旁觀者變成國際和地區組織的全面參與者,而且批準實施了一系列國際安全條約。這表明(  )A.通過廣泛結盟維護自身安全B.中國積極參與多邊外交C.中國努力謀求政治大國地位D.中國開始積極融入世界4.“既維護了國家主權統一,又保障了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區事務的權利;有助于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特點結合起來,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區制宜?!边@一評價適用于(  )第92頁共104頁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基層民主選舉制度D.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5.中世紀的歐洲,王權同教權進行了長期的斗爭,主要是因為(  )A.基督教的神學理論不利于國王的專制統治B.王權不甘心屈尊于教權之下C.羅馬教會阻礙了西歐各國民族經濟的發展D.歐洲君主反對基督教信仰6.《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于1984年5月31日修訂通過,自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它的實施標志著我國民族區域自治(  )A.開始成為一項行政區劃制度B.在全國開始全面推行C.提高了少數民族的政治地位D.進入法制化建設軌道7.漢武帝太初元年設置一職,掌管賓客事宜,迎送接待諸侯、少數民族首領、外國的王公、使臣來朝。這一職位是(  )A.典客B.大鴻臚C.護烏桓校尉D.禮部8.唐朝政府曾專門設置鴻臚寺來接待各國使節和賓客,在很多地方設置商館以招待外商,又設互市監、市舶司來掌管對外貿易。這反映出唐朝(  )A.海外貿易稅收占主導B.對外政治經濟的聯系加強C.文化影響力優勢明顯D.統治者天朝上國心態嚴重9.古代中原王朝對周邊少數民族實行“羈縻”政策,即用軍事和政治手段控制,以經濟物質利益撫慰。道光、同治、咸豐三朝,“羈縻”一詞充斥在君臣有關中外關系的上諭和奏折中;光緒以后,這個詞不多見了,庚子之后更為罕聞。這一變化表明(  )A.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B.近代外交觀念逐漸確立C.列強完全控制清政府D.近代民主國家意識覺醒10.據《史記》記載,漢武帝多次派使節攜帶大量錢財布帛出使西域諸國。在大宛國一帶,“第92頁共104頁 以蒲陶(葡萄)為酒……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萄(葡萄)、苜蓿極望”。這一記載反映了(  )A.葡萄、苜蓿種植已普及B.政治交往促進經濟交流C.西漢社會風俗發生變化D.“絲綢之路”完全形成11.1516年,法蘭西國王弗朗素瓦一世同教皇簽訂《波倫亞條約》,規定國王有權任命教會的高級教職,有權向圣職界征稅。1539年,弗朗索瓦一世下令全國各省均使用法語,不得使用教會慣用的拉丁文,上述舉措(  )A.推動法國建立等級君主制B.有利于民族國家的形成C.進一步強化封君封臣制度D.解決了王權與教權之爭12.《歐洲與法國政府》指出:“路易十六的法國還只能算作一個朝代國家,拿破侖統治下的法國才是一個民族國家。很多法國人跟隨著拿破侖,因為他們每個人都自認為是組織中的一部分,生命榮辱與共?!睂Υ苏J識正確的是(  )A.路易十六是法國歷史上最后一位君主B.《民法典》維護了公民私有財產權C.《人權宣言》頒布激發了民眾革命熱情D.拿破侖統治時期法國民族主義發展13.1864年,恰值《萬國公法》漢譯本面世,總理衙門曾為此專門撥付500兩銀子,命令將印成的300部《萬國公法》分發給各通商口岸,以便對外交涉中“參酌援引”。這是19世紀70年代前期中國人所能接觸到的國際法漢譯專著。這反映當時(  )A.《萬國公法》成為國際準則B.清政府盲目自大心態的消失C.西學東漸的內容發生了變化D.清政府有運用國際法的意識14.古代東亞,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萬國來朝”“天下共主”的國際秩序模式,稱為朝貢體系。鴉片戰爭后,西方國家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條約,在中國建立起新的中外關系模式,稱為條約體系。這兩種關系體系(  )A.均為前資本主義時代的國際關系體系B.是平等與不平等兩種外交關系的反映C.體現了王道與霸道不同交往觀念的差異D.符合主權國家觀念及其相應的國際秩序第92頁共104頁 15.2017年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新時期,體現這一指導思想的外交活動是(  )A.中美建交B.中日建交C.參加亞信峰會D.參加日內瓦會議16.“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當一個崛起國取代守成國時,自然會出現不可避免的混亂。但是,二戰后美蘇爭霸以“冷戰”形式避免了軍事沖突;德國通過同英國、法國合作和平地實現了復興。這說明(  )A.世界各國可以完全避免戰爭B.修昔底德陷阱已經喪失作用C.國際沖突能以和平方式解決D.經濟與科技實力可取代戰爭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38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的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即已提出民族區域自治的主張。1941年《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規定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區。此后分別在關中正寧縣建立了回族自治鄉,在城川建立了蒙古族自治區。材料二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民族自治機關?!?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章第三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魃贁得褡寰劬拥牡胤綄嵭袇^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30年代末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中國共產黨推進民族區域自治的積極作用。(2)與1949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相比,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關于民族區域自治的規定有何突出變化?這些規定有何意義?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古人信仰“天圓地方”,相信自己居住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故稱“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第92頁共104頁 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中國各民族之間的社會和文化發展參差不齊。中國古代的先民們便形成了一種華尊夷卑的觀念,認為華夏民族文明程度最高,而周邊的少數民族都是一些未受禮儀熏沐的落后民族,所以中國傳統民族主義特別強調民族之間的區隔。鴉片戰爭后,傳統民族主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成為近代民族主義的思想來源?!嵈笕A《論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思想來源及形成》材料二 19世紀末,由于朝廷的腐敗和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而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思潮開始形成。梁啟超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奠基者。他反對國內種族間的爭斗而堅持多民族聯合的“大民族主義”,并將民族主義與個人自由相結合,因此,梁啟超將其民族主義的實現寄托在民智提升和憲政實現之上。在他看來,開啟民智,必不能以暴風驟雨式的方式進行。孫中山的民族主義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革命目標。對于個人自由,他則將其排除在民族主義之外?!惷魳s《梁啟超和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之比較》(1)根據材料一,概括傳統民族主義的內容。(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梁啟超與孫中山關于近代民族主義認識的差異。(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近代民族主義的認識。19.一個國家的外交和內政存在著彼此聯動、相輔相成的關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美關系正?;侵袊母镩_放的必要條件。更確切地說,開放是改革的必要條件”。資中筠認為,如果沒有開放,我們關起門來是無法實行改革的。人們總是說“改革開放”,但不如說“開放改革”。而對外開放,很大程度上就是對美國的開放。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中美關系正?;且粋€非常重要的因素,對中國的改革開放起到了關鍵作用?!秾懺谥忻澜ń患班囆∑皆L美30周年之際》第92頁共104頁 材料二 必要,是因為這個世界上的事情越來越離不開中國的參與。三年來,習近平20次出訪……所到之處都刮起強勁“中國風”。收獲,是因為中國的外交不僅“高大上”,而且“接地氣”……中國的領導人甚至我們的主席、總理,都在出訪期間親自做“講解員”和“推銷員”。他們心中想的是國內的發展建設,裝的是人民的利益福祉?!?016年3月8日王毅:中國外交忙得很有必要、很有收獲(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美關系改善的必要性。運用所學知識,指出中美關系改善的關鍵事件。(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世界上的事情越來越離不開中國參與”的主要原因。我國外交活動取得了哪些“收獲”?20.近代西歐民族國家逐漸興起,國家主權的意識也越來越濃厚。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337-1453年,英法之間的“百年戰爭”,喚醒了兩國人民的民族感情,對西歐民族國家形成和民族意識覺醒產生了巨大影響。從14世紀開始,西歐各國出現了使用本民族語言的浪潮,用英語翻譯的《圣經》奠定了英國民族語言的基礎。恩格斯說:“語族一旦劃分……這些語族就成了建立國家的一定基礎?!?4世紀末,歐洲的封建體制向近代政府體制過渡,民族國家化(“民族”從它的自然狀態轉化為“國家”的政治形態)的進程啟動了。在這些新型國家中,君主是國家權力的金字塔頂,“君主的利益不再只與貴族的利益相吻合,而是擴展到與全民的利益相吻合”。隨著民族國家興起,從前那種只知有教、不知有國的情況發生變化。中世紀文明那種孤立性、分散性的特點,開始朝全國性、統一性以及以公利和公權為主的方向演變?!幾岳钫刂摇督鳉W民族主義》第92頁共104頁 材料二 16世紀,法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但當時封建教會和封建貴族仍享有許多特權,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羈絆。近代資產階級主權學說的創始人讓·博丹認為,國家主權即“不受法律限制的對公民和臣民進行統治的最高權力”。掌握主權的統治者在時間任期上不受限制,“絕對地和完全地”掌控整個國家和人民,擁有絕對的權力去制訂法律、對外宣戰與媾和。荷蘭人格勞秀斯發展和完善了博丹的理論,認為國家主權對內是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對外是不受任何權力限制的獨立權,奠定了國家主權內外統一的法理基礎。他認為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彼此均受制于國際法的最高規范——“普遍至高的正義原則”。國家從事戰爭的主權行為必須符合自然法和正義原則,出于“自衛、恢復自己的財產和處罰”,根本目的是解除敵方危害別人的力量,維持世界和平?!幾在w建文《關于國家主權的性質和地位的理論演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歐民族國家興起的原因和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博丹和格勞秀斯國家主權觀的異同,并從其所處時代發展主題的角度,分別指出兩人的主要目的。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A 【解析】材料中“明王朝與蒙古達成協議,邊鎮開設互市,邊民自行貿易,從此蒙古基本不再構成邊境威脅”,體現的是經貿往來有利于民族之間的穩定及交融,故選A項;B、C、D三項與材料無關,排除。2.B 【解析】由材料內容可知,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發展和完善民族關系,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故選B項;僅據材料內容無法得出A項結論,排除;民族平等與團結的原則在1954年憲法中就已明確提出,排除C項;中國在1954年就以立法形式確保了民族自治的實施,排除D項。3.B 【解析】中國從對國際組織和國際條約敬而遠之到主動參與,而且批準實施一系列國際安全條約,這種主動性體現了中國積極參與多邊外交,故選B項;新時期以來,我國實行不結盟外交,排除A項;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已經是政治大國,排除C項;D項中的“開始”表述錯誤,排除。4.B【解析】由材料中的“少數民族自治”“因民族制宜”等關鍵信息可知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5.B第92頁共104頁 6.D【解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早在建國之時就已經明確提出,并在全國開始實行,故排除A、B兩項?!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頒布實際上體現出這一制度的法制化,故選D項。C項不能說明這一問題,故排除。7.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這一漢朝機構主要管理民族事務等,故選B項。典客是秦代的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官職,故排除A項;護烏桓校尉只管理特定地區(東北)少數民族事務,故排除C項;禮部是隋唐時期設立的,故排除D項。8.B【解析】材料體現唐朝政府設置鴻臚寺、商館招待外商,設互市監、市舶司來掌管對外貿易,說明中外政治經濟聯系緊密,但未體現稅收結構中是否以海外貿易稅收占主導,故B項正確,A項錯誤。材料反映唐朝政府設置專門機構招待外商及掌管對外貿易,與唐朝的文化影響力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反映唐朝政府設置專門機構招待外商及掌管對外貿易,說明唐朝政府重視對外貿易與對外交往,沒有體現統治者天朝上國心態,故D項錯誤。9.B【解析】對少數民族實行羈縻政策,實際上反映了天朝上國的思想,是中原文化文明對周邊文化優越性的表現,近代這一詞語逐漸消失,主要反映的是中國天朝上國的外交思想觀念逐漸的改變,并不是外交殖民地化的體現,A項錯誤;羈縻一詞的逐漸消失,反映了由古代天朝上國的外交思想,轉化為近代不平等的外交思想,B項正確;材料看不出列強完全控制了清政府和民主的特征,C、D兩項錯誤。10.B【解析】漢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的過程中引入了西域的葡萄和苜蓿,說明政治交往中促進了經濟的交流,故選B項?!耙哑占啊钡恼f法過于夸張,排除A項;材料僅體現了對西域農作物的引進,不能說明西漢社會風俗的變化,更無法體現“絲綢之路”是否已經完全形成,排除C、D兩項。11.B【解析】據材料“國王有權任命教會的高級教職,有權向圣職界征稅……”可知,有利于國家擺脫天主教會的束縛,形成民族國家,故選B項。A項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封君封臣制度強調天主教的至高地位,材料削弱天主教影響,排除C項;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基本解決了王權與教權之爭,排除D項。第92頁共104頁 12.D【解析】根據材料“拿破侖統治下的法國才是一個民族國家。很多法國人跟隨著拿破侖,因為他們每個人都自認為是組織中的一部分,生命榮辱與共”得出拿破侖統治時期促進法國民族主義的發展,故選D項。路易十六并非是法國歷史上最后一位君主,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B、C兩項,排除。13.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清廷在對外交涉中“參酌援引”《萬國公法》,體現了清政府有運用國際法律解決外交事務的意識,故D項正確。題干反映總理衙門“參酌援引”而并非完全執行《萬國公法》,不能說明《萬國公法》成為國際準則,排除A項;題干并未強調清政府盲目自大的心態,排除B項;當時處于洋務運動期間,西學東漸仍在器物階段,排除C項。故選D。14.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條約體系屬于資本主義時代的國際關系體系,故A項錯誤;二者都不是平等的外交關系,故B項錯誤;朝貢體系重在天朝上國、宣揚國威,體現了王道觀念,條約體系以列強殖民侵略為前提,體現了霸道觀念,故C項正確;條約體系伴隨殖民侵略,侵犯了被侵略國的主權,不符合主權國家觀念及其相應的國際秩序,故D項錯誤。15.C【解析】亞信峰會是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首腦會議,其宗旨是通過制定多邊信任措施,加強對話與合作,促進亞洲和平、安全與穩定,這與題干“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相符,故選C項;中美建交是1979年,排除A項;1972年中日建交,排除B項;參加日內瓦會議是1954年,排除D項。16.C【解析】“世界各國可以完全避免戰爭”表述絕對化,故A項錯誤;在當今的時代,國家實力對比不斷變動,所以國際局勢的動蕩混亂一直存在,“已經喪失作用”是不符合事實的,故B項錯誤;美蘇的冷戰說明國家間的沖突可以以非戰爭手段解決,德英法的合作復興也證明和平方式解決國家爭端具有可行性,故C項正確;D項說法錯誤,排除。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第92頁共104頁 17.(1)積極作用:提高了各少數民族的政治地位;有利于調動各少數民族抗日和建設的積極性;鞏固并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利于推動抗日戰爭的勝利。(2)變化:強調了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意義:使新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正式確立,少數民族的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建立起來?!窘馕觥康?1)問,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30年代末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高了各少數民族的政治地位;當時正處于抗戰時期,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于調動各少數民族抗日和建設的積極性;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鞏固并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利于推動抗日戰爭的勝利。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魃贁得褡寰劬拥牡胤綄嵭袇^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可知,強調了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憲法中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使新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正式確立,少數民族的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建立起來。18.(1)華夏族居于天下的中心;華尊夷卑觀;強調民族之間的界限。(2)梁啟超主張多民族聯合,孫中山主張排滿興漢;梁啟超將民族主義與個人自由相結合,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排除個人自由;梁啟超通過改革的方式,孫中山通過革命的手段。(3)近代民族主義受傳統思想和西方思想的影響;伴隨民族危機加深而形成;推動了近代中國的反帝愛國斗爭;有助于民族、國家的獨立?!窘馕觥康?1)問,根據“相信自己居住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可得出華夏族居于天下的中心;根據“中國古代的先民們便形成了一種華尊夷卑的觀念”可得出華尊夷卑觀;根據“所以中國傳統民族主義特別強調民族之間的區隔”可得出強調民族之間的界限。第(2)問,根據“梁啟超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奠基者。他反對國內種族間的爭斗而堅持多民族聯合的‘大民族主義’”得出梁啟超主張多民族聯合;根據“孫中山的民族主義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革命目標。對于個人自由,他則將其排除在民族主義之外”可得出孫中山主張排滿興漢;根據“并將民族主義與個人自由相結合”得出梁啟超將民族主義與個人自由相結合;根據“對于個人自由,他則將其排除在民族主義之外”可得出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排除個人自由;從方式的不同可得出梁啟超通過改革的方式,孫中山通過革命的手段。第(3)問,結合所學可從近代民族主義受傳統思想和西方思想的影響、伴隨民族危機加深而形成、推動了近代中國的反帝愛國斗爭、有助于民族、國家的獨立等角度概括。19.(1)必要性:為國家改革開放創造條件。事件:1972年尼克松訪華,發表《中美聯合公報》;(1978年中美雙方同時發表《中美建交公報》)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第92頁共104頁 (2)原因: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高。收獲:促進了國內的發展,維護了人民的利益?!窘馕觥康?1)問,第一小問“必要性”結合“中美關系……是……必要條件”等信息回答;第二小問“關鍵事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第(2)問,第一小問“主要原因”結合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回答;第二小問“收獲”聯系材料二最后一句話概括。20.(1)原因:戰爭喚醒民族意識;民族語言的使用;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影響:中央王權興起,君主專制加強,打破了以貴族為中心的政治格局;教會在政治上的影響削弱;公民利益和權利(“公共利益和公共權利”亦可)受到關注。(2)同:都認為國家主權對內是至高無上的統治權。異:博丹側重對內主權的闡釋,格勞秀斯則側重對外主權的闡釋。目的:博丹:新興資產階級希望通過維護和加強君主權力,打擊封建勢力(封建教會和封建貴族),發展資本主義。格勞秀斯:西歐各國紛紛進行海外擴張,需確立國際法基礎,調整各國在爭奪海外市場中獲得的利益和權力?!窘馕觥康?1)問,第一小問,由材料一“英法之間的‘百年戰爭’,喚醒了兩國人民的民族感情,對西歐民族國家形成和民族意識覺醒產生了巨大影響”可知,戰爭喚醒民族意識;由材料一“語族一旦劃分……這些語族就成了建立國家的一定基礎”可知,民族語言的使用為民族國家興起奠定了基礎;結合所學宗教改革的內容可知,宗教改革運動推動了民族國家的興起。第二小問,由材料一“在這些新型國家中,君主是國家權力的金字塔頂”可知,中央王權興起,君主專制加強;由材料一“君主的利益不再只與貴族的利益相吻合,而是擴展到與全民的利益相吻合”可知,打破了以貴族為中心的政治格局;由材料一“從前那種只知有教,不知有國的情況發生變化”可知,教會在政治上的影響削弱;由材料一“開始朝全國性、統一性、以及以公利和公權為主的方向演變”可知,民族國家注重公民利益和權利。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不受法律限制的對公民和臣民進行統治的最高權力”“認為國家主權對內是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可知,相同點是二者都認為國家對內享有至高無上的統治權;根據材料二“對外是不受任何權力限制的獨立權……他認為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彼此均受制于國際法的最高規范……國家從事戰爭的主權行為必須符合自然法和正義原則”可知,不同點是博丹側重對內主權的闡釋,而格勞秀斯發展和完善了博丹的理論,拓展到對外主權的闡釋。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二“16世紀,法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但當時封建教會和封建貴族仍享有許多特權,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羈絆”并結合所學可知,博丹希望通過加強君主權力,來打擊封建教會和封建貴族特權,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根據材料二“格勞秀斯……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彼此均受制于國際法的最高規范……國家從事戰爭的主權行為必須符合自然法和正義原則”并結合所學可知,格勞秀斯希望在海外擴張盛行之時,為國際社會確立規范,從中獲益。第92頁共104頁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五單元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紙幣最早在民間使用,后由政府發行,準許與金屬貨幣同時使用。但直到明清時期紙幣也未能取代金銀而成為主要貨幣。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時期(  )A.新航路開辟后西方金銀大量流入中國市場B.紙幣的發行和使用容易因通貨膨脹而貶值C.中國的商品市場發展的程度仍然不夠充分D.民眾因缺乏對紙幣價值的信任而拒絕使用2.明朝萬歷年間,政府規定并廣泛推行統一役法,把原來的里甲、均徭、雜泛等項徭役合并為一,不再區別銀差和力役,一律征銀。從長期來看,政府這一舉動(  )A.徹底改變了明朝的貨幣體系B.使其在貿易中處于出超地位C.有利于中外商業貿易的發展D.推動了經濟中心向南方轉移3.1863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正式任命英國人赫德為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制訂了管理海關的相關章程,對海關內部用人、行政等作了詳細規定。這表明(  )A.中國關稅自主權進一步喪失B.清政府加強了對海關的管控C.洋務運動正式展開D.對外貿易完全被英國控制4.唐朝武德四年宣布廢止五銖錢,改行“開元通寶”錢,這種錢制不僅成為唐代的定制,而且持續流行了近千年,也被作為后世“錢制”的楷模?!巴▽殹卞X制流行反映出(  )A.中國古代貨幣開始走向規范化第92頁共104頁 B.年號鑄錢強化了貨幣經濟功能C.貨幣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增強D.標志我國金屬鑄幣制度的成熟5.清朝征收“地丁銀”是指(  )A.只征土地稅,廢除人丁稅B.土地稅、人丁稅一律只收白銀C.按土地與人口的多少征收白銀D.將丁稅平均攤入田賦統一征收6.秦始皇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下圖中的(  )7.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致使全球經濟面臨嚴峻挑戰,可能導致多達6000萬人陷入赤貧,某國際組織承諾在15個月內提供1600億美元贈款和資金支持,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新冠疫情。這一國際組織是(  )A.國際貨幣基金組織B.世界銀行C.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D.亞太經合組織8.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規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納稅一算,稱“算賦”,計120錢,商人及奴隸加倍。這一規定(  )A.體現了輕徭薄賦的稅收原則B.有利于促進人口的增長C.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D.降低了商人的政治地位9.下面是《舊唐書》有關兩稅法的記載:“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戶無主客,以見居為??;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天下便之,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斂而增入”。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兩稅法沒有(  )A.改變征稅標準B.擴大納稅面C.增加政府收入D.取消丁稅10.關稅是國家對進出關境的貨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種稅。下面對關稅認識不正確的是(  )A.關稅是由進出關境的監督管理機關征收的B.征收關稅有利于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C.征收關稅是為了保護本國企業,限制進口D.征收關稅可以調節進出口貿易11.抗戰初期,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以法幣為基礎發行根據地貨幣,第92頁共104頁 保護法幣的主體地位;配合物資戰,對物資在根據地的輸出和偽幣的輸入實行限制,對外貿易實行控制;保護法幣,使其沉于民間,防止被偽幣套取。這些舉措(  )A.挫敗了日寇對華的經濟侵略B.為持久抗戰提供了經濟支持C.體現根據地工農政權的性質D.體現了國共團結抗日的精神12.兩稅法、方田均稅法和一條鞭法開始實施時,政府財政收入都明顯增加。主要是因為(  )A.新法加重了對農民的剝削B.地主官僚按田畝納稅擴大了稅源C.商人和手工業者必須納稅D.由原來的征收實物改為征收銀兩13.1934年7月《紐約時報》稱:“在蔣介石總司令的授意之下,中國的關稅政策發生了引人矚目的變化,……新的關稅政策將極大地提高美國、英國和蘇聯向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的關稅稅率,同時降低日本向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的關稅稅率?!边@反映了(  )A.“大蕭條”對中國的影響B.國民政府以妥協換取中日和平C.改訂新約運動取得大進展D.國民政府的親日傾向明顯加強14.漢初,鹽、鐵由私人經營,國家則設官征稅,漢武帝時期,中央設立鹽鐵丞總管全國鹽鐵之事,地方設立鹽官、鐵官經營產銷。鹽業官營由政府提供器具和生活費用,招募鹽戶,民制官收,而鐵業則由政府直接控制。這一舉措(  )A.延續了工商食官的傳統B.提高了手工業者的社會地位C.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D.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結合15.下表是北宋初年政府下達的一系列命令。這些命令反映出宋代(  )時間內容乾德四年(966)自今百姓有能廣植桑棗開荒田者,并令只納舊租,永不通檢淳化元年(990)江浙等路……民多流亡棄其地,遂為曠土。宜令諸州籍其隴畝數,均其租……召游民勸其耕種至道元年(995)近年以來,天災相繼,民多轉徙……應諸道州府軍監管內曠土,并許民請佃,便為永業,仍與免三年租稅第92頁共104頁 A.不抑兼并造成了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B.統治者重視招撫流民開墾荒田C.租佃制已經成為農業經營的主要方式D.北方農民為逃避戰亂大批南遷16.下表是世界貨幣體系的發展進程,這反映了(  )時間體系簡介1880-1914年金本位體系金銀是唯一的信用擔保1918-1939年國際金本位制度恢復以黃金作為國際儲備貨幣或國際本位貨幣1944-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外匯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1973-1976年浮動匯率制度過渡時期匯率完全由市場的供求決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預1976年至今牙買加體系浮動匯率制度改革、黃金非貨幣化、擴大信貸額度、增強特別提款權等A.世界經濟全球化B.世界格局多極化C.經濟區域集團化D.美國貨幣霸權化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蒙古汗國統治時期,各地自行發行紙幣,幣制雜亂。忽必烈即汗位后,決定統一鈔法,改革幣制。中統元年(1260年)十月,印造中統寶鈔,以銀為本,與銀并行流轉。民間交納賦稅都用寶鈔,原舊鈔限期盡數收換,不再行用。設立交鈔庫作為兌換機關,可鈔銀互易或以爛鈔易新鈔,所換銀貨即儲庫作本。中統五年(1264年),詔令禁止民間私相買賣金銀,后又禁用銅錢。設立平準庫“主平物價”,掌管金、銀、鈔兌換。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軍攻破臨安,忽必烈詔令在統治范圍內禁用銅錢,并頒行鈔法于江淮等處,收兌江南流通的紙幣。至元十四年(1277年),明令偽造寶鈔者處死。終元之世,中統寶鈔“蓋常行焉”?!獡馒櫪逗喺摵霰亓业膸胖聘母锱c元代鈔法的歷史地位》(1)根據材料,概括忽必烈幣制改革的內容。(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忽必烈幣制改革的意義。第92頁共104頁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交換的發達,促進了貨幣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銅、鐵錢外,金銀也作為半流通性貨幣,租稅的征收、官俸的發給和對外貿易都使用銀兩。北宋的銅錢盡管鑄造的比過去多,但“錢荒”卻十分嚴重。為此,政府規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鐵錢流通。由于攜帶不方便,10世紀末,成都出現了所謂的“交子鋪”,發行紙幣代替鐵錢。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發行交子有利可圖,遂正式創立“交子務”,改交子為官辦,以36萬貫鐵錢作準備金,定期發行,限額125萬余貫,流通區域仍限于四川?!幾灾旖B侯等《中國古代史》材料二 洪武元年,明政府頒行“洪武通寶”。但由于銅錢的鑄造受到銅料不足的限制,而且商賈也習慣于元代的紙鈔,因此銅錢的流通并不通暢。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寶鈔,禁止民間使用銀子。但由于寶鈔發行沒有數量的限制,也沒有兌換的機制,導致官府大力推行用鈔作貨幣的同時,兩浙、江西、閩廣等地的百姓重錢輕鈔,寶鈔嚴重貶值,鈔法難以推行。正統元年,政府“弛用銀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將賦稅折算白銀繳納,至萬歷時期,要求各種租稅都折銀征收。民間白銀的使用范圍不斷擴大,原來的“大數用銀、小數用錢”的習慣也逐漸改變,人們在小額交易中也寧愿使用極為細碎的銀子?!幾院纹健妒澜缲泿乓曇爸忻鞔足y貨幣地位的確立及其意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北宋時期“交子”出現的原因及意義。(2)根據材料二,指出明朝時期白銀貨幣地位的變化。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宋、明時期貨幣流通的相同點。第92頁共104頁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初,曾設局鑄錢。至洪武七年,卒因銅之不給,罷鑄錢局而行鈔。大明寶鈔,以千文準銀一兩,四貫準黃金一兩。后因鈔價下落,屢次鬻官物,或稅收限定必納寶鈔以收鈔。然終于不能維持。至宣宗宣德三年,遂停止造鈔。其時增設新稅,或加重舊稅的稅額,專收鈔而焚之。鈔法即平之后,有些新稅取消,稅額復舊,有的就相沿下去了。鈔關即是其中之一。自此租稅漸次而普遍收銀,銀兩就成為通用的貨幣了?!獏嗡济恪吨袊ㄊ贰凡牧隙?6世紀末葉西式銀元開始流入,至19世紀下半葉,國際貿易暢通后,西方銀元才大量涌入,并以其面值流通市面。由于西方銀元的形式、重量、成色較為一致,使用簡便,且鑄工精細,易于辨識與分合、攜帶或轉移。這些正是銀兩的缺失。制錢則太瑣細,一串千文,劣幣、偽幣夾雜其中,數目亦不等,結算費時費事,對漸趨頻繁的交易已難因應,而紙鈔又無全國性公正可靠的發行機構。因此外國銀元很快受到國人歡迎,迅速擴散流通……洋錢的含銀量只有9成,中國人卻習慣用十足的白(紋)銀換取外國貿易銀,吃虧難免。由于列強在華勢力不斷增強,外商來華增多,外國銀元也隨之大量涌入,在沿海沿江港鋪逐漸成為流通貨幣。外國銀元既受歡迎,加上外商也有意哄抬,例如要求中國商人用外國銀元付款等,遂使外國銀元超過鑄銀價格,于是就有外商用外國銀元收購中國紋銀,運出國外販賣圖利。自19世紀下半葉。國內多民變,云南回變使該省銅產量銳減;而太平軍與捻軍又擾亂銅礦運銷,使銅價飛漲,許多鑄錢局因缺銅礦而減產或停鑄,制錢可缺,即所謂“銅貴錢荒”。當朝野苦無對策解救錢荒時,兩廣總督張之洞適時于1887年奏準購置機器試鑄銀元……其時列強都已改采金本位,國際銀價大幅下跌,白銀既豐且廉,過去飽受缺銀之苦的各省,也開始大量鑄造銀元,結果造成銀幣取代紋銀的現象?!秲砂缎戮幹袊贰っ駠?下)》(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代貨幣制度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晚清銀幣通行的原因以及影響。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世界歷史大事記(節選):1929年,法國向英美大量兌換黃金,加速經濟危機的爆發;1941年12月,美國財政部官員懷特提出建立“聯合國外匯穩定基金”的方案,規定各國的發言權和投票權取決于繳納資金份額的多少;1942年初,《聯合國家宣言》,重申戰后重建國際經濟秩序;第92頁共104頁 1944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主張建立“國際清算聯盟”……各國在清算聯盟中所承擔的份額,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三年平均貿易額計算,不需要繳納現金;1944年7月,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通過《布雷頓森林協定》;1945年1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成立;1947年10月,美、中等23國簽署《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臨時適用協定書》。從材料中提取相關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邏輯清晰)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C 【解析】根據材料“但直到明清時期紙幣也未能取代金銀而成為主要貨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是因為明清時期嚴厲執行重農抑商政策,導致商品經濟發展緩慢,故選C項;新航路開辟后西方金銀大量流入中國市場是明中葉后白銀成為主要貨幣的原因,排除A項;紙幣的貶值主要和政府濫發貨幣有關,排除B項;民眾因為缺乏對紙幣價值的信任而拒絕使用主要和政府信譽有關,排除D項。2.C 【解析】題干描述的是一條鞭法,在這一賦稅制度改革中,不再區別銀差和力役,一律征銀,放松了對百姓的人身控制,同時加速了白銀貨幣化進程,有利于商業貿易的發展,故選C項。3.A 【解析】由材料內容并結合所學可知,海關是一個國家的大門,也是一個國家主權的象征,材料所述內容表明中國關稅自主權進一步喪失,故選A項;B項表述不符合史實;C項與材料關系不大;D項錯在“完全”一詞。4.C第92頁共104頁 【解析】“通寶”的含義是通行的寶貨。其名稱變化反映了人們對貨幣作用認識加強,也反映了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貨幣地位增強了,故選C項;秦始皇統一貨幣,中國古代貨幣逐漸走向統一規范;銅錢的大量使用標志我國金屬鑄幣制度走向成熟;通寶錢制主要以年號命名(開元通寶不是年號錢),作為皇帝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力的象征,突出了其政治功能。故排除A、B、D三項。5.D【解析】“地丁銀”的本意是將地稅、丁稅合二為一,故選D項。6.B【解析】秦朝統一中國后,在經濟上統一了貨幣,規定把燕齊的刀幣(如A圖)、趙魏的鏟幣(如D圖)和楚國的蟻鼻錢(如C圖)等廢除,在全國統一使用秦國的圓形方孔錢,也稱秦半兩錢,即B圖,故選B項。7.B8.C【解析】“商人及奴隸加倍”反映了漢朝加強對商人的管理,征收重稅,不利于商業的發展,不能體現輕徭薄賦的稅收原則,故C項正確,A項錯誤?!八阗x”的本質是人頭稅,是不利于人口增長的,故B項錯誤;材料中對商人雙倍征收人頭稅是從經濟上打壓商人,而非政治打擊,故D項錯誤。9.B【解析】兩稅法是指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實物為主的租庸調法,改為征收金錢為主,一年兩次征稅。兩稅法改變了“租庸調”據丁征稅的做法,實行以財產多少為征稅標準,改變的只是征稅的標準方式,沒有多增加別的稅種,所以B項符合題意。10.C【解析】A項是關稅的征收機關,B、D兩項是征收關稅的意義,均正確,不符合題意;C項錯誤,符合題意。11.B第92頁共104頁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根據地實行的經濟政策和貨幣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根據地的經濟穩定,維護了法幣的使用和信用,為根據地的抗戰提供了一定的經濟支持,故選B項。材料中的這些舉措只能一定程度上抵御日寇對華的經濟侵略,“挫敗了”的表述過于夸大,排除A項;國民政府也同樣進行了法幣改革,故材料中的舉措并不能體現工農政權的性質,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國共之間的合作,排除D項。12.B【解析】稅收改革之初,重新核定土地數量不能隱瞞,地主官僚按田畝和資產納稅,政府的財政收入都明顯增加,故B項正確。新法按土地的實有數目納稅,農民只負責自己耕種的土地納稅,農民的負擔相應地來說是減輕了,故A項錯誤;封建社會各個朝代,商人和手工業者都納稅,故C項錯誤;明朝時期改為征收銀兩,活躍了商品經濟,不能說明唐宋時期,不全面,故D項錯誤。13.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開始了局部侵華。材料中關稅政策的變化是對美、英、蘇向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的稅率提高,同時對日本的稅率降低,故B項正確?!按笫挆l”是1929-1933年,故排除A項;改訂新約是1928年的運動,故排除C項;材料無法得出國民政府的親日傾向加強,故排除D項。14.C【解析】根據材料“漢初,鹽、鐵由私人經營”“漢武帝時期,中央設立鹽鐵丞總管全國鹽鐵之事,地方設立鹽官,鐵官經營產銷”可知,政府實行鹽鐵官營,壟斷了有利可圖的行業,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故C項正確。這一舉措并不是延續工商食官,故A項錯誤;鹽鐵官營不能提高手工業者的地位,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農業和手工業的結合,故D項錯誤。15.B【解析】材料“開荒田者……永不通檢”“召游民勸其耕種”“免三年租稅”說明政府重視對荒田的開墾,故B項正確。A、C、D三項材料沒有涉及,均排除。16.A【解析】根據表格信息可知,世界貨幣體系從金本位體系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再到牙買加體系,反映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和帶來的影響,故選A項。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尚未形成,排除B項;材料涉及世界貨幣體系,未涉及區域性經濟組織,并非“區域集團化”,排除C項;布雷頓森林體系,它正式確立了美元在全球的霸權地位,與“浮動匯率制度過渡時期”“牙買加體系”無關,排除D項。第92頁共104頁 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1)內容:統一發行中統寶鈔并強制流通;逐步禁止金屬貨幣流通;以銀為本位,以充足準備金確保紙鈔信用;設置專門機構進行管理,嚴明鈔法,嚴懲偽造者。(2)意義:統一全國貨幣,結束幣制混亂的局面;促進商品經濟發展和各地區經濟交流;奠定元代鈔法的基礎;純紙幣流通制度和準備金制度在幣制史上影響深遠?!窘馕觥康?1)問,據材料“中統元年(1260年)十月,印造中統寶鈔,以銀為本,與銀并行流轉”“設立平準庫‘主平物價’”等信息概括。第(2)問,主要結合所學回答。18.(1)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北宋“錢荒”嚴重;鐵錢等貨幣流通不便;發達的金融信用事業;造紙業和印刷業的發展。意義:推動政府貨幣改革;促進商品經濟發展;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影響深遠。(2)變化:從民間私用到合法貨幣,再到主導貨幣。相同點:多種貨幣并存;具有地域性;民間貨幣影響較大?!窘馕觥康?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交換的發達,促進了貨幣流通量的增加”可知商品經濟的發展;根據材料一“‘錢荒’卻十分嚴重”可知出現“錢荒”現象;根據材料一“政府規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鐵錢流通。由于攜帶不方便”“成都出現了所謂的‘交子鋪’”得出鐵錢等貨幣流通不便;根據材料一“北宋政府看到發行交子有利可圖,遂正式創立‘交子務’,改交子為官辦”可知金融業的發展;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印刷業的發展。第二小問,根據第一小問可知,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發展,推動政府貨幣改革;紙幣便于流通,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結合所學可知,“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影響深遠。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寶鈔,禁止民間使用銀子”可知當時民間使用白銀,根據材料二“正統元年,政府‘弛用銀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將賦稅折算白銀繳納,至萬歷時期,要求各種租稅都折銀征收”可知政府承認成為合法的貨幣,并且占據主導地位。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較可知,當時都同時存在多種貨幣;“交子”一開始在四川地區使用,而白銀也是在南方流通,因此都具有地域性;并且都是由民間使用,后來得到官府的認可。19.(1)變化:由盛行銅錢到盛行寶鈔,再到盛行白銀。原因:銅產量低,紙幣攜帶方便且有前朝先例;商品經濟發展的需求;政府濫發紙幣,導致紙幣幣值下跌、信用度下降;新航路開辟之后,白銀大量涌入。(2)原因:列強入侵,通商用銀元;銀元相對銀兩來說有其優越性;外商哄第92頁共104頁 抬銀元價格牟利;官員嘗試鑄造銀元;西方采用金本位,銀價下跌;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對外貿易逐漸發展的需要。影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中國對西方的經濟依賴愈發嚴重;緩解了錢荒,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穩定;中國傳統貨幣體系發生改變,新形式的貨幣有利于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窘馕觥康?1)問第一小問,根據“設局鑄錢”“罷鑄錢局而行鈔”“自此租稅漸次而普遍收銀,銀兩就成為通用的貨幣了”等信息從由盛行銅錢到盛行寶鈔,再到盛行白銀等方面概括即可。第二小問,原因分兩部分,一則為寶鈔盛行取代銅錢盛行的原因,二則為白銀盛行取代寶鈔盛行的原因;根據材料“卒因銅之不給,罷鑄錢局而行鈔”可知銅錢衰落的原因之一是銅產量的不足;結合宋代交子出現的原因可知紙幣相對銅錢來說便于攜帶和大額交易,更能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求。材料“后因鈔價下落,屢次鬻官物,或稅收限定必納寶鈔以收鈔”可以體現寶鈔幣值下滑,官府數次典賣國有資產來為寶鈔保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元明過量發行紙鈔造成惡性通貨膨脹,此寶鈔衰落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結合時代背景可知,新航路開辟以后,大量白銀涌入中國市場,為白銀成為貨幣提供了條件。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至19世紀下半葉,國際貿易暢通后,西方銀元才大量涌入”并結合時代背景可知,與鴉片戰爭、列強入侵有關;根據材料“由于西方銀元的形式、重量、成色較為一致……因此外國銀元很快受到國人歡迎,迅速擴散流通”可知銀元相對于銀兩有著其優越的一面;根據材料“加上外商也有意哄抬,例如要求中國商人用外國銀元付款等”可知有外商惡意哄抬牟利的因素;根據材料“兩廣總督張之洞適時于1887年奏準購置機器試鑄銀元”可知官府主動鑄造銀元;根據材料“其時列強都已改采金本位,國際銀價大幅下跌”可知西方采用金本位導致國際銀價下跌;結合所學知識還可得出中國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對外貿易逐漸發展需要更多的貨幣流通。第二小問,根據材料“遂使外國銀元的市價不斷提升……運出國外販賣圖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伴隨著銀元大量涌入中國,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越來越重,表現為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伴隨著東西方貿易的“通暢”,中國傳統的“朝貢”經濟體系逐步瓦解,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斷加深,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列強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材料產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外來銀元的通行加深了中國經濟上對西方的依賴程度;根據“國內多民變……即所謂‘銅貴錢荒’”可知銀元的自鑄與通行緩解了錢荒,利于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通行銀元體現了在中國被卷入世界市場的背景下,貨幣體系逐漸融入世界經濟體系。20.示例一:論題:二戰以來,世界經濟向體系化和制度化方向發展。闡述:吸取經濟大危機和二戰的慘痛歷史教訓,二戰以來在國際經濟領域,出現了制度性協調機制。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并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分別在穩定國際匯率、促進貨幣合作和全球發展援助等角度發揮作用,為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的穩定、恢復與發展創造了條件?!蛾P貿總協定》是二戰后第一個以法律形式調整國際貿易與貿易關系的規則和程序,體現了自由貿易精神,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定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適應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反映了世界經濟體系化和制度化的發展方向,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第92頁共104頁 示例二:論題:二戰以來,美國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地位。闡述:二戰以來,歐洲各國衰落,美國以絕對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積極籌建一個受美國控制的國際經濟秩序。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獲得“等同黃金”的特殊地位,并通過認繳較多的股金份額,由美國人擔任關鍵職務,控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進而確立了美元在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金融領域的霸主地位,適應了美國對外經濟擴張的需要。為擴大世界市場,打擊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美國又推動簽署《關貿總協定》,削減各國關稅和消除關稅壁壘,便利美國利用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向外經濟擴張??傊?,二戰以來,美國憑借其強大的綜合實力,掌握了國際規則制定權,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拘陆滩摹拷y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六單元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1883年,德國通過了工業化國家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保險立法《醫療保險法》,1884年通過了《工傷事故保險法》,1889年通過了第一部《老齡和殘疾保險法》。這三大保險法的頒布(  )A.有利于完善醫療保障制度B.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C.根本改變了工人階級的地位D.解決了人民的衣食住行問題2.《禮記王制》云:“豐年不奢,兇年不儉。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辈牧险f明周代的統治者(  )A.要求百姓生活勤儉節約B.鼓勵消費以促進農業生產發展C.大力倡導重農抑商政策D.提倡國家要建立糧食儲備制度3.兩宋客戶比重一覽表第92頁共104頁 年代公元客戶占總戶數的百分比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37.9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35.0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30.5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33.7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32.8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32.7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36.15客戶,指無土地和資產的人戶。導致表中所示總體狀況出現的重要原因是(  )A.小農經濟衰退B.商品經濟繁榮C.租佃關系普遍D.土地政策調整4.民生問題是中共十九大的重要議題,中共十九大認為:當今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解決這一矛盾,我們可以借鑒(  )A.西漢初期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B.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新政以工代賑C.20世紀30年代形成的斯大林體制的分配方案D.20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福利國家制度5.戰國時期,秦獻公改造基層居民組織,將全國人口編為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的單位,這一舉措被稱為“戶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并諸小鄉聚,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縣”?!皯艏辔椤焙汀凹l為縣”(  )A.確立起皇帝制度B.摧毀了宗法關系C.建立起官僚政治D.加強了基層治理6.“凡父母雙方均為雅典公民者有公民權,公民在十八歲時在他們村社的名簿中登記。當他們登記之時,村社成員對他們宣誓投票,做出決定?!睂Α按迳纭钡睦斫馇‘數氖?  )A.直接決定城邦的大政方針B.承擔司法職能第92頁共104頁 C.由城邦公民大會負責管理D.是基層治理組織7.托克維爾在評價美國政治制度時指出:“鄉鎮組織之于自由,猶如小學之于授課。鄉鎮組織將自由帶給人民,教導人民安享自由和學會讓自由為他們服務?!边@主要是因為鄉鎮(  )A.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B.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要求C.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D.承擔了基層教育機構的職能8.1988年,英國政府實行養老金改革。國家只提供最基本的養老金,同時強制所有企業一律推行職業養老金制度。政府還規定任何職工按期繳付一定費用,到退休時,由國家負責支付個人養老金。這一改革旨在(  )A.減少國家干預,縮減福利規模B.加強社會保障,緩解失業壓力C.節省政府開支,放棄社保責任D.擴大政府職能,縮小貧富差距9.(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凡甲內有盜竊、邪教、賭博……聚會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跡詭秘之徒,責令專司查報。戶口遷移登耗,責令隨時報明,于門牌內改換填給。這表明(  )A.保甲法完全禁止了人口流動B.保甲法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C.甲是明代最基層的行政機構D.保甲法兼具戶口管理和治安功能10.羅斯福新政初期,美國社會失業、流浪人口增多現象嚴重,一些學者很少擔心政府對群眾的衣食供給問題,卻十分擔心總統能否賦予他們采取措施實施保障的能力。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的美國(  )A.政府擁有強大的物質保障B.以工代賑面臨多重挑戰C.照搬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D.社會保障急需立法支持11.在政府的干預與市場相結合,國有制與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經濟”下,實現充分就業、收入均等、社會福利、社會保障。該政策是(  )A.國家壟斷資本主義B.福利國家政策C.混合經濟D.實現國有化12.據《禮記·王制》記載:“殷人養國老于右學,養庶老于左學;周人養國老于東膠,第92頁共104頁 養庶老于虞庠?!睗h代,統治者強調以孝道治理天下。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請老人的習俗,稱為“觀醣”。如康熙六十大壽時,舉辦“千叟宴”,宴請天下老人。這種現象反映出,中國古代(  )A.政治活動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B.道德教化和政治宣傳的重要性C.社會活動具有鮮明的等級差別D.百善孝為先思想源于宗法觀念13.《大明會典》載:“凡軍、民、醫、匠、陰陽諸色戶,許各以原報抄籍為定,不許妄行變亂,違者治罪,仍從原籍?!边€規定:“若詐冒脫免,避重就輕者,杖八十。其官司妄準脫免及變亂叛籍者,罪同?!泵鞒艘幎ㄒ庠?  )A.變革元朝的戶籍制度B.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C.規范戶籍登記與管理D.嚴格限制人身自由14.《后漢書·百官志》記載,“凡有孝子順孫,貞女義婦,讓財救患,及學士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門,以興善行”,表彰孝道及善行義舉均屬鄉官三老之職責。由此可見,當時(  )A.基層治理滲透官方意識形態B.社會救濟程序完備C.民間教化倡導多元價值觀念D.察舉制度雛形出現15.歐洲社會福利思想有其自身的歷史演進過程。亞里士多德《政治學》:“關于最優良的政體……必須是能使人人盡其所能而得以過著幸福生活的政治組織?!敝惺兰o,統治歐洲的基督教會,主張男女平等,共同勞動,共同消費。這表明歐洲社會福利思想(  )A.具有久遠歷史傳統B.重視宣傳傳統文明C.具有完整救助體系D.完全采納教會主張16.隨著唐宋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國傳統社會發生了重要轉變,享有特權的世族貴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賤民”和佃農都進入國家戶籍管理,成為國家法律意義上平等的編戶齊民,整個社會朝向“等齊化”發展。這一轉變(  )A.不利于封建國家賦稅的征收B.反映了國家對民眾的控制削弱C.反映了社會等級制度的消除D.促進了契約普遍化趨勢的出現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對不同程度的貧困者給予不同的救濟扶助,如明代林希元在《荒政叢第92頁共104頁 言》提出“極貧之民便賑米,次貧之民便賑錢,稍貧之民便轉貸”……宋代以前,救助貧困人口一般以政府為主,如《漢律》規定國家需向“貧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國家開始注重用經濟手段、調動民間力量參與扶貧救助,如采用招商賑濟、以工代賑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還鼓勵民間互助,動員富戶救助貧戶,并設立“納業補官”制度,對參與扶貧的富戶獎以榮譽稱號……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災害之后開展臨時性救助,還從百姓日常生產生活實際出發,制定系統性扶持辦法,從財政、民政乃至軍政多個層面對貧困人口進行幫扶?!幾詫O競、張文《中國古代扶貧實踐及其當代價值》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扶貧政策的特點。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德國的社會保險制度始于俾斯麥執政時期。德國統一后,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工人運動高漲,俾斯麥政權在鎮壓工人運動的同時,也積極促進工人的福利,改革社會弊端。面對日益迫切的社會保障需求,德皇威廉一世于1881年11月發布詔書,要求“最大限度的保障需要幫助的人”,首次提出了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的構想。在俾斯麥的推動下,議會先后通過了《工人醫療保險法》《事故保險法》和《養老保險法》。這既是德國現代社會保險制度的雛形,也是世界范圍內現代社會保險制度的萌芽。德國是世界上首創立法實施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不但歷史悠久,而且體系完善,為后來德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與改善,社會的穩定與團結,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也為很多國家所借鑒?!幾岳钣揸弧兜聡鐣U现贫群喪觥犯鶕牧喜⒔Y合所學知識,概述德國開創社會保險事業的背景,并分析其歷史地位。第92頁共104頁 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古代社會,歷代統治者對于治理鄉村都十分重視,其鄉村治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戰國直至隋文帝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時,出現了鄉里制度的萌芽。戰國時期,鄉、里以上行政組織漸具雛形,成為基層組織。秦漢時期實行郡縣制,其鄉里制度則逐步成熟,既發揮基層政權的作用,又帶有半自治的性質。第二階段大致為隋唐兩宋時期。隋朝基層官吏的數量比此前大為減少,權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對城邑之外的各種聚落形態進行全面規范和整頓,不僅從名稱上統一為村,而且從法律上實施統一管理,國家力量向基層社會進一步滲透。這一階段處于由鄉里制向保甲制、由多官制向職役制的轉折時期,鄉里的地位逐漸淪落,鄉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與統治逐步增強。第三階段是從王安石變法至清朝,鄉里制度轉變為職役制,縣為基層行政組織,縣以下實行以代表皇權的保甲制度為載體。保甲對鄉里的控制更加嚴格,鄉村自治的色彩越來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來越不適應農村的社會現實,最終在清朝末年為鄉鎮地方自治所取代?!幾蕴气Q等《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歷史變遷》材料二 明清時期,國家權力逐漸退出鄉村,形成了“國權不下縣,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紳”的鄉村治理格局。鄉紳主要來自于休假退隱的官員、退休居鄉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鄉紳不僅是里甲制(征稅)和保甲(征兵)的主要控制者,還是鄉村公共事業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在災荒之年出面與政府協商,要求以減代服、減免賦稅等,同時興辦賑局、義莊,救濟鄉里。他們是鄉村社會規范的解釋者、社會教化的維護者,積極創辦義學、私人書院方志局、文學社團等鄉村文化教育機構?!幾孕熳鏋憽多l紳之治與國家權力——以明清時期中國鄉村社會為背景》(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基層治理變革的基本趨勢。(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基層治理的特點并分析其背景。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92頁共104頁 材料 歐洲社會保障體系的演變中世紀教會負責本教區內的慈善事業16世紀30年代法國世俗政府控制公共福利設施和資金募集渠道1601年英國政府制定《濟貧法》,建立“貧民習藝所”,強迫貧民勞動1883-1889年德意志帝國議會通過法令,批準國家建立健康保險計劃,工傷事故保險計劃和退休金保險計劃1905年英國通過了“失業工人法”,后又相繼制定了“教育法”“退休金法”“勞工介紹法”1911年英國通過“國民保險法”,包括工人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20世紀30年代法國通過立法,規定為低收入者提供補貼和援助1945-1947年法國連續通過社會保障立法,最終形成了包括個體勞動者和農業勞動者在內的全民社會保障網1946年英國通過國民保險法,囊括失業、疾病、生育、死亡、孤寡、退休等方面的保障,幾乎每個公民都可享有保障1948年1948年,英國宣布成為第一個“福利國家”——摘編自周弘《歐洲社會保障的歷史演變》依據表內容,圍繞“社會保障體系”提出一個問題,并結合世界史相關知識予以解釋。(要求:問題須具體明確,解釋須史論結合)第92頁共104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A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三部社會保險法屬于社會保障體系內容,其頒布有利于完善醫療保障制度,故選A項,排除B、C、D三項。2.D【解析】材料大意是國家的物資儲備,不夠九年用就是不富足,不夠六年用就會告急,不夠三年用就不成為國家了。說明周代的統治者主張建立國家糧食儲備制度,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勤儉節約、消費、重農抑商等內容,排除A、B、C三項。3.D第92頁共104頁 【解析】材料數據反映了兩宋客戶比重大概保持在30%以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租佃制發展,故出現材料反映的現象,故D項正確;土地租佃制發展不能說明小農經濟衰退,故A項錯誤;材料數據未涉及商品經濟,故B項錯誤;僅憑材料數據并不能說明租佃關系普遍,故C項錯誤。4.D【解析】漢初休養生息政策適用于經濟重創時期,與我國當前經濟形勢不符,排除A項;以工代賑是挽救經濟危機的手段,我國未出現這種現象,排除B項;斯大林體制建立于計劃經濟之上,我國是市場經濟,不符合我國國情,排除C項;福利國家制度主張解決民生,我國可以借鑒來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故D項正確。5.D【解析】“戶籍相伍”和“集鄉為縣”將過去血緣關系的氏族組織改造成為從戶開始經什伍到鄉聚再到縣的嚴密的地緣關系組織,形成了完全意義上的基層地方行政組織體系,有利于加強基層治理,故選D項。秦朝建立后,秦王嬴政確立皇帝制度,排除A項;材料強調基層治理,不涉及宗法關系問題,且“摧毀”的說法也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選拔和任命制基礎之上,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起來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權力體系,材料強調基層治理,排除C項。6.D【解析】根據材料“在他們村社的名簿中登記”等,可知村社承擔基層治理職能,故選D項。村社只管一個村的事務,不能直接決定城邦的大政方針,故排除A項;村社是自治組織,不需要公民大會管理,并非司法組織,故排除B、C兩項。7.C【解析】根據材料“猶如小學之于授課”,小學是基礎性的教育機構,將“鄉鎮組織之于自由”比作“小學之于授課”,凸顯了鄉鎮對于自由的基礎性保障作用,這主要是因為鄉鎮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故選C項。鄉鎮并沒有司法組織,故排除A項;鄉鎮是自治機構,故排除B項;材料只是一種比喻,故排除D項。8.A【解析】“只提供最基本的養老金”并推行職業養老金制度,體現20世紀80年代后期政府減少福利支出,故選A項。減少福利支出不是加強保障,排除B項;國家仍承擔最基本的養老金,說明政府未放棄社保責任,排除C項;減少國家干預不是擴大職能,排除D項。9.D 第92頁共104頁 【解析】據題意可知,清代的保甲法強化了對基層和民眾的管理與控制,這說明保甲法兼具戶口管理和治安的功能,故選D項;“完全禁止”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保甲法是加強基層管理,而非推動商品經濟發展,排除B項;材料不能說明甲是明代最基層的行政機構,排除C項。10.D 【解析】羅斯福新政之前,美國實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政府并未表現出明顯的經濟干預能力,故出現材料中學者的擔心,這間接反映出,為克服這一問題,當時的美國需要從法律層面為社會保障提供支持,故選D項;據材料“一些學者很少擔心政府對群眾的衣食供給問題”可知,政府擁有強大的物質保障是材料從正面直接反映出的信息,而非側面,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出與以工代賑有關的信息,排除B項;美蘇兩國社會性質不同,美國不可能照搬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C項表述錯誤,排除。11.B【解析】據材料可得“該政策”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產物和一種表現形式,故A項錯誤;據材料“實現充分就業、收入均等、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可知,題干所述為福利國家政策,故B項正確;據材料可知該政策是建立在混合經濟基礎上,故C項錯誤;實現國有化與材料“在政府的干預與市場相結合,國有制與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經濟’下”相矛盾,故D項錯誤。12.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時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孝敬老人,推動社會“尊老”之風的養成,以此進行道德教化和政治宣傳,鞏固統治,故B項正確。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顯然不能涵蓋材料中所有朝代,故A項錯誤;材料中朝代都重視養老風氣形成,并未體現等級差別,故C項錯誤;材料中并沒有體現孝順的思想來源于宗法觀念,故D項錯誤。13.C【解析】材料“凡軍、民、醫、匠、陰陽諸色戶,許各以原報抄籍為定,不許妄行變亂,違者治罪,仍從原籍”表明明代嚴格戶籍管理,旨在規范戶籍登記與管理,C項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元朝的戶籍制度問題,A項不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尊卑等級,B項不正確;材料只是強調規范戶籍制度,不能體現嚴格限制人身自由,D項不正確。14.A【解析】從東漢官方文件記載,“表彰孝道及善行義舉均屬鄉官三老之職責”,體現官方色彩,A項正確;“扁表其門,以興善行”等贈以名譽的做法,與社會救濟無關,B項錯誤;材料中三老的職責是表彰“善行義舉,孝子義婦”,全是儒家倫理,不存在多元化,C項錯誤;察舉制在西漢武帝時就有了,D第92頁共104頁 項不符合史實。15.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早在古希臘時代,亞里士多德就主張建立一種人人都能實現幸福的理想政體。中世紀時期,基督教會“主張男女平等,共同勞動,共同消費”也明確表達了下層人民群眾追求平等、追求福利普遍性的愿望,這表明歐洲社會福利思想具有久遠的歷史傳統,故A項正確。B、C、D三項材料均未體現,故排除。16.D【解析】奴婢、部曲等“賤民”和佃農都進入國家戶籍管理,具有法律的地位,說明當時契約普遍化趨勢的出現,D項正確。該措施有利于封建國家賦稅的征收,A項錯誤;材料中編戶齊民有利于控制百姓,B項錯誤;C項中“消除”表述過于絕對,排除。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特點:分類定級,分類扶持;錢物給予式扶貧與生產經營式扶貧相結合;臨時性救助與系統性扶持相結合;堅持政府主導的同時,也注重調動民間力量?!窘馕觥扛鶕牧现小皩Σ煌潭鹊呢毨д呓o予不同的救濟扶助”“國家開始注重用經濟手段、調動民間力量參與扶貧救助”“除了在自然災害之后開展臨時性救助,還從百姓日常生產生活實際出發,制定系統性扶持辦法,從財政、民政乃至軍政多個層面對貧困人口進行幫扶”等內容進行概括即可。18.背景:國家統一后資本主義快速發展;工人運動高漲,階級矛盾尖銳;德皇和俾斯麥的積極推動。地位:開創了世界現代社會保險事業的先河,為其他國家所借鑒?!窘馕觥康谝恍?,根據材料“德國統一后,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工人運動高漲”可得國家統一后資本主義快速發展以及工人運動高漲,階級矛盾尖銳;根據材料中“德皇威廉一世于1881年11月發布詔書”可得德皇和俾斯麥的積極推動。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中“德國是世界上首創立法實施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為很多國家所借鑒”可得開創了世界現代社會保險事業的先河,為其他國家所借鑒。19.(1)由鄉里制向保甲制轉變;由鄉里制向職役制轉變;國家對鄉村的干預和控制逐步加強;鄉村自治功能逐步削弱。第92頁共104頁 (2)特點:以自治為主;重視倫理道德和社會教化;宗族及鄉紳主導;社會功能與政府職能相結合。背景:程朱理學的強化及影響;宗族勢力的崛起;科舉制及官僚制度的發展?!窘馕觥康?1)問,依據材料一中“戰國時期,鄉、里以上行政組織漸具雛形,成為基層組織”,“(王安石變法至清朝)縣以下實行以代表皇權的保甲制度”可知,由鄉里制向保甲制轉變;根據“隋朝基層官吏的數量比此前大為減少”,“從王安石變法至清朝,鄉里制度轉變為職役制”可知,由多官制向職役制轉變;根據“(秦漢時期)鄉里制度……帶有半自治的性質”,“(唐代)鄉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可知,鄉村自治功能逐步削弱;根據“(唐代)官方的控制與統治逐步增強”,“(王安石變法至清朝)保甲對鄉里的控制更加嚴格,鄉村自治的色彩越來越弱”可知,國家對鄉村的干預和控制逐步加強。第(2)問,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二中“明清時期,國家權力逐漸退出鄉村”,“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可知,以自治為主;根據“自治靠倫理”,“(鄉紳)是鄉村社會規范的解釋者、社會教化的維護者”可知,重視倫理道德和社會教化;根據“縣下惟宗族”,“(鄉紳是)鄉村社會規范的解釋者、社會教化的維護者”可知,宗族及鄉紳主導;根據“(鄉紳)是里甲制(征稅)和保甲(征兵)的主要控制者,還是鄉村公共事業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在災荒之年出面與政府協商,要求以減代服、減免賦稅等”可知,社會功能與政府職能相結合。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三中“積極創辦義學、私人書院方志局、文學社團等”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程朱理學的強化和影響;根據“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可知,宗族勢力的崛起;根據“鄉紳主要來自于休假退隱的官員、退休居鄉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以及官僚制度發展。20.(示例1)問題:歐洲國家為何能在19世紀到20世紀中葉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解釋:19世紀以來,歐洲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為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提供了條件。經濟上,工業革命的開展,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為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奠定了物質基礎。但同時,工業革命的深入,使社會分化為兩大對立階級,社會矛盾加劇,這也迫使資產階級要通過社會保障體系來緩和社會矛盾,鞏固統治。政治上,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推動了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加之工人運動的興起,這些都推動資產階級通過立法的形式制定社保法案。思想上,自由、平等、人權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使全社會日益關注個人的權利和幸福,這為社保體系建立提供了社會文化基礎??傊?,社會保障體系能在19世紀后的歐洲建立,正是此時歐洲社會在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發生變化的反映??忌€可以從以下角度提出問題:(示例2)為什么是歐洲國家先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解釋:言之有理即可(示例3)在社保體系建立過程中,為什么英、法、德三國表現最突出?解釋:言之有理即可(示例4)為什么歐洲國家社保體系建立都是通過立法的形式?解釋:言之有理即可(示例5)為什么歐洲社保體系的覆蓋面越來越廣?第92頁共104頁 解釋:言之有理即可(示例6)社保體系的建立對歐洲國家有何影響?解釋: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根據材料“歐洲社會保障體系的演變”可提煉出論點是歐洲國家為何能在19世紀到20世紀中葉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需要從工業革命的發展、緩和社會矛盾、資產階級革命、工人運動的興起、啟蒙思想的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其他論點言之成理即可?!拘陆滩摹拷y編版高二上學期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期末試卷第Ⅰ卷本卷共24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左傳記載:“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臺,馬有囤,牛有牧,以待百事?!睂Σ牧辖庾x最正確的是( ?。〢.體現了森嚴的等級制度B.體現了君權神授的思想觀念C.大宗與小宗之間的關系具有相對性D.執政集團實現了權力的高度集中第92頁共104頁 2.據錢乘旦等所著《世界現代化進程》記載,德國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在位20多年,卻從來沒有讀過憲法,也不了解憲法。威廉二世曾說:“把德意志帝國錘煉出來的是士兵和軍隊,而不是議會的決議?!边@反映出( ?。〢.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尚未確立B.德國仍然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C.普魯士未占據帝國統治地位D.資產階級改革的保守和不徹底3.民國三年,嚴復連續發表《說黨》系列文章,闡釋其對政黨政治的看法。嚴復認為政黨政治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疏通民意、保護民權的作用。但同時又說:“如果輕率地認為,只要中國有了政黨制度,中國就會立即富強起來,這的確是淺人之見?!睋丝芍?,嚴復( ?。〢.對近代政黨政治有清醒的認識B.認為中國實行政黨政治利弊參半C.對戊戌變法失敗進行深刻反思D.找到了一條正確的富國強兵道路4.西漢初期,各郡國舉孝廉均為1人。東漢時期進行改革,以戶口為例,一般州郡每20萬口得舉1人,但邊境州郡卻例外,每10萬口即可歲舉1人,這一舉措( ?。〢.造成了地區間政治力量失衡B.有利于增強中央政府向心力C.利于促使官員注重人口增殖D.鼓勵了官員到邊遠地區任職5.英國自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以來,考核以工作能力與表現為標準,考核結果作為獎勵和晉升的依據。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后,英國官員考核制度更貼近于專業化管理和專業化分工的需要,逐漸廢除了“通才”的考核標準。這一變化表明( ?。〢.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B.國家干預力度的加強C.工業革命的率先進行D.議會制度的不斷完善第92頁共104頁 6.戰國時期,各種盜案頻發?!端⒌厍啬怪窈啞匪?92條法律法規中有47條涉及盜竊,《盜律》為商鞅變法所頒六律之首,秦國還在市場設“求盜”等官員專門捉賊。這反映出當時秦國( ?。〢.法條律令的繁雜B.法律保護私有財產C.價值觀念的混亂D.百姓生活極端困苦7.《民法大全》中規定:一切債務,由于以應給付的物清償,或經債權人同意以他物代為清償而消滅。債務是由債務人清償或由第三人代為清償,……債務人仍免除其債務。主債務人清償時,替他作保的一切人因而免去其債務,相反的情形也是一樣,即若保證人清償,不但他本人而且主債務人也免去其債務。這些規定主要是( ?。〢.界定了債務人的職責B.保障了債權人擁有的權利C.明確了擔保人的職責D.提供解決債務糾紛的依據8.以下表格的信息說明( ?。r間表現1982年憲法制定前夕鄧小平指出:“要使我們的憲法更加完備、周密、準確,能夠切實保證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國家各級組織和各項企業事業的權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權利?!?982年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進行重新規定,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改為第二章。20世紀90年代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得到重視,這個時候有關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更多地體現了“管理法”的色彩。A.法律使人民獲得感增強B.依法治國理念不斷強化C.社會主義民主基礎擴大D.國家關注公民基本權利9.“天可汗”不僅是一種榮譽,更具有實質意義,它的目的是使許多弱小鄰國或民族可以和平相處共存共榮?!睋朔治?,唐太宗被擁戴為“天可汗”的原因是( ?。┑?2頁共104頁 A.輕賦省刑B.開明的民族政策C.廣開言路D.任用賢良,提高行政效能10.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人們迫切要求盡快建立一個國際性組織,以避免戰爭、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各國政府也深感戰爭的殘酷。于是,經過巴黎和會的醞酸,國際聯盟于1920年正式成立。國際聯盟能夠成立主要緣于( ?。〢.各國之間交往要求日漸強烈B.美國總統威爾遜的積極努力C.各協約國政府能夠同心協力D.一戰給人類帶來的深刻教訓11.從“和平使命—2005”、“和平使命—2007”,一直到“和平使命—2009”,和平使命系列軍演已經成為世界著名的反恐軍演品牌,這也是上海合作組織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一種姿態。以下對上海合作組織認識正確的有( ?。偕虾N鍑鴻C制發展到上海合作組織,增加的國家是哈薩克斯坦②它的成立標志著一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域合作組織的誕生③聯合打擊恐怖主義是該組織重要的目標之一④開創了以結盟互助為核心的新型國家關系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12.美國總統尼克松于1973年2月單方面宣布美元再次貶值10%,面對這一行動,歐洲經濟共同體國家被迫于3月宣布實行匯率的聯合浮動。這些現象表明( ?。〢.資本主義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B.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出現C.原有的貨幣體系亟待調整和重建D.美國喪失了世界金融霸權13.唐朝后期推行兩稅法:所有民戶在現居地登記,根據資產情況定戶等,按戶等高低交納賦稅,“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郡縣稅三十之一”。這一政策( ?。┑?2頁共104頁 A.增加了稅目,加重農民的負擔B.導致了唐代藩鎮割據局面形成C.放松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D.鞏固了封建國家的土地所有制14.圖1為明朝徽州地區部分鄉村糾紛處理方式比例圖。這反映了( ?。﹫D1A.民間風俗和習慣對基層社會治理發揮決定作用B.基層社會的矛盾體現出明代階級矛盾十分尖銳C.國家法與習慣法在基層治理中相互配合與交融D.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15.1871年德國統一后,俾斯麥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建立了醫療、養老、意外事故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但同時規定沒有犯罪記錄、沒有酗酒鬧事等不良記錄,行為端正的人才能享受社會福利。俾斯麥政府實施這種政策主要是為了( ?。〢.增強德國容克資產階級力量B.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C.運用法律手段防止暴力革命D.提高公民素質刺激經濟發展16.中國古代農耕經濟具有很強的持續性,農耕經濟的持續性造就了中國文化的延續力,傳統農業的持續發展保證了中華文明的綿延不斷,使其具有極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下列對材料的理解最準確的是( ?。〢.發達的古代農業保證了中華文明的長期領先第92頁共104頁 B.農耕經濟的持續性利于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C.農耕經濟的持續發展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D.古代小農經濟不斷推動中國古代文明向前發展17.到了18世紀,玉米和馬鈴薯在亞歐人飲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支撐著眾多的人口。從西歐到中國的土地上,美洲的豆類提供了蛋白質,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維生素,并使飲食有滋有味。對這一現象解讀正確的是( ?。〢.歐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B.工業化帶來的糧食增長使世界人口激增C.物種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飲食結構D.糧食作物是早期亞歐貿易的主要交易品種18.下列選項中,能反映漢朝農耕生產的是( ?。〢.殷墟戴刑具陶俑B.曲轅犁C.耬車D.高轉筒車19.下邊是19世紀中后期美國在鐵路網逐漸建成背景下鐵路運輸成本的變化表。然而,在此情況下,農場主卻對鐵路和鐵路公司不滿。這反映出( ?。┥虅者\輸平均費用(美分/每噸每公里)小麥運輸平均費用(美分/每噸每公里)時間1867年1895年1852年19世紀80年代費用1.9250.8390.9750.403第92頁共104頁 A.鐵路運輸危及農業生產安全B.交通現代化降低了農業生產利潤C.鐵路投資導致農業成本上升D.農場主未適應工業化推動的大市場20.1999年4月20日,在科羅拉多州發生了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校園槍殺案,致使15人死于非命。制造槍殺案的兩名兇手,平時就喜歡在網上“沖浪”,并經常玩“世界末日”等暴力電子游戲。這說明( ?。〢.應禁止未成年人上網搜索信息B.網絡成為社會犯罪的主要手段C.網絡成為誘導社會犯罪的元兇D.網絡的負面影響須引起重視21.下圖是反映我國當代農村生活的一幅漫畫,農村的土地先由村里集中、統一規劃后,對外進行招商引資,讓農地入市,發展種、養、加工綜合生產經營。下列相關歷史表述正確的是( ?。〢.個體經營不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B.土地流轉有利于農業的集約化經營C.提高土地公有化程度促進農業發展D.變革土地所有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22.下表是1871—1910年德國人口分布狀況統計表。據此可知,這一時期德國( ?。┠攴菘倲?萬人)農村人口(%)城市人口(%)18714105.963.936.1188045458.641.418904942.857.542.519005636.745.654.419106492.640.060.0第92頁共104頁 A.城市化水平的提高B.統一的步伐加快C.人口地域分布不均D.人口集中在農村23.20世紀初美國福特公司創立的生產流水線大大降低了汽車生產成本和售價,小轎車第一次成為人民大眾的交通工具,福特公司的市場份額也迅速上升,在美國汽車行業占據了絕對優勢。這種狀況客觀上( ?。〢.順應了生產社會化的趨勢B.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出現C.契合了利益最大化的趨勢D.推動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24.在1349年席卷歐洲的黑死病后,封建地主發現過去的耕種方式、土地所有權方式已經無法再繼續下去了;以節省人力為目的的新制度與新技術被空前的重視。天主教信仰也遭受重創,文藝復興在佛羅倫薩被點燃。這次歐洲瘟疫( ?。〢.導致勞動力過剩工資下降B.一定程度促進了社會轉型C.推動了人文主義思想產生D.推翻了羅馬天主教的統治第II卷本卷共4大題,共52分,考生根據要求作答。25.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是保護公民權利的宣言書,也是解決民商事糾紛的基本依據。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20世紀20—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所頒布的《中華民國民法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民法典。它是中國近代社會二十余年政治激蕩、經濟生活的需求以及思想文化的影響在制度領域的回應?!幾裕褐x冬慧《民國民法典編纂及其當下鏡鑒》材料二第92頁共104頁 民國時期民法法典化代表了我國近代民法法典化的最高成就,不僅借鑒了西方民法法律文化的優秀成果,也充分考慮到了我國的傳統和當時的國情,不僅立法內容趨于完善,立法技術也較前一時期有了很大改進,它揭開了我國民法法典化新的篇章……由于歷史因素的限制,最終導致這樣一個法典化的進程更多地停留于形式上,而未能很好的與現實相結合、未能真正解決很多現實的問題,從這一點來說,它是失敗的?!幾裕黑w虎《民國時期民法法典化研究》材料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編纂民法典基本歷程20世紀五六十年代1954—1956年,新中國著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發生“整風”“反右”等政治運動,被迫中斷。1962—1964年,雖完成《民法典草案》,但因“四清運動”而中斷。20世紀七八十年代1979年,我國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隨著改革開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來越活躍,于是1986年頒布民法通則。20世紀九十年代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確定了改革開放的方向。隨后,與之相適應的擔保法、合同法等單行法相繼制定。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與國際接軌,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并提出爭取2020年形成統一的民法典?!幾粤夯坌恰吨袊穹ǖ渚幾氲膸讉€問題》(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華民國民法典》制定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三,歸納指出新中國成立后編纂民法典基本歷程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我國推動形成統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民國和新中國民法典編纂給我們當下的啟示。(5分)26.(13分)貨幣不僅是市場交易的等價物,更折射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征。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漢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此后我國銅錢不再用文字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北宋時期的四川地區首先出現了紙幣——交子。明初,白銀普遍流通,一兩白銀值銅錢1000文。明清時晉商在全國開設了許多票號經營匯兌、借貸等業務?!幾郧Ъ荫x《中國古代貨幣演變史》第92頁共104頁 材料二明代的通貨經歷了從錢(金屬鑄幣)鈔(紙幣)為主,銀、谷、繚帛等實物貨幣并行到銀錢兼用、白銀為主的結構轉變。明初貧農出身的朱元璋欲圖構建一個反市場的勞役和實物經濟制度,導致貨幣經濟和市場極度萎縮。15、16世紀明代市場快速發展,市場力量使明初通貨結構承受著內部緊縮的壓力。同時,全球經濟貿易結構的發展與中國在東亞貿易圈中的主導地位,使得明代的寶鈔與銅錢難以充當世界貨幣的職責;海外白銀的大量流入使得明代的通貨結構轉變成為可能?!幾郧裼乐尽睹鞔泿沤Y構的轉變及其原因:以白銀的貨幣性質為分析視角》(1)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貨幣演進發展的基本特點。(4分)(2)據材料二,指出明代通貨結構變化的表現,并分析其原因。(6分)(3)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貨幣在社會發展中的歷史作用。(3分)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南斯拉夫鑒于此前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不僅未達到預期目標,反而引起經濟紊亂和社會動蕩,于20世紀70年代初實行以穩定經濟為目標的調整,將自治制度進一步推到“聯合勞動”階段,確立了以聯合勞動為基礎的經濟體制。同時,南斯拉夫將國家的經濟職能作為“逐步消亡”的對象,致使宏觀調控處于無政府狀態,并把生產資料管理權從國家轉移到直接生產者手中,建立起以社會所有制為基礎的自治制度。但是改革對南斯拉夫的社會經濟發展并沒有產生明顯的效果,國民經濟缺乏統一的計劃指導和協調,宏觀失控的現象并未得到遏制。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這種情況更加惡化,經濟發展急劇下跌,進入低谷?!幾詮埖滦蕖稏|歐經濟概論》材料二20世紀70—80年代,中國首先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了農產品的商品率和勞動生產率。改革在農村取得初步成效,為全面的經濟體制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礎,且對城市經濟體制形成很大的沖擊,這在客觀上要求加快城市改革的步伐。此外,政府對國民經濟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化,這種以間接調控為主的新的宏觀經濟調控體系既強調市場的調節作用,又強調國家宏觀調控的作用。同時,中國立足于所處的歷史階段和生產力水平多層次的實際,逐漸建立并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形式。整體上看,中國的改革在推動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增強綜合國力的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幾在w建萍、唐小果《中國和南斯拉夫經濟體制改革的比較研究》第92頁共104頁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20世紀70—80年代中國與南斯拉夫經濟改革的共同原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與南斯拉夫經濟改革的歷史啟示。(5分)28.(11分)英國的城市化進程利弊共存,影響深遠。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工業革命的開展,意味著英國工業化的發生。工業化具有極強的集聚效應,拉動各種經濟要素和人口向一定的地理空間集中,形成了新興工業城市。工業生產方式的分工和專業化,促使一部分人從事非生產性勞動,促進工農業以外產業的發展。公路、運河和鐵路的興修,使英國各地的社會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加快城市發展并突出了城市的主體地位?!幾在w煦《英國城市化的核心動力:工業革命與工業化》材料二英國實現城市化僅用七、八十年的時間,始終保持高速發展,城市化率在世界上一直名列前茅。一批以紡織工業為主的城市在城市化過程中起了先鋒作用,但一些傳統老城因為與工業革命疏遠而發展緩慢,東部和西部的一些工業城鎮有的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到1860年,其他國家的高科技人員開始涌入英國,他們集中在大城市尤其是倫敦?!幾躁悙劬兜谝淮喂I革命與英國城市化》材料三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城市迅速的發展往往超出社會資源的承受力,導致各種“城市病”出現。人口日益向城市集中,而住宅狀況漸趨惡化,每一個大城市都有貧民窟。大部分城市都沒有良好的排水系統;生活垃圾到處傾倒,污水隨處潑灑。對于工人居住區來說,猩紅熱、傷寒、霍亂等是最容易發生的,往往危及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幾愿叩虏健队I革命時期的“城市病”及治理》(1)據材料一,分析工業革命在英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主要作用。(3分)(2)據材料二,概括英國城市化進程的主要特點。(3分)(3)據材料三,概括指出“城市病”的成因和表現,說明其對城市化進程的影響。(5分)30.(2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第92頁共104頁 中國古代醫學具有獨特的醫療原則,體現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特點。唐代名醫孫思邈指出,名利思想是“醫人之膏肓也”如果行醫以斂財為目的,那應該是“人所共恥”;他認為,醫者要把人的生命價值看做是醫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醫者必須“無欲無求”、“志存救濟”;對病人都要一視同仁,“有疾厄來求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chi相貌丑陋),怨親善友,華夷智愚”?!饵S帝內經》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喻示要防病于未然。中國古代醫學主張人是自然的人,又是社會的人,影響健康的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會和心理的因素,要從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中去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幾詮堌M之主編《中國傳統文化》(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醫學具有積極意義的醫療原則。簡析其思想文化根源。(9分)材料二1640年,用水沖刷的廁所由巴黎傳入英國上層人士的家庭;18世紀末英國上層開始注意個人衛生,這種習慣逐漸傳至歐洲和北美;1842年英國人查德威克發表調查報告,認為疾病同不衛生有密切的聯系,提出建立干凈的自來水系統,保證個人和公共用水衛生,建立地下排污系統,清掃街道等建議;1848年英國頒布第一部公共衛生法;1855至1875年倫敦建設下水道現代化工程并全部完工;19世紀中期公共衛生運動在美、法、德等國獲得支持,自來水和地下排污系統在歐洲各城市初步形成;1868年巴斯德的細菌理論獲得證實,促進了公共衛生運動的發展。(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資本主義國家衛生與健康成就取得的背景。(10分)材料三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環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機、糧食短缺、毒品泛濫、傳染病橫行、恐怖組織活動猖獗等問題日益突出。人類處于普受關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心。他們有權過一種與自然相和諧的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推?、發展和保護環境是互相依存和密不可分的。(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人類需要怎樣應對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問題?(6分)第92頁共104頁 答案第Ⅰ卷1.【答案】A【解析】據材料“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可知,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度,形成了森然的等級序列,故選A項;君權神授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一種政治理論。認為皇帝的權力是神給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間行使權力,管理人民,排除B項;周天子是永遠的大宗,諸侯對于周王為小宗,但在封國內諸侯就是大宗,卿大夫就是小宗,以此類推,因而大宗與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這是宗法制的內容,而材料是分封制的特點,排除C項;夏商周時期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項。2.【答案】D【解析】材料“把德意志帝國錘煉出來的是士兵和軍隊,而不是議會的決議”體現的是德國軍國主義色彩濃厚,說明其改革的保守和不徹底,故選D項;據材料“德國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在位20多年”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頒布后,德國確立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排除A項;此時德意志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了民族國家的統一,而材料是對統一后德國體制特點的描述,排除B項;普魯士在帝國中占有統治地位,聯邦的主席職位屬于普魯士國王,普魯士國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稱,排除C項。3.【答案】A【解析】第104頁共104頁 根據題干內容可知,嚴復認為政黨政治的好處在于它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疏通民意、保護民權的作用”,但是就中國的實際情況而言,嚴復認為“如果輕率地認為,只要中國有了政黨制度,中國就會立即富強起來,這的確是淺人之見”,說明嚴復認為中國實行政黨制度并不能使中國立即富強,據此可知在民國建立之后,嚴復對于中國所實行的政黨政治有比較清醒的認識,故選A項;在題干中,嚴復對于政黨政治有了比較清晰地分析,但不能說其分析時“利弊參半”,即利益和弊端各占一半,排除B項;題干述及的時間是民國三年,即1914年,而此時戊戌變法早已經失敗多年,排除C項;題干內容僅是述及嚴復對政黨政治進行評價,但并沒有指出中國該實行何種道路,即沒有找到一條正確的富國強兵道路,排除D項。4.【答案】B【解析】據材料,東漢察舉制改革后,邊境地州郡在選官上得到優待,有利于加強邊境地區與中央聯系,鞏固統治,增強中央政府向心力,故選B項;秦漢時期,中原地區作為中國政治中心的地位,并不曾改變,排除A項;察舉制選官,20萬選1或10萬選1,都不足以達到鼓勵官員注重人口增長的作用,人口增長由社會生產力水平決定,排除C項;察舉目的為選拔官員,對已獲得官職者基本無影響,排除D項。5.【答案】A【解析】根據“更貼近于專業化管理和專業化分工的需要”可知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通才”的考核標準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故選A項;這一變化是適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結果,與國家干預關系不大,排除B項;英國早在1840年前后就完成了工業革命,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文官考核制度的變化,與議會制度無關,排除D項。6.【答案】B【解析】第104頁共104頁 根據“《睡虎地秦墓竹簡》所存192條法律法規中有47條涉及盜竊”“秦國還在市場設‘求盜’等官員專門捉賊”可知,秦國通過設置專門法律和行政官員來解決盜竊問題,這反映出當時秦國法律保護私有財產,故選B項;材料“所存192條法律法規中有47條涉及盜竊,《盜律》為商鞅變法所頒六律之首,秦國還在市場設‘求盜’等官員專門捉賊”反映的僅是秦國解決盜竊問題及相關法律,無法說明法條律令的繁雜,排除A項;通過商鞅變法,法家思想成為秦統治國思想,價值觀念并不混亂,排除C項;題干主要反映的是秦國解決盜竊問題,且百姓生活極端困苦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7.【答案】D【解析】解決債務糾紛的依據包括幾種情況,與材料中“一切債務……清償而消滅”“由債務人清償或由第三人代為清償”“若保證人清償,不但他本人而且主債務人也免去其債務”相符,故選D項;不僅是債務人,與材料中“第三人代為清償,……若保證人清償”不符,排除A項;材料中主旨在于“一切債務……清償而消滅”的幾種方式,重點在債務而非債權人的權利,排除B項;不僅是擔保人,還包括“債務人清償或由第三人代為清償”,排除C項。8.【答案】B【解析】從材料反映的我國對憲法的修改、公民權利的規定和法的作用得到重視,可知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不斷完善民主與法制建設,依法治國的理念不斷加強,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國家領導人對于憲法的認識以及憲法內容的修改和法律的特色,沒有涉及人民群眾對于法律的感受,排除A項;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是人民當家作主,與材料體現的是憲法和法律等相關內容不符,排除C項;材料只在1982年修正的憲法里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另外兩則信息沒有涉及公民基本權利的內容,故關注公民基本權利不是材料的全面概括,排除D項。9.【答案】B【解析】第104頁共104頁 天子是中原對統治者的稱呼,可汗是草原民族對統治者的稱呼,天可汗表明唐太宗同時受到來自中原與少數民族的擁戴,說明他的民族政策得人心,故選B項;輕賦省刑與民族擁戴沒有關聯,排除A項;廣開言路是內政方面,與民族擁戴沒有關聯,排除C項;任用賢良與行政效能相關,與民族擁戴沒有關聯,排除D項。10.【答案】D【解析】由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人們迫切要求盡快建立一個國際性組織,以避免戰爭、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各國政府也深感戰爭的殘酷”可知為了避免世界大戰的再度發生,建立了調解國際糾紛的國際聯盟,故選D項;材料強調各國對和平的向往,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提及美國,排除B項;美國作為協約國并未參加國際聯盟,“能夠”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11.【答案】B【解析】2001年6月,“上海五國機制”發展成為六國的“上海合作組織”,其中增加的是烏茲別克斯坦,故①錯誤;上海合作組織與以前的區域性經濟集團相比,采取的是一種全新的合作方式,即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故②正確;2007年胡錦濤主席指出打擊恐怖主義是上合組織和中俄兩國重要使命,故③正確;上合組織是結伴而非結盟的國際組織,故④錯誤;選擇B項符合題意。12.【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美國總統尼克松于1973年2月單方面宣布美元再次貶值,從而使歐洲經濟共同體宣布實行匯率的聯合浮動,這反映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的“雙掛鉤一固定”原則遭到破壞,布雷頓森林體系亟待調整和重建,故選C項;資本主義三足鼎立是20世紀七十年代日本和西歐沖擊美國經濟霸權地位,形成資本主義世界三足鼎立局面,與材料所述內容無關,排除A項;經濟區域集團化指地理位置臨近的國家和地區通過一系列的協議而建立的地區經濟組織,而材料所述現象是國際貨幣體系動搖,排除B項;美元貶值、浮動匯率制出現動搖了美國的金融霸權,但尚未喪失,排除D項。第104頁共104頁 13.【答案】C【解析】兩稅法簡化了稅收名目,征稅標準從人丁轉為資產,放松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故選C項;兩稅法簡化了稅目,排除A項;兩稅法與藩鎮割據無關,排除B項;兩稅法按財產多寡收稅,財產多者多征稅,沒有鞏固大地主的利益,排除D項。14.【答案】C【解析】據圖可知,明朝徽州地區部分鄉村糾紛處理方式有經鄉村各種調停和仲裁解決、經當事人之間談判解決、提起訴訟后經調停和解解決、提起訴訟后經地方官裁定解決,體現國家法與習慣法在基層治理中相互配合與交融,故選C項;據圖可知,民間調停解決的糾紛占主,但不能說發揮決定作用,這否定了官府審判的作用,排除A項;基層社會的矛盾不能表明階級矛盾十分尖銳,排除B項;材料是明朝徽州地區部分鄉村糾紛處理方式比例圖,不能得出地方政府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的結論,排除D項。15.【答案】B【解析】據材料“俾斯麥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建立了醫療、養老、意外事故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但同時規定沒有犯罪記錄、沒有酗酒鬧事等不良記錄,行為端正的人才能享受社會福利”,可知俾斯麥建立社會福利制度的目的是緩和社會矛盾,但注重個人品行則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故選B項;享受社會福利不區分等級,排除A項;材料說的是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并不是防止暴力革命,排除C項;社會福利對于提高公民素質的作用不大,排除D項。16.【答案】B【解析】第104頁共104頁 “中國古代農耕經濟具有很強的持續性,農耕經濟的持續性造就了中國文化的延續力”可知農耕經濟的持續性利于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故選B項;“長期領先”說法欠妥,排除A項;題干原意是增強了中華文明的凝聚力,而不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排除C項;明清時期中國已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大勢,“向前發展”說法欠妥,排除D項。17.【答案】C【解析】題干中玉米和馬鈴薯、番茄和辣椒是在新航路開辟后商業革命中物種交流的表現,故選C項;玉米和馬鈴薯是原產于美洲的物種,不是歐洲本土作物,排除A項;題干中物種的交流是在工業革命前就發生的,不符合“工業化帶來”,排除B項;早期亞歐交易主要是香料和茶葉等,并且番茄和辣椒等不符合“糧食作物”,排除D項。18.【答案】C【解析】耬車是西漢趙過發明的播種工具,與題意相符,故選C項;殷墟戴刑具陶俑是商代的陶器,與材料中“能反映漢朝農耕生產”的不符,排除A項;曲轅犁是隋唐時期江東地區出現的耕作工具,與材料中“能反映漢朝農耕生產”不符,排除B項;高轉筒車是唐朝晚期出現的灌溉工具,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19.【答案】D【解析】據材料“19世紀中后期美國在鐵路網逐漸建成背景下鐵路運輸成本的變化表。然而,在此情況下,農場主卻對鐵路和鐵路公司不滿”,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美國鐵路業迅速發展,運輸成本降低,引起農場主的不滿,說明農場主并沒有看到交通運輸進步帶來的巨大市場,故選D項;鐵路運輸與農業生產的安全關系不大,排除A項;交通現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生產利潤,而且材料提到運輸費用降低了,排除B項;材料說的是交通運輸進步降低了運輸費用,農業成本下降,排除C項。20.【答案】D【解析】第104頁共104頁 根據“制造槍殺案的兩名兇手,平時就喜歡在網上‘沖浪’,并經常玩‘世界末日’等暴力電子游戲”可知,網絡暴力、犯罪等內容對這次校園槍殺案的兇手有重大影響,這說明網絡的負面影響必須引起重視,故選D項;對未成年人上網搜索信息要客觀看待,要有監管,但不是絕對禁止,排除A項;題干中社會犯罪的主要手段并不是網絡,排除B項;誘導社會犯罪的因素眾多,網絡不是元兇,只是其中之一,排除C項。21.【答案】B【解析】“農村集體經營性用地”反映的是土地流轉現象,有利于農業的集約化經營,故選B項;個體經營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排除A項;“農村集體經營性用地”屬于公有化土地,“農村集體經營性用地”入市仍然是土地公有,土地公有沒有變,因此沒有提高土地公有化程度,排除C項;“農村集體經營性用地”屬于公有化土地,“農村集體經營性用地”入市仍然是土地公有,沒有涉及變革土地所有制問題,排除D項。22.【答案】A【解析】從圖表中的信息可知農村人口從63.9%降到40%,而城市人口則由36.1%上升到60%,表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故選A項;人口的變化不能表明農村和城市統一步伐的加快,排除B項;數據無法反映人口地域分布的情況,排除C項;材料中只有1871—1890年人口集中在農村,排除D項。23.【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美國福特公司采用生產流水線的生產方式,是能使產品的生產過程較好地符合連續性、平行性、比例性以及均衡性的要求,它的生產率高,能及時地提供市場大量需求的產品,這很顯然客觀上順應了生產社會化的趨勢,故A項正確;20世紀初世界市場已經形成,故B項錯誤;實現利益最大化是福特公司的主觀要求,故C項錯誤;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是羅斯福新政,故D項錯誤。24.【答案】B第104頁共104頁 【解析】根據材料“在1349年席卷歐洲的黑死病后,封建地主發現過去的耕種方式、土地所有權方式已經無法再繼續下去了;……天主教信仰也遭受重創,文藝復興在佛羅倫薩被點燃”可知這次歐洲瘟疫推動歐洲經濟、思想領域的變革,一定程度促進了社會轉型,故選B項;歐洲瘟疫造成勞動力短缺,排除A項;根據材料“天主教信仰也遭受重創,文藝復興在佛羅倫薩被點燃”可知這次歐洲瘟疫推動了人文主義思想復興,并非“產生”,排除C項;根據材料“天主教信仰也遭受重創”可知這次歐洲瘟疫沖擊了羅馬天主教的統治,并非“推翻”,排除D項。第II卷25.【答案】(1)背景: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是民法法典化的根本原因;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共和民主政體的確立,國家形式上的統一和政府能力的增強則為民法法典化提供了保障;西方法學思想的傳播和世界各國民法法典化浪潮的沖擊;固有民法的歷史局限性是民法法典化的內在動因;清末民法法典化的影響;政法精英及優秀人士的推動。(6分,任答三點)(2)特點: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是動因;民法典制定進程不斷加快;民法典內容不斷完善。(2分,任答兩點)有利因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益成熟;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健全。(2分)(3)啟示:民法典的編纂必須密切關注傳統和國情;重視立法者的素質;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直面社會現實。(3分)【解析】第104頁共104頁 (1)第一小問背景,據材料一“20世紀20—30年代……中國近代社會二十余年政治激蕩、經濟生活的需求以及思想文化的影響在制度領域的回應”這是《法典》出臺的時空,在時空之下找到相應的政治,經濟,思想內容即可,即: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共和民主政體的確立,國家形式上的統一和政府能力的增強則為民法法典化提供了保障;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是民法法典化的根本原因;西方法學思想的傳播和世界各國民法法典化浪潮的沖擊。另外《法典》是一種新事物,同時要結合過去在這些方面的欠缺以及仁人志士的努力,如:傳統法律的歷史局限性是民法法典化的內在動因;清末民法法典化的影響;政法精英及優秀人士的推動等。(2)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編纂民法典基本歷程”中時間欄可得出民法典制定進程不斷加快,而且改革開放放明顯更加密集可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是動因,內容欄可得民法典內容不斷完善。第二小問有利因素,據材料三“編纂民法典基本歷程”可以看出改革開放后尤其是90年代后制訂頻繁,可以結合所學得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益成熟;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健全等。(3)根據材料二“從這一點來說,它是失敗的”和材料三“爭取2020年形成統一的民法典”可得出民國時期制法失敗,新中國制法成就顯著,只能從這兩種社會形態以及立法者本身來找原因,由此可得民法典的編纂必須密切關注傳統和國情;重視立法者的素質;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直面社會現實等。26.(13分)【答案】(1)特點:錢文內容發生變化(由重量相稱到年號相稱);貨幣材質發生改變(由金屬貨幣向紙發展);(2分)白銀逐漸成為普遍流通貨幣;成熟的金融運作方式逐漸出現。(2分)(2)變化:由錢鈔為主,實物貨幣并行到銀錢兼用、白銀為主。(2分)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的擴大;中國主導東亞貿易圈;海外白銀大量流入。(4分)(3)作用:促進商品經濟發展;擴大海內外貿易;推動社會發展。(3分)第104頁共104頁 【解析】(1)據材料一“此后我國銅錢不再用文字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得出錢文內容發生變化;據材料一“首先出現了紙幣一(應為——)交子”得出貨幣材質發生改變;據材料一“明初,白銀普遍流通”得出白銀逐漸成為普遍流通貨幣;據材料一“晉商在全國開設了許多票號經營匯兌、借貸等業務”得出成熟的金融運作方式逐漸出現。(2)第一小問變化,據材料二“通貨經歷了從錢(金屬鑄幣)鈔(紙幣)為主,銀、谷、繚帛等實物貨幣并行到銀錢兼用、白銀為主的結構轉變”得出由錢鈔為主,實物貨幣并行到銀錢兼用、白銀為主,結合所學,從該時期的政治、經濟等幾個角度回答即可。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二“15、16世紀明代市場快速發展”得出商品經濟的發展;據材料二“全球經濟貿易結構的發展與中國在東亞貿易圈中的主導地位”得出國際貿易的擴大;中國主導東亞貿易圈;據材料二“海外白銀的大量流入”得出海外白銀大量流入。(3)據材料二“市場力量使明初通貨結構承受著內部緊縮的壓力”得出促進商品經濟發展;據材料二“充當世界貨幣的職責”得出擴大海內外貿易;據材料導語“更折射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征”結合所學得出推動社會發展。27.(13分)【答案】(1)共同原因:計劃經濟體制弊端嚴重;社會經濟發展遭遇危機;社會主義陣營瓦解,蘇聯影響作用減弱;與西方國家經濟效益差距拉大。(8分)(2)啟示:尊重市場客觀規律;國家適時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走立足實際、漸進式的經濟體制改革道路。(5分,答出兩點給4分,答出三點給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結合所學,中國和南斯拉夫都屬于社會主義國家,都在蘇聯的指導下建立計劃經濟體制,20世紀70—80年代,計劃經濟體制弊端嚴重;社會經濟發展遭遇危機;社會主義陣營瓦解,蘇聯影響作用減弱;與西方國家經濟效益差距拉大。第104頁共104頁 (2)結合所學,經濟發展有其客觀規律,要尊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國家要適時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結合國情,走立足實際、漸進式的經濟體制改革道路。28.(11分)【答案】(1)主要作用:形成集聚效應,促使資源向城市集中;帶動第三產業發展,推進城市經濟發展;促進交通運輸業變革,加快城市發展速度。(3分)(2)主要特點: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率高);各類城市發展不平衡;城市人口中外國移民增多。(3分)(3)成因:城市快速發展超出社會資源承受力。(1分)表現:住宅條件惡劣;衛生狀態惡化;傳染病流行。(3分)影響:“城市病”會制約城市化的進程。(1分)【解析】(1)據材料一“工業化具有極強的集聚效應,拉動各種經濟要素和人口向一定的地理空間集中,形成了新興工業城市”得出形成集聚效應,促使資源向城市集中;據材料一“促進工農業以外產業的發展”“加快城市發展并突出了城市的主體地位”得出帶動第三產業發展,推進城市經濟發展;據材料一“公路、運河和鐵路的興修,使英國各地的社會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得出促進交通運輸業變革,加快城市發展速度。(2)據材料二“實現城市化僅用七、八十年的時間,始終保持高速發展,城市化率在世界上一直名列前茅”得出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率高),據材料二“一批以紡織工業為主的城市在城市化過程中起了先鋒作用,但一些傳統老城因為與工業革命疏遠而發展緩慢,東部和西部的一些工業城鎮有的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得出各類城市發展不平衡,據材料二“到1860年,其他國家的高科技人員開始涌入英國”得出城市人口中外國移民增多。第104頁共104頁 (3)第一小問成因,據材料三“英國城市迅速的發展往往超出社會資源的承受力”得出城市快速發展超出社會資源承受力。第二小問表現,據材料三“住宅狀況漸趨惡化”得出住宅條件惡劣;據材料三“生活垃圾到處傾倒,污水隨處潑灑”得出衛生狀態惡化;據材料三“猩紅熱、傷寒、霍亂等是最容易發生的”得出傳染病流行。第三小問影響,據材料導語“英國的城市化進程利弊共存,影響深遠”和材料三結合所學得出,“城市病”會制約城市化的進程。30.(25分)【答案】(1)原則:醫者應該不追求名利,不以斂財為目的;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平等對待病人;重視預防疾??;綜合人、自然、社會三方面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5分,抄材料原文不給分)文化根源:儒家的仁、重義輕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4分)(2)背景:工業革命促進技術進步;城市化進程加快,民眾的衛生健康意識增強;社會調查的深入;民主政治的推動;微生物科學研究的發展。(10分)(3)全人類共同行動,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6分)【解析】(1)第一小問原則,據材料一“醫者要把人的生命價值看做是醫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醫者必須‘無欲無求’、‘志存救濟’”可知醫者應該不追求名利,不以斂財為目的;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據材料一“對病人都要一視同仁”可知平等對待病人;據材料“喻示要防病于未然”可知重視預防疾??;據材料一“中國古代醫學主張人是自然的人,又是社會的人,影響健康的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會和心理的因素,要從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中去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可知綜合人、自然、社會三方面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第二小問文化根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儒家的仁、重義輕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第104頁共104頁
    同類資料
    更多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期末復習: 第1-6單元 期中 期末 共8套測試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sm调教女警光着下身立站敬礼
  • <p id="db8pm"></p>
    <td id="db8pm"><ruby id="db8pm"></ruby></td>
    <p id="db8pm"></p>
  • <acronym id="db8pm"></acronym>

    <pre id="db8pm"></pre><td id="db8pm"></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