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id="db8pm"></p>
    <td id="db8pm"><ruby id="db8pm"></ruby></td>
    <p id="db8pm"></p>
  • <acronym id="db8pm"></acronym>

    <pre id="db8pm"></pre><td id="db8pm"></td>
    手機掃碼訪問

    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期末復習:第1-6單元 期中 期末 共8套培優測試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2021-10-151 9.99元 89頁 1.13 MB
    立即下載 侵權申訴 舉報
    版權聲明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qqbaobao負責整理代發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系客服處理。
    網站微信客服:wwwQQBAOBAO
    展開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期末復習:第1-6單元+期中+期末共8套培優測試卷合集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一單元培優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對于封建時代的歷史循環變遷,史學家們常常用一個成語加以描述,便是“換湯不換藥”。對“換湯不換藥”解讀正確的是(  )A.“湯”是指官僚政治體系扭曲混亂B.體現君主專制統治效能空前提高C.“藥”是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D.清代對宰相制度得以變相的恢復2.明初,廢除行中書省制,在地方設立布政使司,負責行政;按察使司,負責監察;都指揮使司,負責軍政。明初這一措施(  )A.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管控B.是地方行政區劃的大變革C.仿照了宋代地方管理制度D.易于造成地方官吏不作為3.針對中華民國初年的國會政治,有學者提出“多數本應參與其中的人”卻“形成國會‘萬萬不能存立’之共識”。據此可知,民國初年的民主政治(  )A.社會基礎薄弱   B.違背社會潮流C.導致軍閥割據D.缺乏理論依據4.1928年,國民黨的訓政時期開始。對“訓政”的說法正確的是(  )A.它體現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B.它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C.“訓政”時期國民黨的任務與憲政時期是相同的D.它的實質是一黨專政5.標志著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在中國誕生的歷史事件是(  )A.南京臨時政府成立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C.宋教仁組建國民黨D.《中華民國約法》正式頒布6.下面是中國共產黨某時期制定的憲法文件的部分內容:第89頁共89頁 政權的性質是工農民主專政。這個專政的目的,是在消滅一切封建殘余,趕走帝國主義列強在華的勢力……有系統地限制資本主義的發展……團結廣大貧農群眾在他的周圍,同中農鞏固的聯合,以轉變到無產階級專政這部憲法應施行于(  )A.革命根據地B.抗日根據地C.解放區D.新中國初期7.1914年袁世凱制定《中華民國約法》,規定:大總統是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大總統召集立法院,宣告開會、停會、閉會;總統制定官職官規,任免文武職官;有宣告開戰媾和、統率全國軍隊等權力。這說明(  )A.共和制在中國徹底結束B.總統制取代責任內閣制C.北洋軍閥封建統治開始D.政黨政治已經名存實亡8.戰國后期,秦國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發揮作用。這些工程能夠在秦國完成,主要是因為(  )A.公田制度逐漸完善B.鐵制生產工具普及C.交通運輸網絡通暢D.國家組織能力強大9.英國學者克拉爾認為:1660~1832年英國社會,君主維持著國家的統一和團結;貴族確立了社會關系中的文明準則,促進了等級之間的融合而非沖突;國教的統治實現了一種有限度的寬容。這表明他認為英國政治和社會變革(  )A.得益于對傳統制度的繼承B.體現君主統而不治的特點C.體現了民主與專制的沖突D.確立議會的權力中心地位10.公元前5世紀,在伯利克里擔任首席將軍期間,雅典民主政治得以充分發展,被稱為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那時雅典事實上的最高權力機構是(  )A.公民大會B.五百人會議C.陪審法庭D.十將軍委員會11.下面為秦漢時期地方政府管理體制情況表。對其理解正確的是(  )A.漢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穩定性第89頁共89頁 B.郡縣制是秦朝開創的一項重要制度C.兩漢統治者直接沿襲秦朝的郡縣制D.東漢的地方管理體制發生本質變化12.1978年,英國工黨卡拉漢政府宣布對工資問題采取強硬立場,規定年增長率不得超過5%;但1979年,在強大的罷工壓力下政府不得不同意把工資提高9%,在全體國人面前大丟其臉,在這種情況下,保守黨對工黨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并以一票多數迫使工黨政府下臺。材料反映出當時的英國(  )A.憧憬建立福利國家B.實行民主共和制度C.實行責任內閣制度D.基本解決發展停滯13.王安石變法期間,創立太學三舍法,將太學分為外、內、上三舍。上舍生畢業成績優等的直接免試授官,中等的須參加殿試,下等的經吏部考試再經題試后可授官。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培養變法需要的人才B.推動學校教育的完善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D.強化儒家思想的影響14.下表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時間表。以下分析你認為不正確的是(  )一屆全國人大召開二屆全國人大召開三屆全國人大召開四屆全國人大召開五屆全國人大召開六屆全國人大召開七屆全國人大召開……A.一屆人大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起來B.“文化大革命”期間人民代表大會仍能正常召開C.1978年以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步入正軌D.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經歷了曲折發展歷程15.民國初期的政黨、社團有300多個,如統一黨、共和黨、統一共和黨、共和建設討論會、中國社會黨等等。這些黨派大體為原有的革命派、立憲派、舊官僚三派勢力的分合。這一現象的出現(  )A.得益于清朝統治的土崩瓦解B.標志政黨政治的正式確立C.導致了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D.說明民主革命的基礎廣泛第89頁共89頁 16.托克維爾指出,“以前的邦聯政府直接治理的是加盟政府,而美國的聯邦政府則直接治理公民個人”,這使得“美國政府并不是一個聯邦政府,而是一個不完備的全國政府”。托克維爾意在說明美國(  )A.民主共和制名存實亡B.聯邦政府的權威增強C.新型聯邦制侵害自由D.各州事實上無自治權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從獨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權逐漸削弱,這既是中國古代集權體制下的政治制度發展變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權與相權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顿Y政通鑒·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得失》材料二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從獨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權逐漸削弱”在秦、唐、明三代的具體表現。(2)閱讀上述材料,結合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對圖二中兩人的對話內容進行闡釋。18.幾千年來,中國形成了極富特色的地方治理方式。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89頁共89頁 判斷圖一、圖二、圖三所屬的朝代,并說出判斷依據。第89頁共89頁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之初,即在全國范圍既完成沒收官僚資本為國家所有、推進新解放區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等民主革命遺留的各項任務,又開展了“三反”“五反”斗爭、打退資產階級的進攻等社會主義革命的現實任務,為貫徹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54年,毛澤東就明確提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總目標”和“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化、機械化”的總任務。中共八大前后以“四個現代化”為核心內容的新中國現代化戰略構想基本形成?!幾园蔫b《新中國70年國家建設的內在邏輯》材料二 在鄧小平改革思想的指引下,我國新時期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在理順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是理順“政企”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二是理順“政社”關系,促進社會組織發育發展,充分激發社會機體活力;三是理順“黨群”關系,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不斷夯實黨執政的社會基礎,確保國家“社會公仆”的本質功能?!瓏腋母锏母緝r值是推進制度創新與定型,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國家改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國家治理提供了強大的政治資源和政治動力?!幾园蔫b《新中國70年國家建設的內在邏輯》(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中國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國家治理與改革開放新時期國家治理各自的突出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改革開放后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影響。第89頁共89頁 20.下表是某中學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兩個研究小組展示的材料和得出的結論。組別材料結論英國組1689年以后的英國離民主制還遠得很,英國的新政治體制無非是寡頭政治?!稓W洲文化史》《權利法案》的規定……并不意味著英國已成為一個民主國家?!度蛲ㄊ贰?7世紀后期至19世紀上半期,英國民主化的趨勢不斷發展美國組一場偉大的革命已經發生——這一革命的發生不是由于任何現存的國家中的力量的變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個新地區出現了一個新的種類的新國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關系、力量均勢和力量趨勢方面引起一個巨大變化,就像一個新行星的出現會在太陽系中引起一個巨大變化一樣?!狧.科特《歐洲的美國精神》美國通過革命建立起的民主政體是世界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進程中最具有進步意義的制度(1)上表中哪一組的結論與材料是不相符的?哪一組的結論是錯誤的?為什么?(2)你認為哪個組的材料不全面?應補充哪些史實?(3)指出美國組材料中關于“一個新的種類的新國家”的含義。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國民主政治在“所有的力量關系、力量均勢和力量趨勢方面引起一個巨大變化”的表現。第89頁共89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C 【解析】古代中國基本政治制度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圍繞這一制度形成了歷史循環,因此“藥”是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故選C項;古代官僚政治體系并未呈現出扭曲混亂的特征,排除A項;B項無法解釋“循環”,排除;清代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并未變相恢復宰相制度,排除D項。2.A 【解析】明代地方設立三司分割原來行省長官的權力,分工明確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管控,加強中央集權,故選A項;明代仍以省作為地方最高行政區劃,排除B項;宋代時地方最高長官是知州,排除C項;地方官吏職責明確,便于提高管理水平,排除D項。3.A 【解析】材料“萬萬不能存立”說明反對國會的建立,由此可知社會基礎薄弱,故選A項;設立國會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排除B項;出現軍閥割據是由于中國特殊的國情導致的,并不是因為國會政治,排除C項;民國初年的民主政治借鑒了西方的民主思想理論,故并不缺乏理論依據,排除D項。4.D題組2 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的政治制度探索【解析】由所學可知,國民黨的訓政,違背孫中山“主權在民”的初衷,因而不能體現三民主義,更不會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A、B兩項錯誤;按照孫中山的“革命程序”論,在軍政、民政、憲政時期,國民黨的責任和任務不同,C項錯誤;“訓政”是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故選D項。5.A6.A7.B第89頁共89頁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臨時約法》確立的是責任內閣制,而材料中卻規定“大總統是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故B項正確。根據材料“《中華民國約法》”“總統”“立法院”等,說明這時還披著共和的外衣,A項錯誤;1912年袁世凱上臺就標志北洋軍閥統治開始,C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政黨政治,D項錯誤。8.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后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的雛形,國家對社會控制能力較強,能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進行經濟建設,因此戰國后期秦國出現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項正確。商鞅變法時期確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壞,A項錯誤;鐵制生產工具在戰國時期逐漸推廣,但并未普及,B項錯誤;秦國的交通運輸與其他地區相比并沒有多大優勢,C項錯誤。9.A 【解析】克拉爾認為英國的君主、貴族以及國教這些傳統的因素對于1660年至1832年的英國社會有較大的促進作用,由此可知,其認為英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革得益于對傳統政治制度的繼承,故選A項。10.A【解析】由所學可知,公民大會的權力不斷擴大,是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故選A項。11.A【解析】表格顯示漢代地方制度實行郡縣制或者州郡縣制度都是沿襲秦朝的郡縣制,雖然在漢朝的時候有所改變,但是基本上政治體制保持了穩定性,故A項正確??たh制在戰國各國變法時期已經產生,故B項錯誤;西漢初期實行的是郡國并行制,在實行郡縣制的同時在局部又實行了分封制,故C項錯誤;東漢時期地方行政體制并未發生本質變化,而是在郡縣制的基礎上發展,故D項錯誤。12.C【解析】根據材料“保守黨對工黨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并以一票多數迫使工黨政府下臺”可知,保守黨是通過議會迫使政府換屆,說明當時的英國實行責任內閣制度,故選C項。材料沒有涉及“福利國家”,排除A項;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這一事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排除D項。13.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王安石整頓太學創立三舍法使學校教育與仕途的結合更加緊密,其目的是為變法培養人才、制造輿論,A項正確。第89頁共89頁 14.B【解析】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故A項表述正確;1964年至1975年長達十年之間沒有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故B項表述錯誤;1978年以后,基本上是5年召開一次全國人大,故C項表述正確;根據材料可知,D項表述正確。故選B項。15.A【解析】據所學,革命派要求推翻清政府、立憲派主張改變清政府為君主立憲、舊官僚維護清政府,據材料“民國初期……這些黨派大體為原有的革命派、立憲派、舊官僚三派勢力的分合”分析是因為清政府被推翻,故選A項。據所學,這些政黨并非執政黨,不能說明政黨政治正式確立,排除B項;導致了資產階級軟弱妥協的是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排除C項;材料“立憲派、舊官僚”不是民主革命的基礎,排除D項。16.B【解析】據材料“而美國的聯邦政府則直接治理公民個人”“美國政府并不是一個聯邦政府,而是一個不完備的全國政府”可知,在聯邦制下,美國政府對國家的治理能力增強,無論是對于公民個人還是對于各州,權威性均在增加,故選B項。材料強調聯邦政府的權威增強,并且美國是典型的民主共和制國家,排除A項;治理公民個人不等于侵害自由,排除C項;“美國的聯邦政府則直接治理公民個人”并不代表各州事實上無自治權,聯邦政府只擁有在憲法中列舉的有限權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權力都屬于各州或者人民,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1)表現:秦設宰相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唐實行三省六部制,相權一分為三,相互牽制;明廢宰相,設內閣,只作為皇帝的顧問機構。(2)趨勢:皇權越來越集中,相權越來越衰弱直至廢除。闡釋: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為解決由此帶來的沉重政務負擔,明成祖設立內閣,內閣的權力來自皇帝個人的信任,其職責以侍從咨詢為主,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制約皇權?!窘馕觥康?1)問,秦代為三公九卿制,唐代為三省六部制,明代為內閣制,據此結合皇權與相權的關系進行回答,注意語言的組織。第(2)問,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之一是皇權越來越集中,相權越來越衰弱直至廢除;根據圖一和圖二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兩幅圖片都涉及了宰相,故在闡釋時要圍繞宰相制度來講述,從宰相的職責、發展歷程、作用等角度闡釋,其他言之有理皆可。18.朝代:圖一:秦朝,理由:北部長城;地方推行郡縣制;都城在咸陽。圖二:漢朝,第89頁共89頁 理由:地方上郡國并存;都城在長安。圖三:元朝,理由:地方推行行省制度;宣政院轄地設置?!窘馕觥客ㄟ^閱讀圖一,根據都城“咸陽”、北方的長城、地方上“隴西郡”“遼東郡”“南??ぁ焙痛鬂舌l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推理得出,全國統一實行郡縣制的歷史時期為秦朝,再結合所學知識,利用圖一中的信息,簡要說明。通過閱讀圖二,找到圖中“濟南郡”“東萊郡”“甾川國”“高密國”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地方上實行郡國并行制度的歷史時期為漢朝,接著說明得出相關結論的主要依據。通過閱讀圖三,首先找到“大都”“中書省”“遼陽行省”“宣政院”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可得出,元朝在地方上推行行省制度,西藏是宣政院的轄區,再對相關分析過程進行說明。19.(1)突出特點:過渡時期是以國家基本制度的建構建立和保障社會主義新秩序,即以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為根本價值;以建立和鞏固社會發展新秩序為根本基礎;以發動和推進所有制變革為關鍵環節;以運用國家力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突出任務;以清除舊國家遺留的封建殘余為根本保障。改革開放新時期是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影響: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國家管理制度,激發了社會活力;夯實了中國共產黨的群眾基礎,保證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促進了國家治理的創新,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窘馕觥康?1)問第一小問,據材料一并結合新中國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國家治理史實可知,過渡時期是以國家基本制度的建構建立和保障社會主義新秩序為突出特點;結合新中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設史實可知以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為根本價值;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可知以建立和鞏固社會發展新秩序為根本基礎;據材料一“為貫徹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結合所學得出以發動和推進所有制變革為關鍵環節;以運用國家力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突出任務;據材料一“在全國范圍既完成沒收官僚資本為國家所有……打退資產階級的進攻等社會主義革命的現實任務”并結合所學得出以清除舊國家遺留的封建殘余為根本保障。第二小問,據材料二“我國新時期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在理順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并結合所學得出改革開放新時期是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2)問,據材料二“理順‘政企’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并結合所學得出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據材料二“理順‘政社’關系,促進社會組織發育發展,充分激發社會機體活力”并結合所學得出健全國家管理制度,激發了社會活力;據材料二“理順‘黨群’關系,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不斷夯實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并結合所學得出夯實了中國共產黨的群眾基礎,保證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據材料二“國家改革的根本價值是推進制度創新與定型”并結合所學得出促進了國家治理的創新,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20.(1)英國組不相符。原因:1689年,是英國政治民主化的開端,況且材料反映的是對1689年時英國民主制的質疑或否定,“民主化趨勢不斷發展”結論與材料不符。第89頁共89頁 美國組的結論不正確。原因:美國的民主共和政體是資產階級代議制的一種形式,并不具備絕對進步性。(2)英國組的材料不全面。補充史實:《權利法案》的頒布;責任內閣制的形成;19世紀議會改革。(3)含義:三權分立的聯邦共和政體。表現: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兩黨交替執政;實行聯邦制原則?!窘馕觥康?1)(2)問,閱讀材料和結論,根據英國的民主進程以及美國1787年憲法制定的背景和內容等有關史實進行判斷。第(3)問,結合1787年憲法的原則和特點進行回答。第89頁共89頁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二單元培優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清朝《欽定臺規》規定,各地巡視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門上大書“回避”字樣,不見客、不收書、不接納私辦人役、不赴餞送宴會,且限領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準停留,到境后不受私書私饋等。這一規定有利于(  )A.杜絕貪腐現象B.提升監察效果C.擴大御史權力D.促進制度轉型2.唐代臺諫分職:諫官之職在諫皇帝,不諫宰相,也不得彈劾百官。彈劾朝廷百官是御史臺的職分。諫官之位命在宰相,照唐人習慣,宰相見皇帝討論政事,常隨帶諫官同去。遇皇帝有不是處,諫官即可直言規正。關于唐代臺諫制度表述正確的是(  )A.臺諫分職加強了相權B.臺諫分離削弱了皇權C.標志了官僚制度的成熟D.減少了決策的失誤3.對《關于建立英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描述不正確的是(  )A.英國工業革命是其產生的重要背景B.有益于建立英國的文官制度C.涉及公共服務人員的晉升D.其撰寫人受克里米亞戰爭失敗的影響4.唐代科舉考試禮部錄取后,還需經過吏部考試合格后才能做官,歲取不過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試”,通過后即可入仕,每次錄取五百人以上,甚至達千人。對此理解準確的是(  )A.科舉制度更加客觀公正B.貴族政治影響日益減弱C.削弱六部職權強化皇權D.皇帝開始掌握選官權5.關于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監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監督官規范執政,防止官員貪污腐敗B.隋唐時期的御史臺主要職責是到京都各監獄視察執法情況C.這種制度在防止腐敗、低效,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D.從根本上約束了皇帝的權力,防止了決策的失誤第89頁共89頁 6.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在其小說《儒林外史》中描寫了一個窮書生范進,為考取功名不惜讓自己的妻子母親餓肚子,遭到了街坊四鄰的譏笑嘲諷,最終范進考取了舉人,但因興奮過度而瘋癲的故事。范進參加的是(  )A.皇帝的殿試B.吏部的面試C.禮部的會試D.各省的鄉試7.1830-1834年,擔任英國海軍大臣的詹姆士·格雷厄姆曾在本部門內打破政黨界限,按能力任命文官,結果遭到本黨成員的攻擊,同時受到財政部負責文官任命事務的秘書的譴責。這說明(  )A.文官制度還需進一步完善B.資產階級革命勢在必行C.政黨分肥制阻礙社會進步D.歷史在曲折中不斷前進8.五代時,有人贊揚科舉制度說,無論貧寒之家還是王孫公子,“莫不理推畫一,時契大同”。他強調的是,科舉考試(  )A.實現王公子弟與百姓平等B.改變了社會階層結構C.體現了公平的選拔原則D.促成了國家統一9.英國曾于1855年、1870年兩次頒布法令,規定由獨立于黨派之外的文官委員會主持文官考選,文官不得參與政治活動和盈利性經濟活動。1883年的《美國文官法》也規定:任何公務人員都沒有權力利用職權或個人影響去強迫別人或別的團體采取政治行動。由此可知,當時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  )A.保證公共權力運行的穩定B.完善歐美國家的政黨政治C.杜絕官員權力濫用與腐敗D.彰顯選拔公正與社會公平10.資產階級革命前英國官吏的任用一直沿用“恩賜官職”,革命后出現了所謂“政黨分肥制”,導致腐敗泛濫、行政效率低下。19世紀中葉,政府的管理職能急劇擴展,管理的事務日益復雜,改革官員錄用制度的呼聲不斷高漲。1870年,英國頒布法令,規定多數重要文官職位必須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用,英國近代文官制度最終確立。由此可知,促成英國近代文官制度最終建立的重要推動力是(  )A.革命斗爭B.工業革命第89頁共89頁 C.政黨政治D.思想解放11.不屬于我國公務員制度特點的是(  )A.不搞“政治中立”B.堅持黨管干部C.有“政務官”與“事務官”的劃分D.堅持服務于民的宗旨12.1906年,清政府徹底廢除科舉制,關于這一舉措的影響,不正確的是(  )A.沖擊了“學而優則仕”的儒家思想B.開啟了教育發展的新篇章C.推動了文化的新發展D.鞏固了清政府的統治基礎13.西漢地方長官須每年定期向中央匯報本地的戶口、墾田、賦役等情況,相關文書稱為“計簿”。漢宣帝曾斥責郡國“上計簿具文而已,務為欺謾,以避其課”。這表明當時西漢(  )A.地方財政出現危機B.政府運行機制待完善C.君主專制趨向強化D.地方治理體系已崩壞14.188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文官制度法”。根據這個法案,美國政府形成了“兩官分途”,政府官員分為具有黨派立場的政治官員和不受黨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務性官員,后者在美國政府中所占比例一開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達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國政府“兩官分途”的形成(  )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響B.緩和了兩黨之間的矛盾沖突C.保證了公共行政的穩定性D.加強了聯邦政府的行政權力15.某科研機構深入我國農村調查顯示,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村干部的社會特性經歷了一個歷史演變過程:即從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貧下中農)——人民公社時期的工作積極性(勞模、勞動積極分子)——改革開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強(更多表現為基于個人魅力的宗族權威)——社會關系網絡(社會關系權威)——經濟實力(經濟權威)。這一歷史現象反映了(  )A.宗法習俗操控農村民主選舉B.時代需要影響村干部的選任標準C.經濟實力決定干部社會特性D.復雜歷史左右民主政治建設16.魏晉時期大族子弟以“簿閥”(即祖、父兩代在本朝的官爵)定品,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士族是封建等級秩序的維護者B.九品中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第89頁共89頁 C.門第族望成為選官的主要依據D.“世卿世祿”制造成“累世公卿”現象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考試院作為主管考試的最高機關,掌握著國家機關人員的考試和銓敘。南京國民政府先后頒布了《考試法》《典試法》《監視法》等法律法規。這一時期的文官考試,賦予女性參加考試的權利。在考試的內容科目上,以1931年第一屆高等考試普通行政人員考試的部分試題為例,此次高等文官考試共分為國文、民法、刑法、國際公法、行政法、中國近代政治史、經濟學、財政學等八個科目,除國文外,其他科目均屬于現代科學知識范疇。據統計,整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普通考試錄取6738人;高等考試錄取4069人;特種考試錄取155220人。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黨派性更加濃厚,一切文官均需為國民黨的一黨私利服務。地方勢力與中央政府之間存在重重矛盾,往往將中央所派遣的官員看成是蔣介石集團的人事滲透而拒絕實施文官制度?!幾蕴绽^波、馬卉《民國時期文官制度發展概述——兼論其對知識分子的影響》(1)根據材料概括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文官制度的特點。(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要評價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文官制度的影響。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考試院作為主管考試的最高機關,掌握著國家機關人員的考試和銓敘。南京國民政府先后頒布了《考試法》《典試法》《監視法》等法律法規。這一時期的文官考試,賦予女性參加考試的權力。在考試的內容科目上,以1931年第一屆高等考試普通行政人員考試的部分試題為例,此次高等文官考試共分為國文、民法、刑法、國際公法、行政法、中國近代政治史、經濟學、財政學等八個科目,除國文外,其他科目均屬于現代科學知識范疇。據統計,整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普通考試錄取6738人;高等考試錄取4069人;特種考試錄取155220人。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黨派性更加濃厚,一切文官均需為國民黨的一黨私利服務。地方勢力與中央政府之間存在重重矛盾,往往將中央所派遣的官員看成是蔣介石集團的人事滲透而拒絕實施文官制度。第89頁共89頁 ——摘編自陶繼波、馬卉《民國時期文官制度發展概述——兼論其對知識分子的影響》(1)根據材料概括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文官制度的特點。(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要評價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文官制度的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廷對在任官員的考核是對官員品德操守及才干績效的綜合評定。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驗要求官員填寫非常具體的“實跡”“實績”,以便日后核對??己酥贫仁┬羞^程中,日漸發展起程式化的傾向。較之規矩呆板的常規考核,監察制度的實施相對活躍而有針對性。對于官吏的考察通過多條途徑進行:常規考課與特詔巡查并行,中央業務部門對地方相應機構考核與內部稽查并行,諸司、諸州互查互申,朝廷專使考察等??疾旖Y果向本人公開,以求得多種信息來源的相互印證。材料二 為適應封建專制的發展,明代調整了監察機構的設置,改御史臺為都察院,又罷諫院,設六科給事中,成為六部的獨立監察機構,科道并立;地方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時設督撫,形成地方三重監察網絡。清沿明制,設都察院為其中央監察機關,管理全國的監察工作;設六科給事中分科負責六部的監察工作。清世宗將六部“隸屬都察院”,地方監察沿用明制。在立法方面,明代制有《憲綱條例》,清朝則有《欽定臺規》,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最完備的監察法典,標志著我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幾蕴坪8琛冻幸u與變異:中國古代監察制度述論》(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代官員考察機制的特點。第89頁共89頁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清時期監察制度達到頂峰的表現及原因。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進士科考試錄取率極低,“歲取登第者三十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于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后,殿試成為定制,并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此外,廢除了唐代的公薦制度,考試實行糊名和謄錄,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時省試中多次落第者另立名冊上報皇帝,特許他們可陪同參加殿試,考試及第后,考生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北方士人長于經學而短于詩賦,而南方士人則反之。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后,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以便為變法培養和選拔人才?!幾浴堵哉撍未婆e制的發展》等材料二 康有為曾痛陳八股取士之禍。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通過光緒皇帝,廢止八股文章。1901年,清廷宣布科舉改制:頭場,考中國政治、歷史論5篇;第二場,考各國政治、藝學(科技、藝術)策5道;第三場,考四書義、五經。四書、五經考試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1905年清廷又宣布,從次年起,所有歲科考試、鄉試、會試一律停止。原為科舉而備的專項錢款均先后撥充興辦學堂之用。1895年以前,全國僅有新式學堂20所,1895~1898年又增19所,1905年達到8277所,以后每年增加10000多所。新式學堂學生1904年近10萬人,1909年高達近164萬之眾,他們立志“以制造新國民為起點,以組織新政府為終局”“把過時的清朝君主專制政體改變為中華民國”?!幾浴肚昕婆e制的崩塌》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科舉制在宋代的發展,分析出現這一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晚清科舉制改革的特點,結合所學簡析晚清科舉制改革的影響。第89頁共89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B 【解析】由材料可知,清朝對各地巡視御史制定諸多限制,減少與被監察地方官吏的接觸,這一做法有利于巡視御史秉公行使監察職能,提升監察效果,故選B項。2.D【解析】依據題干“諫官之職在諫皇帝”“遇皇帝有不是處,諫官即可直言規正”可以看出,臺諫分離,各司其職,能夠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減少決策的失誤,故D項正確;臺諫分職提高辦事效率,主要是直言規正皇帝錯誤,不是加強相權,故A項錯誤;古代皇權至高無上,臺諫分離主要是職責分離,并不能削弱皇權,故B項錯誤;這一制度并不能說明官僚政治的成熟,故C項錯誤。3.D【解析】《關于建立英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撰寫于1853年,當時工業革命早已結束,但克里米亞戰爭還未失??;其中有“成績突出的公共服務人員可以得到晉升”之類的規定,它奠定了英國文官制度的基礎,綜合以上分析,D項錯誤,符合題意。4.B【解析】材料沒有反映出宋代科舉制標準的變化,不能體現出更加客觀公正,故A項錯誤;宋代科舉取士的人數增加,權貴依靠特權入仕的人數減少,貴族政治影響日益減弱,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試”削弱六部職權,故C項錯誤;隋朝科舉制創立,皇帝已經開始掌握選官主動權,故D項錯誤。5.D第89頁共89頁 【解析】A、B、C三項符合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史實,但不符合題意,排除;中國古代監察制度不能對皇帝的權力產生制約作用,也不能從根本上防止了決策的失誤,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6.D7.C【解析】1834年英國文官制度還沒形成,故A項錯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于1688年完成,故B項錯誤;“按能力任命文官”“遭到本黨成員的攻擊”,說明當時政黨分肥制阻礙社會進步,C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曲折前進,排除D項。8.C【解析】根據材料“無論貧寒之家還是王孫公子,‘莫不理推畫一,時契大同’”說明科舉對于寒門和王孫的公平選拔,故選C項。材料表明的是在科舉選拔方面的平等,不是寒門和王孫的絕對平等,排除A項;科舉制是促進階層流動,不是改變社會階層結構,排除B項;根據材料“五代時”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國家處于分裂,排除D項。9.A 【解析】“由獨立于黨派之外的文官委員會主持文官考選,文官不得參與政治活動和盈利性經濟活動”“任何公務人員都沒有權力利用職權或個人影響去強迫別人或別的團體采取政治行動”,由此可知,當時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保證公共權力運行的穩定,故選A項。10.B【解析】“19世紀中葉,政府的管理職能急劇擴展,管理的事務日益復雜,改革官員錄用制度的呼聲不斷高漲”,由此1870年,英國頒布法令確立了近代文官制度。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工業革命發展在上層建筑上的要求,故B項正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出現的是“政黨分肥制”,故A項錯誤;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英國出現了政黨政治,故C項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未涉及思想解放,故D項錯誤。11.C第89頁共89頁 【解析】我國公務員沒有“政務官”與“事務官”的劃分,故選C項。12.D【解析】1906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后,1912年清政府宣告滅亡,所以D項說法存在問題,符合要求,故選D項。A、B、C三項說法皆屬于廢除科舉制的作用,敘述正確,但不合題意。13.B【解析】根據“上計簿具文而已,務為欺謾,以避其課”可知,西漢時期的“計簿”是為了征收賦稅提供依據,而地方官員對于“計簿”準備不足,由此可以說明西漢政府的運行機制有待完善,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西漢時期政府的運行機制,沒有體現財政出現危機和君主專制趨向強化,排除A、C兩項;“已崩壞”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D項。14.C【解析】不受黨派控制的中立事務性官員占據美國政府的絕大部分,這種做法有利于使政府行政避免受到政黨政治的影響,保證公共行政的穩定性,故選C項?!皟晒俜滞尽敝饕菫榱吮WC公共行政的穩定性,并非是削弱精英政治的影響,與緩和兩黨矛盾也沒有必然關系,更不一定會加強聯邦政府的行政權力,排除A、B、D三項。15.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隨著時代的不同,村干部選任標準也是不同的,體現了時代的需要影響了村干部的選任標準,故B項正確。宗法習俗未操控農村民主選舉,A項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僅僅適合改革開放后的一個歷史時期,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自身是正確的,但材料并未強調這一點,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B項。16.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簿閥”使門第族望成為選官的主要依據,故C項正確。材料不涉及維護封建等級秩序內容,故A項錯誤;材料只反映定品依據,與加強中央集權無關,故B項錯誤;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為九品中正制,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1)成立專門主管機構;制定法律保障實施;具有一定開放性和平等性;文官考試注重考查現代科學知識。第89頁共89頁 (2)為政府部門選拔了一些優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公正、平等,推動了社會進步。服務于國民黨的一黨私利;地方勢力與蔣介石集團之間的斗爭阻礙了文官制度的實施。(考生須從意義、局限兩方面回答)【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考試院作為主管考試的最高機關,掌握著國家機關人員的考試和銓敘”可知,成立專門主管機構;根據材料“南京國民政府先后頒布了《考試法》《典試法》《監視法》等法律法規”可知,制定法律保障實施;根據材料“這一時期的文官考試,賦予女性參加考試的權利”可知,具有一定開放性和平等性;根據材料“此次高等文官考試共分為國文、民法、刑法、國際公法、行政法、中國近代政治史、經濟學、財政學等八個科目,除國文外,其他科目均屬于現代科學知識范疇”可知,文官考試注重考查現代科學知識。第(2)問,根據材料“據統計,整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普通考試錄取6738人;高等考試錄取4069人;特種考試錄取155220人”可知,為政府部門選拔了一些優秀人才;考試允許女性參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公正、平等,推動了社會進步。根據材料“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黨派性更加濃厚,一切文官均需為國民黨的一黨私利服務”可知,服務于國民黨的一黨私利;根據材料“地方勢力與中央政府之間存在重重矛盾,往往將中央所派遣的官員看成是蔣介石集團的人事滲透而拒絕實施文官制度”可知,地方勢力與蔣介石集團之間的斗爭阻礙了文官制度的實施。18.(1)成立專門主管機構;制定法律保障實施;具有一定開放性和平等性;文官考試注重考查現代科學知識。(2)為政府部門選拔了一些優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公正、平等,推動了社會進步。服務于國民黨的一黨私利;地方勢力與蔣介石集團之間的斗爭阻礙了文官制度的實施?!窘馕觥康?1)問,根據材料“考試院作為主管考試的最高機關,掌握著國家機關人員的考試和銓敘”得出成立專門主管機構;根據材料“南京國民政府先后頒布了《考試法》《典試法》《監視法》等法律法規”得出制定法律保障實施;根據材料“這一時期的文官考試,賦予女性參加考試的權力”可知,文官考試對女性開放具有一定開放性和平等性;根據材料“其他科目均屬于現代科學知識范疇”得出文官考試注重考查現代科學知識。第(2)問,根據材料“據統計,整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普通考試錄取6738人;高等考試錄取4069人;特種考試錄取155220人”得出為政府部門選拔了一些優秀人才;根據材料中文官制度設置專門主管機構、制定法律保障和對女性開放可得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公正、平等,推動了社會進步;根據材料“黨派性更加濃厚,一切文官均需為國民黨的一黨私利服務”得出服務于國民黨的一黨私利;根據材料“地方勢力與中央政府之間存在重重矛盾,往往將中央所派遣的官員看成是蔣介石集團的人事滲透而拒絕實施文官制度”得出地方勢力與蔣介石集團之間的斗爭阻礙了文官制度的實施。19.(1)特點:考核和監察相結合;注重對德才的綜合考核;重視文檔資料;考核走向程式化;監察形式多樣化;考察結果力求公開公正。第89頁共89頁 (2)表現:形成從中央到地方嚴密的監察體系;制定了完備的監察法規等。原因:統治者的重視;加強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對前代機構和法規的繼承與發展等?!窘馕觥康?1)問,根據材料一中“宋廷對在任官員的考核是對官員品德操守及才干績效的綜合評定”可歸納出考核和監察相結合;根據材料一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可歸納出注重對德才的綜合考核;根據材料一中“‘才干’的核驗要求官員填寫非常具體的‘實跡’‘實績’”可歸納出重視文檔資料;根據材料一中“考核制度施行過程中,日漸發展起程式化的傾向”可歸納出考核走向程式化;根據材料一中“對于官吏的考察通過多條途徑進行”可歸納出監察形式多樣化;根據材料一中“考察結果向本人公開,以求得多種信息來源的相互印證”可歸納出考察結果力求公開公正。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中的中央和地方監察機構的設置可知形成從中央到地方嚴密的監察體系;根據材料二中“明代制有《憲綱條例》,清朝則有《欽定臺規》”可歸納出制定了完備的監察法規等。第二小問,可從統治者的重視、加強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對前代機構和法規的繼承與發展等方面進行分析。20.(1)發展:錄取范圍擴大;考試機會增加;考試過程更嚴格;考試內容更實用化。原因:加強君主專制的需要;籠絡北方士人擴大統治基礎的需要;國家政治變革選拔人才的需要;唐代科舉制度的不完備。(2)特點:形式上廢除八股;內容上中西結合;過程循序漸進。影響:有利于西學的進一步傳播;有利于新式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有利于近代教育體制的確立;有利于提高民眾的參政意識;有利于推動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有利于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窘馕觥康?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可歸納出錄取范圍擴大和考試機會增大;根據材料“并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可歸納出考試過程更嚴格;根據材料“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以便為變法培養和選拔人才”可歸納出考試內容更實用化。第二小問,可從君主專制的強化、擴大統治的需要、改革的需要及傳統制度的不完善等方面進行分析。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康有為通過光緒皇帝,廢止八股文章”可歸納出形式上廢除八股;根據材料“頭場,考中國政治、歷史論5篇;第二場,考各國政治、藝學(科技、藝術)策5道”可歸納出內容上中西結合;從改革的過程來看,過程循序漸進。第二小問,結合改革的特征及當時的時代背景可從促進西學的傳播、促進新式知識分子的形成、近代教育體制的確立、提高民族的參政意識、推動革命的爆發及社會轉型等方面進行分析。第89頁共89頁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三單元培優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宋刑律》的律文內容基本上承襲了《唐律》,但在律之后附錄了敕令,宋朝立法史上出現了敕律并行和“以敕代律”的情況。這主要說明宋代(  )A.法律內容更加豐富B.君主專制制度強化C.立法部門權力削弱D.執法的隨意性加強2.《十二銅表法》基本上是過去未成文的習慣法的匯編。它明確維護私有財產權和貴族的既得利益,但法典的編纂仍是平民的勝利,這主要是因為《十二銅表法》(  )A.使貴族不能隨意曲解法律B.使羅馬法體系最終形成C.保障平民和貴族權利平等D.取消了貴族的既得利益3.羅馬法是羅馬奴隸制國家一切法律的總稱,它既包括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習慣法,也包括公元6世紀中葉以前東羅馬帝國的法律。羅馬法的形成發展主要在于(  )A.貴族持續推進改革B.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C.民眾執政經驗豐富D.帝國疆域的不斷擴展4.1791年通過的美國憲法第十修正案規定:憲法未授予合眾國,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權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這一規定(  )A.體現了分權制衡的原則B.加強了州政府的權力C.動搖了憲法的權威D.維護了民主共和體制5.《韓非子·功名篇》:“桀為天子,能制天下賢也,勢重也;堯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庇纱宋覀兛梢钥闯鲰n非主張(  )A.禮教、仁義、感情都是不需要的B.人君應該將所有權力集中,并提高威望以服人C.定法應該清楚,使得民眾皆知,并以嚴刑重賞來執行第89頁共89頁 D.君主應該具有一套駕馭臣子的手段和方法6.漢昭帝死后,內朝首領外戚霍光召集九卿開會,欲廢昌邑王,另立漢宣帝。有人說:“該請宰相參加?!被艄庹f:“這是皇帝的家事,用不著丞相參加,我們只議定請示皇太后就完了?!边@實質上反映了(  )A.內朝權力在外朝之上B.內外朝制度開始形成C.漢代專制皇權的加強D.皇權受到相權制約7.中共十五大提出了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這一“基本方略”是(  )A.民主集中制B.科教興國C.人民民主專政D.依法治國8.1215年6月頒布的《大憲章》規定:國王不得隨意征稅叫要確立相關法定程序;國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監禁任何自由人或沒收其財產。這反映了《大憲章》(  )A.確立了議會至上原則B.保護了公民的基本人權C.取消了國王的征稅權D.奠定了英國憲政的基礎9.1980年8月,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強調: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黨員在黨章和黨紀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規定的平等權利和義務,誰也不能占便宜,誰也不能犯法。這表明新時期中國(  )A.法治建設不斷完善B.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心C.以法律作為反腐工具D.堅持立法為民的原則10.西周時期產生了“以德配天”和“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疤臁笔翘煜赂髯骞灿械纳?,“天命”屬于有“德”能使人民歸順的人;重視教化作用,立法、司法時慎重用刑。這表明,西周時(  )A.確立了重德仁政的立法傳統B.神權法色彩日漸濃厚C.儒家思想開始影響立法司法D.繼承了前代立法經驗11.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完成統一后,頒布了通行全國的律令。公元6世紀,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為了重振昔日羅馬帝國雄風,頒布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這表明(  )第89頁共89頁 A.中國比西方更早進入法治社會B.依法治國是東西方的共同訴求C.法律保障了社會穩定發展D.都體現了對生命和財產的尊重12.1804年《法國民法典》誕生,法國人坦言“我們毫不猶豫地宣稱,就我們的立法完善性而言,我們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謝羅馬人”。法國“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謝羅馬人”,主要是因為(  )A.羅馬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法典B.由公民法到萬民法,羅馬法首創國際法的概念C.羅馬法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羅馬法成為近代歐美國家立法的重要來源13.西方有兩大法律體系:一支是以羅馬法為基礎的大陸法系;另一支是以英國普通法為基礎的英美法系。羅馬法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是公元1~3世紀;英美法系則形成于18世紀。下列關于這兩大法系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為世界性法律體系的說法,正確的是(  )A.伴隨著領土擴張和軍事征服B.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C.嚴格的成文法和先進的理念D.系統的法律體系和深邃的思想14.公元5世紀日耳曼人滅亡西羅馬帝國,但是日耳曼各國紛紛尊奉羅馬為正統,特別是各個日耳曼王國將各自部落的習慣,借助于羅馬法的某些術語,并吸收羅馬法的一些原則,編纂為成文法典。這說明(  )A.羅馬法豐富了其他民族文明的成果B.羅馬法的適用地域和對象不斷擴大C.羅馬法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淵源D.被征服地為羅馬法的完備發達折服15.商鞅師承儒家,卻轉行法家之道,他在《商君書·畫策》中說:“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義者能愛于人,而不能使人愛,是以知仁義之不足以治天下?!边@說明當時(  )A.以仁義治天下成為主流意識B.儒家與法家追求的目標相悖C.儒法在實踐中出現融合傾向D.法家意識到教化作用的局限16.《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愛國主義絕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我們既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成果,也要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其主旨是(  )A.倡導學習世界優秀文化B.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第89頁共89頁 C.中央政府倡導理性愛國D.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始皇和李斯是秦王朝締造者,他們的治國思想秉承了法家傳統,是以“法”治國主張的信奉者、實踐者。秦王朝的立法指導思想以“爭強”“治民”和“帝王之具”為指南。秦始皇之“法”:“誹謗者,族誅”“以古非今者,族誅”“偶語詩書者,棄市”。秦始皇二十年,“荊軻為燕太子丹刺秦王,后誅軻九族,其后恚恨不已,復夷軻之一里,一里皆滅”?!幾浴兑舱勏惹卣嗡枷胫械摹胺ā薄凡牧隙×_馬帝國經由羅馬共和國蛻變而來,憑借的不僅是“使羅馬四鄰畏服的精兵”,更有“使羅馬內部安定的良法”。羅馬統治者也時常表現出加強君主專制權力的傾向,但統治者的名分與統治的理論卻依舊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法思想為歸依,而人性平等、個人權利保障、權力的合法性及對權力的制約等則構成了這種思想的核心。在法治實踐方面,如在涉及基督徒基于信仰而反對皇帝崇拜事件時,圖拉真指示其部下:只要抓獲罪證確鑿的基督徒即可懲辦,但有悔改表現則可寬恕,同時要防止誣告株連,否則便有違于時代精神。羅馬帝國法治實踐的一件大事是羅馬公民權在帝國范圍內的實現?!幾浴墩摲蓛r值取向與政治穩定》(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分析古代秦王朝和羅馬帝國重視法律治國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法治實踐對古代秦帝國和羅馬帝國統治的延續所起作用不同的原因。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89頁共89頁 材料 丁文江,江蘇泰興人,著名地質學家。1911年,他在英國獲得動物學和地質學雙科學位后回國,投身于中國地質學的創建工作。1913年,參與創辦地質研究所,培養了一批地質研究人才。1914年,他“登山涉水,不怕吃苦”,前往云南、四川、貴州進行地質調查。1916年,加入北京大學,幫助恢復地質學系。1922年,主持成立中國地質學會。1929年,率隊赴西南進行大規??疾?,繪制地形地質圖,為經濟建設和國防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在他的推動下,中國地質學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就獲得了世界聲譽。1933年,他赴華盛頓出席國際地質學會第16次大會。1936年,他在湖南譚家山煤礦考察時因煤氣中毒去世?!獡讐垡涂傊骶帯吨袊ㄊ贰返?1)根據材料,概括丁文江對中國地質學的貢獻。(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丁文江取得科學成就的原因。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國古代在自然經濟和專制統治環境下,不具備產生諸如自由、平等、權利、義務等近代民法觀念的條件清末1902年清廷下詔“參酌外國法律”,改訂律例。仿德、日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編纂方法,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隨著王朝終結,未及頒行民國北洋政府以大清民律草案為藍本,完成民國民律草案。因時局多變,未能完成立法程序。1930年國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礎上修訂的《中華民國民法》頒布實施。廢除了中國傳統法律中的舊名詞,西方禁止刑訊、獨立審判的原則及審判公開制度、陪審及辯護制度等也逐漸進入中國法律體系20世紀五六十年代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兩次啟動民法典起草工作,但因政治運動等被迫中斷。初成的兩部草案與蘇聯民法典一脈相承,如“財產流轉”便將繼承制度排除在外,但加入了預算、稅收等計劃經濟方面的內容20世紀七1979年第三次啟動民法典編纂。但立法機關認為經濟體制改革剛剛開始,各種民事關系尚未定型,制定完整的法典條件還不具備,第89頁共89頁 八十年代故決定先分步制定民事單行本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方向。隨后與之相適應的擔保法、合同法等相繼制定,身份平等、權利神圣等私法理念也備受推崇。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與國際接軌,民法典的起草逐步加快2020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頒布,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摘編自何勤華《西方法學史綱》、梁慧星《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等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20.鄉約是中國民間社會長期以來自發形成的、依靠習慣和道德力量發揮約束力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第89頁共89頁 材料一 北宋儒家“關中學派”代表呂大鈞兄弟受《周禮》《禮記》的影響,訂立《呂氏鄉約》。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鄉約鄉規,其主要內容有:一是德業相勸,即互勉于修身齊家之事;二是過失相規,如戒酗酒,戒賭博,戒斗毆等;三是禮俗相交,即鄉黨之間要有長幼之序,相親相敬之禮;四是患難相恤,包括防盜,防災,防疫,恤貧,恤孤等。在此基礎上,又細化為更為具體的條款,以約束和規范鄉民的個人行為。有學者認為,《呂氏鄉約》“于君政官治之外別立鄉人自治之團體,尤為空前之創制”?!幾渣h曉虹《中國傳統鄉規民約研究》等材料二 當前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與鄉規民約不謀而合,全國各地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習俗,民風民情也千差萬別,若只是以法律的方式做出統一規定,難免引起“不適”,鄉規民約源于世代民眾生活沿襲下來的習俗和傳統,更適應本地方的現實需要,也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幾詣⒂睢墩摗皡问相l約”的社會治理作用》(1)根據材料一,簡要指出《呂氏鄉約》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鄉約出現的原因。(2)綜合上述材料,簡析研究古代鄉約的現實價值。第89頁共89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B 【解析】據材料中“在律之后附錄了敕令”“敕律并行”“以敕代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敕令屬于君主的命令,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專制制度強化,故選B項;僅據材料內容無法得出A、C、D三項結論,故排除。2.A 【解析】《十二銅表法》限制了貴族隨意解釋法律的特權,因此被稱為平民的勝利,故選A項;《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形成,排除B項;《十二銅表法》依然維護了貴族利益,排除C、D兩項。3.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隨著羅馬商品經濟的發展,羅馬法不斷完善,最終形成了羅馬法體系,即羅馬法的形成發展主要在于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故選B項;羅馬法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平民推動的,排除A項;羅馬共和國早期,羅馬平民并沒有執政權,排除C項;羅馬法的內容還包含共和國時期的法律,排除D項。4.A 【解析】題干中第十修正案的規定體現了權力由中央、州、人民分割享有,即分權制衡,故選A項;題干中“憲法未授予合眾國”是前提,體現了中央集權原則,排除B項;修正案是對憲法漏洞的修補,而不是動搖憲法的權威,排除C項;題干與“維護民主共和體制”關系不大,排除D項。5.B【解析】從材料內容看,人的影響力主要取決于人的地位即“勢”(權力),韓非主要強調人君應該集中權力,并提高威望以服人,故B項正確。6.C第89頁共89頁 【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內朝首領霍光拒絕丞相參加廢立皇帝的會議,因為漢代內朝權力來自皇帝,因此這實質上反映了專制皇權的加強,故C項正確。7.D8.D【解析】《大憲章》頒布時,英國尚未確立議會至上原則,故A項錯誤;《大憲章》的頒布是為了限制王權,而非保護公民的權利,故B項錯誤;國王的征稅權并未取消,只是要經過相關立法程序,故C項錯誤;英國的憲政建立在對王權進行限制的基礎上,而《大憲章》體現了對王權的限制,故D項正確。9.B 【解析】材料“人人有依法規定的平等權利和義務,誰也不能占便宜,誰也不能犯法”說明中國在改革開放后推進以法治國的堅定決心,故選B項;A、C兩項材料未體現,排除;材料探討的是守法而不是立法問題,排除D項。10.A 【解析】據材料“‘天命’屬于有‘德’能使人民歸順的人”可知西周時期重視德行,據材料“立法、司法時慎重用刑”可知在立法、司法中形成了慎刑罰而主要“重視教化”的傳統,故選A項;B項表述與題意不符,排除;儒家思想產生于春秋時期,西周時尚未有儒家思想,排除C項;由材料中“西周時期產生”可知并非繼承前代,排除D項。11.B 【解析】秦始皇和查士丁尼都頒布了通行全國的法律,由此可知,東西方的統治者都注重依法治國,故選B項;秦朝是專制體制,屬于人治而非法治,排除A項;通過題干無法判斷法律對社會發展產生的作用,排除C項;D項與題意無關,排除。12.D 【解析】由材料內容可知,《法國民法典》的立法完善性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謝羅馬人,這反映出羅馬法是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立法的先聲,故選D項。13.A 第89頁共89頁 【解析】公元1~3世紀,隨著羅馬帝國疆域的擴大,法律不斷完善,18世紀隨著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英美法系形成,故選A項;B項不符合羅馬法形成的條件,排除;英美法系不采取成文法,排除C項;公元1~3世紀的羅馬法還沒有成為系統的法律體系,排除D項。14.A【解析】滅亡西羅馬帝國的日耳曼各國尊奉羅馬為正統,借助羅馬法的術語,吸收羅馬法的原則,將各自部落的習慣,編纂為成文法典,說明羅馬法豐富了其他民族文明的成果,A項正確。羅馬法的適用地域和對象不斷擴大與材料內容不符,B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羅馬法是近代資產階級法學淵源,C項錯誤;被征服地為羅馬法的完備發達折服與材料主旨不符,D項錯誤。15.D【解析】根據材料“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義者能愛于人,而不能使人愛,是以知仁義之不足以治天下”并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認識到儒家教化作用的局限性,從而轉行法家之道,D項正確。根據材料“仁義之不足以治天下”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儒家“仁義治天下的思想”并未成為社會主流意識,排除A項;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儒家和法家追求的目標都是“治天下”,只是實現方式不同,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商鞅否定儒家治國思想,轉行法家之道,說明兩者并未融合,排除C項。16.C【解析】材料的關鍵信息是“愛國主義絕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其他內容是對這句的解釋和對正確愛國做法的指導,體現了理性,故C項正確。A、B兩項是解釋,不是主旨,故排除;D項材料沒有闡釋,故排除。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1)背景:商鞅變法,形成了秦國重法傳統;秦國歷代統治者厲行法治,效果明顯;秦帝國初建,各種反對勢力依然存在。羅馬自共和國時期就形成了良好的法律傳統;羅馬帝國統治者信奉自然法思想;法治實踐在羅馬歷史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等。(2)秦:統治者主張嚴刑峻法,激化了階級矛盾,加速了秦王朝的覆亡。羅馬:羅馬法律相對寬松,并作適時調整,這對緩和社會矛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效地維護了羅馬帝國的統治?!窘馕觥康?1)問第一小問,結合秦朝商鞅變法、統一前治國的原則、統一后社會矛盾等相關史實,說明秦朝重視法律治國的歷史背景;第二小問,結合材料二“使羅馬內部安定的良法”“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法思想為歸依”“羅馬公民權在帝國范圍內的實現”等信息回答。第(2)問第一小問,結合秦朝的法治實踐具有嚴刑峻法的特點回答;第二小問,結合羅馬法的實踐特點回答。第89頁共89頁 18.(1)貢獻:參與創建并推動中國地質學的發展;培養中國早期地質學人才;組織對西南地區的大規模地質調查,以科學服務國家建設;提高了中國地質學的國際聲譽。(2)原因:愛國精神;獻身精神;科學作風;國家和學科發展的需要?!窘馕觥康?1)問,根據材料“投身于中國地質學的創建工作……培養了一批地質研究人才”可知,參與創建并推動中國地質學的發展,培養中國早期地質學人才;根據材料“前往云南、四川、貴州進行地質調查……為經濟建設和國防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可知,組織對西南地區的大規模地質調查,以科學服務國家建設;根據材料“在他的推動下,中國地質學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就獲得了世界聲譽”可知,提高了中國地質學的國際聲譽。第(2)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即可。19.示例:體制因素是影響民法典編纂的關鍵因素。闡述: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兩次啟動民法典編纂,表面上是因為1956年“整風反右”、1964年“四清”運動而被迫中斷,實際上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國當時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這一體制下社會生活,尤其經濟活動基本被納入行政權力的控制范圍,因此不需要民法協調。1979年第三次啟動民法典的編纂時,當時農村剛啟動包產到戶等,國企改革還沒開始,各種民事關系尚未定型,經濟體制改革方向也不明確,制定完整的法典條件還不具備,影響到了民法典的編纂。20世紀90年代以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已經確定,市場經濟也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客觀上需要一部系統完善的民法典,才有了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傊?,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為準則,其產生、發展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緊密關聯?!窘馕觥勘绢}旨在考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材料提供了中國近現代民法典歷史演變的年表,要求考生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即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提出觀點,進行簡要闡述。民法典的演變與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環境、思想觀念,甚至國際關系等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密切相關,相互作用,歸納主題時,可以從原因條件、發展歷程、特點和影響等角度切入。20.(1)特點: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重視規范鄉民的道德行為和道德教化;強調互助互勉;強調自治。原因:理學的形成;科舉制的推行;知識分子進入國家政治體系;士大夫社會責任和主體意識的增強。(2)當代價值:傳承優良家風,弘揚中華美德;有利于農村基層自治制度的完善;穩定社會秩序,構建和諧社會。第89頁共89頁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中“呂大鈞兄弟受《周禮》《禮記》的影響”“一是德業相勸……二是過失相規……三是禮俗相交……”等信息概括;第二小問“原因”,則要根據所學知識從政治、思想和社會變化等方面來分析。第(2)問,結合材料二中“當前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與鄉規民約不謀而合”“鄉規民約源于世代民眾生活沿襲下來的習俗和傳統,更適應本地方的現實需要,也更容易被人們接受”等信息,聯系當前推行基層自治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分析。統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期中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秦郵律》內容廣及文書、驛制、郵驛等法令,明確規定文書傳遞時限、登記手續、入驛條件、生活待遇、郵驛機構的管理和獎懲辦法等。該法令的制定主要是為了()A.完善秦朝法律制度的需要B.促進社會公共事業的發展C.建立完備的郵政通信網絡D.保證國家政令的順暢通達2.某同學在研究中國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時,找到以下材料:“無論是作為朝廷的臨時派出機構,抑或作為常設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進行政治控馭和軍節鎮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濃厚?!痹撏瑢W研究的政治制度()A.擁有大權,不受中央節制B.容易導致地方勢力膨脹C.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D.使得皇權空前強化3.1077年,羅馬教皇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問題上矛盾尖銳,教皇宣布廢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動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著嚴寒長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諾莎城堡,極盡卑微悔過,受盡侮辱后才獲教皇赦免,史稱“卡諾莎之辱”。這一事件反映出()A.羅馬教皇權力取代世俗權力B.天主教會與專制王權相制衡C.神權統治阻礙民族國家發展D.封建諸侯是神權政治的支柱4.1787年美國憲法規定:行政人員、法官不得在國會占有議席,國會議員也不能擔任政府的文官職位,政府官員和國會議員也不能同時擔任法官。此規定旨在()A.協調各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B.規定各種權力的制衡C.創建人民主權原則的新政府D.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力5.在論述新中國的民主制度時,毛澤東認為,二者應該是按照核子和電子的動力學相互聯系起來。核子雖小,卻非常重。環繞核子的電子很輕,卻是自由的。沒有電子,就沒有進步。據此可知,毛澤東旨在強調()第89頁共89頁 A.要求實現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B.要實現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C.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性D.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6.王安石在變法中“募饑民修水利”,以“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廢”。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等賑災方式相比,王安石此舉力圖()A.盡量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B.穩定災區的社會秩序C.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D.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7.中國古代歷來重視對縣官政績的考核。秦漢時期通過上計制度考察縣官一年來的任職情況,并以此作為對縣官獎懲的依據;唐代對縣官的考績制度日趨完善,包含德、慎、公、勤等多個方面;明代制定更加嚴密的考績制度,分為考滿和考察兩種,兩者相輔進行。這一變化實質上反映了我國古代()A.管理水平不斷提高B.中央集權不斷加強C.監察制度不斷完善D.君主專制日益強化8.隋唐時期“工商不得入仕”;992年,宋太宗下詔“如工商雜類人內有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亦許解送”。此后,參加科舉的工商業子弟比比皆是。這表明()A.工商皆本已經成為時代主流B.參加科舉需由州郡長官推薦C.門第成為選官入仕重要條件D.商品經濟發展推動科舉變革9.18世紀末英國的執政黨一上臺便利用權力鞏固自己的政治基礎,培植政治小集團,官員的任命只注重政治忠誠而非才干和品格?!罢h分贓”一定程度上導致英國出現政治混亂的局面。這反映當時英國()A.代議制民主尚需完善B.君主立憲制有名無實C.封建勢力根深蒂固D.國家權力被貴族控制10.北洋政府文官普通考試分為行政職和技術職兩大類,其中技術職又細分為商業、農業、林學、蠶業、化學、土木工、物理、機械、醫學、電工、機織、地質、鐵道、數學、染色、采礦、圖案、金丁、制絲、郵電等30個專業。這一劃分()A.標志著公務員制度的建立B.表明北洋時期官僚機構膨脹C.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學化D.說明實踐經驗是考試的重點11.20世紀50年代初,毛澤東曾告誡全黨:“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如果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國家還沒有辦法治他們,那么天下一定大亂?!泵珴蓶|在當時說這句話的目的在于()第89頁共89頁 A.懲治干部貪污腐敗,恢復國民經濟B.提高干部素質,推行政治體制改革C.加強干部思想道德建設,提高治國水平D.加強干部廉政建設,鞏固新生政權12.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睋p害身體及鬢發、胡須等均屬不孝行為。秦朝將強制剃除頭發、鬢毛和胡須的髡刑和強制剃除鬢毛、胡須而保留頭發的耐刑等刑罰作為純粹的恥辱刑而存在。這反映出秦朝()A.刑法受傳統思想影響B.社會風俗得到了革新C.法律由嚴酷走向寬容D.法律執行缺乏嚴肅性13.古羅馬的訴訟由法律所確定的執法官負責審查訴訟行為的合法性和確定適用的訴訟程序,由當事人選擇的審判員負責對案件進行實體審理。這一制度()A.簡化了案件的訴訟程序B.維護了審判量刑的合理化C.利于避免司法權過于集中D.杜絕了法官的貪污腐敗行為14.“基督教的修道院通過抄書、辦學校、建圖書館三種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遺產,并對其成員及周圍地區的居民進行教育,傳播了基督教教義,培養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養的教職人員?!痹摬牧象w現了基督教會在歐洲的作用是()A.控制人們思想B.大肆進行宗教迫害C.宣傳人文思想D.促進文化教育發展15.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七編、1260條,包括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義。編纂該法典的出發點是()A.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B.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C.法律制度與國際接軌D.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4題,共55分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第89頁共89頁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每位專制君主雖然都力求“乾綱獨攬”“事皆親決”,但實際上他無法也不可能真正實現一人“獨治”天下,必須“設官分職,體統相維,品式具備”。于是,在統治階級內部就出現了一個權力分配的問題。政治學家薩孟武先生說:“吾國中央官制,秦漢以后,無時不在變化之中,而其變化的特質則為天子的近臣轉變為國家的大臣。天子畏帝權旁落,懼大臣竊命,欲收其權為己有,常用近臣以壓制大臣。歷時既久,近臣便奪取了大臣的職權,因之大臣乃退處于備員的地位,而近臣卻漸次變為大臣。近臣一旦演變為大臣,天子又欲剝奪其權,而更信任其他近臣。這樣,由近臣而大臣,演變不已,而吾國中央官制遂日益復雜起來?!薄幾岳疃伞吨袊鴼v代中樞權力機構沿革論略》材料二明初朱元璋鑒于歷代王朝地方權重,導致割據,尾大不掉,對中央離心離德的局面,廢除行中書省,將行省權力一分為三,分別設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負責監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軍事的都指揮使司,成為省一級地方行政機構,它們分別直屬于中央不同部門的領導。隨著政治形勢變化,在運轉過程中,三司出現權力協調不一,辦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問題,巡撫制度應運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監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駐巡撫,并逐步擴大其權力。并在邊疆、軍事要地和數省交界之處增設巡撫。嘉靖年間,進一步規定:“凡徭役、里甲、錢糧、驛傳、倉廩、城池、堡隘、兵馬、軍餉,及審編大戶糧長、民壯快手等項地方之事,俱聽巡撫處置?!本疤┮院?,隨著巡撫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撫成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軍政長官,巡撫由臨時性差遣演變為設立衙門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同時,巡撫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權越職;中央派出鎮守總兵和鎮守太監,以對巡撫監督?!岳顣暂x《明代督撫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關系為視域的考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國中樞權力機構沿革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5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三司制度與巡撫制度的異同點。(5分)(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朝建立巡撫制度的作用。(5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材料一材料二西方學者比較中世紀的中國和西方的城市后認為:中國城市處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審判上表現出隨意性。相比之下,歐洲的城市則更為自治和獨立。大多數城市都有憲章和民法典保護公民的法律權利。歐洲城市中的商業影響也要強大得多。而中國城市工商業中,國家起了主導作用,諸如國家制鐵廠和皇家陶瓷廠(官窯),食鹽貿易的許可證制度等?!幾訹英]安格斯·麥迪森《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年)》(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中世紀西歐國家的政治、經濟特點。(8分分)第89頁共89頁 (2)據材料二,概括東西方城市的不同點。(7分)18.中國諫議文化積淀深厚,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忠言拂于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所執也?!n非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献佑羞^則諫,此為人臣之道也?!硬牧隙逍凶冎?,當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則咎除?!偈娉u謗以招切言,開天下之口,廣箴諫之路。掃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稘h書》(1)根據材料一,概括先秦時期的諫議文化。(5分)(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漢代諫議文化的新特點,并分析其影響。(5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唐律疏議》是唐高宗永徽年間完成的法典,是唐律的典型代表。據《舊唐書·刑法志》記載,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同州人房強,其弟房任在岷州任統軍,因為謀反伏誅。按照當時的法律,房強應當被連坐處死。太宗得知此案,憐憫其將死,于是對大臣們說:“因為風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這不是庶人的過錯,怎么能因此濫施重刑呢?這更顯得君主不德……怎么能不察其原本而一概加以處罰呢,這違反了恤刑而重人命的原則?!边@對《唐律疏議》的修訂產生了影響,如將原《貞觀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實”,改為“情理切實”。后來以《唐律疏議》為代表的法律體系亦被宋元明清所繼承,在東亞也被其他國家所接受?!幾蕴帐鎭喼骶帯吨袊ㄖ剖贰返炔牧隙斗▽W階梯》是羅馬法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間(公元527—公元565年)編寫的一部法學教科書。其法學基本理論是羅馬帝國鼎盛時期大法學家蓋尤斯、保羅、烏爾比安等學說的集中體現。這一著作簡要闡明了法學原理,如“正義是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的這種堅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違背自然法的(因為根據自然法,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但隨著羅馬帝國的分治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法學階梯》逐漸湮沒在歐洲中世紀的歷史中,直到人類走出中世紀邁向近代時,其命運才發生了變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律、羅馬法的立法思想,并指出它們產生的背景。(7分)(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簡析近代以前兩部法律命運不同的原因。(8分)第89頁共89頁 第89頁共89頁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完善秦朝的法律制度并非主要目的,故A項錯誤;“《秦郵律》內容廣及文書、驛制、郵驛等法令”不屬于社會公共事業,是為了解決政府需要,故B項錯誤;郵政通信網絡是近代開始建立的,故C項錯誤;“《秦郵律》內容廣及文書、驛制、郵驛等法令”表明為了確保信息的暢通,通過立法來進行保障,故D項正確。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元朝行省制度。依據材料“朝廷的臨時派出機構”“常設的地方最高官府”“代表中央進行政治控馭和軍節鎮遏”可知該制度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擁有大權,但是在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的嚴格節制,即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故C項正確,排除A項;行省的設立加強了中央集權,遏制了地方勢力的膨脹,排除B項;皇權空前強化是在明清時期,排除D項。3.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歐洲中世紀教皇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力之爭,由于教皇權力及影響比較大,世俗王權只能選擇屈服,這阻礙了歐洲民族國家的發展,故選C項。羅馬教皇的權力并沒有完全取代世俗權力,故A項錯誤。由材料看不出王權對天主教會的制衡,以及封建諸侯是神權政治的支柱,故B、D兩項錯誤。4.答案:B解析:據題干可知此規定旨在規定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三者之間的制衡,故選B項。美國1787年憲法中的“妥協”主要指各利益集團,即中央與地方、南方與北方、大州與小州之間的妥協,以此協調各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選舉和任期,無法體現人民主權原則,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的關系,排除D項。5.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民主制度是指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制度和政黨制度,再根據材料“核子”“小”而“重”,“電子”“輕”而“自由”,且“環繞”“核子”的相互關系可知,毛澤東這是將中國共產黨與其他民主黨派的關系比喻為了“核子”與“電子”的關系,形象生動地描述了新中國的政黨制度,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故選C第89頁共89頁 項。實現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應該靠民族制度即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而不是政黨制度,排除A項。實現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主要應該依靠“一國兩制”而不是政黨制度,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中國共產黨與其他民主黨派的關系,與法治建設無關,排除D項。6.答案:C解析:王安石通過招募饑民興修水利的方式進行賑災,一方面救濟了災民,另一方面也興修了水利,同時通過興修水利也能恢復和促進農業發展,一定程度上減少災害再次出現的可能,有利于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的生計問題,故選C項。招募災民興修水利并不一定能夠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修建水利工程有可能暫時增加政府的負擔,排除A項。其他的賑災方式也可以達到穩定社會秩序的效果,B項不符合設問要求。王安石招募饑民興修水利,這不屬于政府抗災救荒體系,排除D項。7.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官員考察制度與中央集權。管理水平是現象,并非材料中變化所反映的實質,故A項錯誤;對縣官考核制度的完善,反映了中央注重對地方官員的管理,其實質是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故B項正確;監察制度不斷完善僅是現象,故C項錯誤;君主專制在材料中沒有提及,故D項錯誤。8.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從“隋唐時期‘工商不得入仕’”到宋朝以后“參加科舉的工商業子弟比比皆是”可知,宋朝時期科舉選官向工商業子弟開放,這說明隨著宋朝商品經濟的發展,工商業者的地位有所提高,推動了科舉制的變革,故選D項。中國封建時代的主流經濟思想是重農抑商,工商皆本只是個別人物的思想,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工商業者參加科舉需要州郡長官推薦,排除B項。門第成為選官重要條件是指九品中正制,排除C項。9.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英國代議制民主?!罢h分贓”使英國出現政治混亂的局面,說明當時英國政治存在弊端,代議制民主尚需完善,故選A項;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后,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排除B項;執政黨并非封建勢力的代表,排除C項;當時英國的執政黨是資產階級政黨,并非貴族,排除D項。10.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北洋政府文官考試制度。材料體現北洋政府時期文官制度實行分類考查,細分各種具體技術職位,該措施能夠適應相應的技術工作需求,有利于提升施政的專業化、科學化程度,故選C項。從1929年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到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的建立,故排除第89頁共89頁 A項。材料只說明官僚機構趨向專業化,看不出官僚機構膨脹,故排除B項。材料僅反映出專業細化,不等于實踐經驗,故排除D項。11.答案:D解析:從材料時間“20世紀50年代初”及“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如果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天下一定大亂”可以看出,毛澤東認為亟須加強干部廉政建設,以此維護國家的穩定,從而鞏固新生政權,故選D項。12.答案:A解析:古人認為損害身體及鬢發、胡須等均屬不孝行為,因此秦朝頒行強制剃除頭發等刑罰,才能起到懲罰罪犯的作用,說明秦朝刑法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社會習俗的變化,排除B項;秦朝時期法律嚴酷,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法律制度,沒有涉及法律的執行,排除D項。13.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古代羅馬實行執法官同審判員相分離的制度,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司法權過于集中,因此C項正確;案件的訴訟程序會因此增多,A項錯誤;審判量刑的合理化在材料中并未體現,B項錯誤;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14.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基督教會對西歐社會的影響。根據材料可知,基督教會既傳承了古代文化遺產,又發展了社會教育,可見基督教會促進了文化教育發展,故D項正確;其他選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故排除。15.答案:D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為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制定的,順應了時代發展要求,故選D項?!睹穹ǖ洹返某霭l點是對經濟社會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而非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排除A項。中共十八大確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排除B項?!睹穹ǖ洹肥菫榱诉m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并不是為了與國際接軌,排除C項。16.答案:(1)特點:中樞權力逐漸被削奪、分散或轉移;權力運作機制缺乏恒定性;權力機構沿革呈漸進性;中樞權力機構之間彼此監督、相互制衡;皇權至上。第89頁共89頁 影響:有利于保證各種政治力量在法定的程序內活動,提高國家機器的運轉效能;皇帝執掌著統治國家的最高權力,使專制皇權得到擴張并不斷強化。(2)相同:處理地方事務;受制于中央。不同:三司制:中央部門領導,分掌地方事務。巡撫制:皇帝直接派遣,統領地方事務。(3)作用:解決了地方三司分權下協調不一,效率不高的問題;在維持分權的基礎上,通過集中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統治的基礎,鞏固了中央集權,維護了統一和民族團結。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設官分職,體統相維,品式具備”“變化的特質則為天子的近臣轉變為國家的大臣”“中央官制遂日益復雜起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中樞權力的轉移、權力的運作機制、權力機構的變化、中樞權力機構之間的關系、皇權至上等方面分析作答。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天子畏帝權旁落,懼大臣竊命,欲收其權為己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提高效率、專制皇權的加強等方面分析答案。第(2)問,相同點方面,根據材料二“廢除行中書省,將行省權力一分為三,分別設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負責監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軍事的都指揮使司,成為省一級地方行政機構”“皇帝以派遣監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駐巡撫,并逐步擴大其權力。并在邊疆、軍事要地和數省交界之處增設巡撫”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概括得出三司和巡撫都是負責處理地方事務,受制于中央。不同點方面,根據材料二“分別直屬于中央不同部門的領導”“巡撫成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軍政長官,巡撫由臨時性差遣演變為設立衙門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同時,巡撫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權越職;中央派出鎮守總兵和鎮守太監,以對巡撫監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概括得出三司制度與巡撫制度的不同點。第(3)問,根據材料二“三司出現權力協調不一,辦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問題”并結合明朝的史實從政治、經濟以及民族關系等角度分析即可。17.答案:(1)特點:政治上實行封君封臣的封建等級制;經濟上封建莊園經濟盛行。(2)不同點:①行政權力不同:中國,中央行政控制強,城市發展缺乏法律保護;西方,城市自治權較充分,以立法推動城市化進程。②經濟發展模式不同:中國,城市商業中國家占據主導,實行壟斷或官營;西方,商業影響較大。解析:本題考查中世紀西歐國家特點及西歐與中國文明的比較。(1)第89頁共89頁 根據中世紀的封建等級示意圖,可得出政治上實行封君封臣的封建等級制;根據中世紀西歐封建莊園示意圖,可得出經濟上封建莊園經濟盛行。(2)東西方城市的不同點,可以從行政權力不同、經濟發展模式不同兩個方面進行概括。行政權力方面,根據“中國城市處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審判上表現出隨意性”,可得出中國中央行政控制強,城市發展缺乏法律保護;根據“歐洲的城市則更為自治和獨立。大多數城市都有憲章和民法典保護公民的法律權利”,可得出西方城市自治權較充分,以立法推動城市化進程。經濟發展模式方面,根據“中國城市工商業中,國家起了主導作用,諸如國家制鐵廠和皇家陶瓷廠(官窯),食鹽貿易的許可證制度等”,可得出中國城市商業中國家占據主導,實行壟斷或官營,根據“歐洲城市中的商業影響也要強大得多”,可得出西方商業影響較大。18.答案:(1)諫議文化:注重功利性;強調君主監督百官的必要性;納諫是君主的一項義務;臣下要勇于進諫。(2)新特點:“天人感應”理論得到貫徹;注重吸取秦亡教訓。影響:提高了漢代監察思想的系統化和理論化程度;提高了漢代吏治管理水平;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創造條件;深刻影響了后世監察文化的發展。解析:(1)本題主要考查先秦時期的諫議文化?!爸G議文化”,根據材料一“知其可以致功也”可知,勸諫注重功利性;根據材料一“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所執也”可知,強調君主監督百官的必要性;根據材料一“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可知,納諫是君主的一項義務;根據材料一“有過則諫,此為人臣之道也”可知,臣下要勇于進諫。(2)本題主要考查漢代的諫議文化。第一小問“新特點”,根據材料二“五行變至,當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則咎除”可知,受到“天人感應”影響;根據材料二“掃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可知,注重吸收秦亡教訓。第二小問“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圍繞著對漢代監察、吏治、民族國家發展和對后世監察文化的影響等方面來闡述。19.答案:(1)立法思想:唐律:德主刑輔,禮法結合。羅馬法:自然法思想(理性、正義、自由、平等)。背景:唐律:儒家思想占據主導地位;統治者“德政”意識濃厚;社會相對安定,農業經濟發達。羅馬法:受古希臘人文精神影響;眾多法學家對法律思想的研究與發展;商品經濟較為發達。第89頁共89頁 (2)《唐律疏議》:中國小農經濟發達;中國及東亞大多國家為君主專制政體;以唐律為代表的法律體系適應了統治階的需要?!斗▽W階梯》:羅馬帝國分裂,出現封建割據,阻礙了法律的統一執行;基督教意識形態占據了主導地位。解析:本題考查唐律和羅馬法。(1)第一小問立法思想,唐律:根據材料一中“因為風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得出德主刑輔,禮法結合。羅馬法:根據材料二中“正義是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的這種堅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違背自然法的(因為根據自然法,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得出自然法思想(理性、正義、自由、平等。第二小問背景,應從當時的經濟、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2)原因,唐律:中國古代的法律是維護君主專制的工具,是與外儒內法相一致的,符合統治者發展需要,建立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之上。羅馬法:根據所學和材料二中“隨著羅馬帝國的分治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法學階梯》逐漸湮沒在歐洲中世紀的歷史中”得出羅馬帝國分裂,出現封建割據,阻礙了法律的統一執行;基督教意識形態占據了主導地位。第89頁共89頁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四單元培優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海上絲綢之路”自漢代開辟。一直是中外交往的重要載體。宋朝時期,海路交通發達,恢復了唐朝時期的舊路,開通了到朝鮮半島、日本新航路的城市是(  )A.廣州        B.揚州C.登州D.明州2.下面是唐朝與周邊民族交往表(部分),由此可知唐朝(  )時期民族/地區方式具體情況唐太宗東突厥戰爭東突厥汗國滅亡吐蕃和親文成公主入藏西域設置機構設安西都護府唐玄宗回紇冊封冊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粟末靺鞨冊封冊封大祚榮為渤??ね魽.致力于少數民族地區開發B.與周邊民族政權的戰爭不斷C.發展民族關系具有靈活性D.以軍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權3.如圖為有關國際聯盟的漫畫。畫中的兔子說:“我沒有實際的進攻裝備,我只能以我雙眼的力量震懾它(蟒蛇)?!边@幅漫畫說明的本質問題是(  )A.國際聯盟不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機構B.國際聯盟的成立加劇了歐洲的地區沖突C.“全體一致”原則不能有效地維護世界和平D.國際聯盟內部矛盾重重,面臨解散的危機第89頁共89頁 4.漢武帝太初元年設置一職,掌管賓客事宜,迎送接待諸侯、少數民族首領、外國的王公、使臣來朝。這一職位是(  )A.典客B.大鴻臚C.護烏桓校尉D.禮部5.周恩來說:“一個民族完全聚居在一個地方的比較少,甚至極少。歷史的發展使中國各民族多數是雜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響?!睆闹锌梢钥闯鑫覈鴮嵭忻褡鍏^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雜居融合的現實國情B.民族團結與平等的歷史傳統C.民族共同繁榮的經濟任務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6.1949年春夏之間,當中國革命戰爭即將勝利時,毛澤東為制定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條方針,其中,“另起爐灶”外交方針所回答的問題是(  )A.如何對待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B.如何著手建立自己的外交關系C.如何處理好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關系D.如何對待美國和其他帝國主義7.近70年以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既是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也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接受,已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各國互利共贏的重要準則。這表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A.已被國際社會共同認可B.能夠解決各種國際爭端C.成為中國智慧重要構成D.成為中美關系破冰關鍵8.毛澤東認為:“1950年《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便利我們放手進行國內的經濟建設和共同對付可能出現的帝國主義侵略,爭取世界的和平?!边@表明新中國的外交政策(  )A.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B.是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結合C.最終實現了地區和平D.由革命外交向國家外交的轉型9.中國上古時代的部落首領黃帝經過漢代以后史籍和文學的塑造,在族統、政統等諸人文主要方面,成為率先垂范之偉大人物形象,以后無論“王”“臣”,皆自認為“黃帝子孫”。據此可知,黃帝形象的形成(  )A.說明血緣為宗法制度的核心B.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出現C.增進了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D.推動形成各民族共同信仰的宗教第89頁共89頁 10.有研究者發現,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很多國家的建交文件中都有如下內容:“……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边@說明(  )A.我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求同存異方針具有強大適應性C.我國的外交政策受到各國贊賞D.維護國家統一是我國核心利益11.對下圖反映的信息,理解準確的是(  )A.國際聯盟在巴黎和會上誕生B.英法操縱國際聯盟C.美國無法實現操縱國際聯盟的計劃D.國際聯盟不能維護戰后和平12.《非戰公約》雖未能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但它的進步性仍是顯而易見的,主要表現在(  )①限制了國家的戰爭權?、谠趪H法上奠定了“侵略戰爭是國際犯罪”的法律基礎?、蹫榈诙问澜绱髴饘徟械?、日戰犯提供了法律依據?、芤幎耸廊瞬毮康牟密妴栴}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3.漢唐王朝疆域遼闊,對內陸邊疆往往是通過冊封和朝貢實施控制。元朝在邊疆設行省,遼闊的疆域與王朝統治相始終。由此可見,元朝(  )A.造成地方權力過大局面B.在疆域范圍內普遍實行行省制度C.消除了地方割據的基礎D.邊疆管理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14.2017年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新時期,體現這一指導思想的外交活動是(  )A.中美建交B.中日建交C.參加亞信峰會D.參加日內瓦會議第89頁共89頁 15.從10世紀開始,在英國、法國等地,逐步產生了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認為國王的觸摸可以治愈患者的皮膚病,這種觀念在17、18世紀達到高峰。這一現象可以說明(  )A.醫學水平長期低下B.民族國家觀念發展C.民眾衛生意識增強D.啟蒙運動影響有限16.《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提出:“上海合作組織……不針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及對外開放的原則,愿與其他國家及有關國際和地區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對話、交流與合作,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吸收認同該組織框架內合作宗旨和任務……的國家為該組織新成員?!笨梢?,“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  )A.促進了地區經濟繁榮和發展B.形成了結伴不結盟的國家關系C.構建了新型的經濟合作關系D.維護了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49~1966年我國國家元首出訪次數示意圖——摘編自李儼鵬《中國國家元首出訪與中國外交》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外交與人民外交幾乎同時建立。在人民外交思想的指導下,中國民間外交組織以民間團體的形式邀請和接待世界各國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的人士以及各國半官方人士訪華,并組織代表團出國訪問,成為新中國對外開展人民外交活動的主要力量。正是由于民間外交的開展,在多國家中結交了許多在社會聲望、學術地位上很有影響的朋友,新中國的外事活動范圍才不斷地擴展,新中國的影響不斷地擴大。應該說,60年代以后,許多國家陸續和中國建交,人民外交奠定了良好基礎。其中中日之間的“以民促官”,中美之間的“乒乓外交”,在推動中日、中美關系正?;^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幾蕴K淑民《新中國民間外交發展的三個階段》(1)結合史實,分析材料一圖中“出訪次數”偏少的成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概括新中國“人民外交”的特點,并說明其影響。第89頁共89頁 18.新中國的重大對外戰略決策與冷戰進程存在同步,日益靈活務實,不斷走向成熟。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共中央選擇“一邊倒”,站在蘇聯陣營一邊和與美國對抗,是中共領導人當時在兩極對抗的國際格局中做出的反應,結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伊始,便加入蘇聯陣營并與蘇聯結成軍事同盟,并因此而進入冷戰的兩極體系和對抗之中,這是不爭的事實?!\姟独鋺饡r代的中國戰略決策》材料二 在美蘇爭霸過程中,形成了蘇攻美守的局面,蘇聯對中國安全的威脅日益加劇。為了維護國家利益,擺脫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中國外交戰略進行了新的調整,提出了“一條線”的思想,其主旨是團結包括美國在內的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反對蘇聯霸權主義。至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交,中國所面臨的國際環境總體得到改善?!幾渣S慶、王巧榮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材料三 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我國不再“以蘇劃線”、“共同制蘇”,而是提出反對一切霸權主義,尤其是反對美國、蘇聯的霸權主義,堅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邊。改變過去與美國建立針對蘇聯的“戰略關系”,適當拉開距離,推動中蘇關系正?;?,全方位進行外交活動。中國實行真正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經受住了蘇聯東歐劇變的沖擊,堅守了社會主義陣地,取得了內外工作的重大勝利?!幾詤嵌鬟h等著《改革開放的中國與世界》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指出中共中央確立“一邊倒”戰略時的國際格局。結合建國初期的歷史,簡述中國“站在蘇聯陣營一邊和與美國對抗”的事實。(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70年代中國對外戰略的變化及重大外交成就。(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時期中國對外交往政策的內涵,歸納這一政策對世紀之交的中國產生的重大影響。19.如何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我黨為此做出了成功的探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第89頁共89頁 材料一 1951年3月4日,中共中央下發了《關于民族區域自治試行條例》(草案)。與此同時,中共中央西北局民族事務委員會下發了關于《條例》(草案)征詢意見的調查提綱。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我黨實施民族區域自治的重大舉措之一……同年8月9日,毛澤東主席發布命令,公布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8月22日,舉行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一屆第二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通過了《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的決議》。就在這次會議上,宣布正式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區域自治籌備委員會?;I委會主任是包爾漢·沙赫德拉,副主任是高錦純、我、安尼瓦爾·加庫林……黨中央關于新疆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工作的指示,是我國民族區域自治進程中的重要步驟?!段遗c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材料二 民族的區域自治是毛主席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民族的區域自治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之內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的、遵循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總道路前進的、以少數民族聚居區為基礎的區域自治。依據這個總原則和大前提,一切聚居的少數民族都有權利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建立自治區和自治機關,按照本民族大多數人民及與人民有聯系的領袖人物的志愿,管理本民族的內部事務。這就是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1)在實施民族區域自治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系?(2)從材料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區域自治籌備委員會成員上看,這一制度有何特點?(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在我國發揮了怎樣的重大歷史作用?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7世紀初期,掌握歐洲政治中樞的基督教勢力徹底瓦解,從而破壞了中世紀歐洲統一的根基。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又日益頻繁和復雜,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使歐洲陷入可怕的廝殺而被撕裂,國際格局孕育著變化。正是在這樣新舊交替的激蕩時代,格勞秀斯撰寫了“法學三步曲”:《論捕獲法》《海洋自由論》和1625年出版的《戰爭與和平法》三卷集。第89頁共89頁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中的一些基本原則,例如,與會各國,不論宗教信仰、政體、國家大小都一律視為具有獨立、平等的主權地位等,都體現了格勞秀斯的法律思想?!幾浴丁磻馉幣c和平法〉:從戰爭中尋找通向和平之路》材料二 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的封閉大門被迫打開,晚清中國逐漸卷入以英美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經過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與文化交流,中國漸漸萌生了主動加入世界體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國際社會,就必須了解和熟知國際社會成員之間業已形成的一套規范制度。在此背景下,以西方《國際法原理》著作為藍本翻譯而成的中國首部國際法著作《萬國公法》應運而生,在晚清政府的對外關系、文化教育、學術思想等方向占有一席之地,成為影響近代中國時代發展的知名外文翻譯著作之一。(1)根據材料指出格勞秀斯撰寫《戰爭與和平法》的時代背景,并分析其影響。(2)根據材料概括指出《萬國公法》應運而生的原因,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積極作用。第89頁共89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D 【解析】宋朝開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寧波)到朝鮮半島、日本的航路,故選D項。2.C 【解析】唐朝與周邊少數民族的交往方式形式多樣,既有戰爭,也有和親與冊封,這說明唐朝發展民族關系具有靈活性,故選C項;唐朝與少數民族交往的主要目的是維護疆域穩定,排除A項;戰爭只是唐朝與少數民族交往的方式之一,排除B項;D項表述與表格信息不符,排除。3.C 【解析】漫畫中的兔子代表著國際聯盟,由于它的“全體一致”原則使國際法規難以實施,不可能制止戰爭的爆發從而維護世界和平,故選C項。4.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這一漢朝機構主要管理民族事務等,故選B項。典客是秦代的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官職,故排除A項;護烏桓校尉只管理特定地區(東北)少數民族事務,故排除C項;禮部是隋唐時期設立的,故排除D項。5.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點和雜居融合的現實國情才是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原因,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國國情決定的,故選A項。歷史上的民族政策是不平等的,排除B項;新中國成立前并無民族共同繁榮的經濟任務,排除C項;反侵略并非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主要因素,D項錯誤。6.B【解析】“另起爐灶”即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舊的外交關系,而是在新的、平等的基礎上同西方各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回答的是如何著手建立自己的外交關系,故選B項?!耙贿叺埂奔葱轮袊驹谏鐣髁x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回答了如何對待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排除A項;當時國際形勢是美蘇兩極對峙,兩極格局瓦解后和平和發展才成為時代主流,排除C項;“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即不急于取得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承認,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必須取消,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必須實現,回答了如何對待美國和其他帝國主義,排除D項。第89頁共89頁 7.C【解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后,不僅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更成為規范國際關系的重要準則,是中國奉獻給世界的中國智慧之一,故選C項。A項“共同”和B項“各種”說法過于絕對,均排除;D項材料未反映,排除。8.B【解析】根據“便利我們放手進行國內的經濟建設和共同對付可能出現的帝國主義侵略”可知,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服務于國內經濟建設與應對帝國主義威脅,故選B項。材料只體現了與蘇聯結盟,沒有體現包容性和開放性,排除A項;材料內容為毛澤東對《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認識,不能顯示外交政策的結果,排除C項;此時中國的外交仍為革命外交,排除D項。9.C 【解析】黃帝是上古時代的部落首領,經過漢代的塑造,不僅成為偉大人物,而且此后“王”“臣”,皆自認為“黃帝子孫”。黃帝形象成為一種文化紐帶,增進了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故選C項;黃帝時期尚未確立宗法制,而漢代時期宗法制早已瓦解,排除A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是秦朝確立的,排除B項;對黃帝的崇拜蘊含的是文化屬性,不屬于宗教范疇,排除D項。10.D 【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外國建交的時候,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寫入建交文件,這說明維護國家統一是我國的核心利益,故選D項。11.C【解析】圖片中的“1919”“凡爾賽宮”表明漫畫反映的是1919年巴黎和會的相關內容。在巴黎和會上,提出建立國際聯盟的美國,其“希望”注定要破滅,是因為美國稱霸世界的計劃遭到了英法等歐洲國家的聯合反對。漫畫的主題是“希望注定要無情破滅”,在四個選項中,只有C項與這一主題密切相關。12.B【解析】①②③均是對《非戰公約》進步作用的表述,《非戰公約》并沒有涉及裁軍問題,故④錯誤。第89頁共89頁 13.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改變漢唐時期通過“冊封和朝貢”控制邊疆,在邊疆設行省,體現了邊疆管理和內地一體化的趨勢,D項正確。材料不是說明行省制度造成地方權力過大的局面,A項錯誤;B項僅是表象,排除;元代在邊疆地區推行行省制,與消除地方割據的基礎無關,C項錯誤。14.C【解析】亞信峰會是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首腦會議,其宗旨是通過制定多邊信任措施,加強對話與合作,促進亞洲和平、安全與穩定,這與題干“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相符,故選C項;中美建交是1979年,排除A項;1972年中日建交,排除B項;參加日內瓦會議是1954年,排除D項。15.B【解析】基督教控制下的歐洲,自10世紀以后,特別是17、18世紀,神化國王、崇尚國王作用的社會心態日益成長,說明歐洲的民族國家觀念得到發展,B項正確。醫學水平長期低下與材料主旨不符,A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民眾衛生意識增強,C項錯誤;貫穿整個中世紀的社會心態的發展,不能說明17、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有限,D項錯誤。16.B【解析】材料“上海合作組織……不針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及對外開放的原則”表明上合組織不針對其他國家結盟,而是結伴共同發展,故選B項。材料信息強調的是不結盟的合作,排除A項;材料信息未涉及新型經濟合作關系,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上合組織的實際意義,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1)成因: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兩極格局對峙之下,中國受到西方國家的包圍封鎖;20世紀50、60年代中國周邊形勢緊張;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中蘇關系逐漸惡化。(2)特點:是政府外交的重要補充;形式多樣。影響:改善了新中國的外交環境;提升了新中國的影響力;為20世紀70年代外交領域的新突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窘馕觥康?1)問,根據“1949~1966年”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出訪次數”偏少的原因主要是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兩極格局對峙之下,第89頁共89頁 中國受到西方國家的包圍封鎖;20世紀50、60年代中國周邊形勢緊張;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中蘇關系逐漸惡化。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成為新中國對外開展人民外交活動的主要力量”可知是政府外交的重要補充;形式多樣。第二小問,根據“正是由于民間外交的開展……新中國的影響不斷地擴大”可知改善了新中國的外交環境;提升了新中國的影響力;為20世紀70年代外交領域的新突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8.(1)國際格局:美蘇兩極格局。事實:加入社會主義陣營;中蘇結盟;抗美援朝。(2)變化:與美蘇兩國同時對抗到聯美抗蘇。成就: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關系正?;?。(3)內涵: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實行全方位的獨立自主。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迅速;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中“在兩極對抗的國際格局中”,可知中共中央確立“一邊倒”戰略時的國際格局。第二小問,結合建國初期的歷史,可知中國“站在蘇聯陣營一邊和與美國對抗”的事實主要有加入社會主義陣營、中蘇結盟和抗美援朝。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中“擺脫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提出了‘一條線’的思想”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70年代中國對外戰略經歷了同時對抗美蘇到聯美制蘇的變化。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政府調整外交政策,促使中國取得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實現中美、中日關系的正?;韧饨怀删?。第(3)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中“反對一切霸權主義,尤其是反對美國、蘇聯的霸權主義,堅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邊”“適當拉開距離,推動中蘇關系正?;?,全方位進行外交活動”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時期中國對外交往政策的內涵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實行全方位的獨立自主。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三中“中國實行真正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經受住了蘇聯東歐劇變的沖擊,堅守了社會主義陣地,取得了內外工作的重大勝利”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特色道路的發展和國際地位提升等方面,歸納新時期外交政策對世紀之交的中國產生的重大影響。19.(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定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政策和重要政治制度之一,不可能規定具體實施的詳細辦法?!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的制定,規定了民族區域自治的詳細辦法,使制度的實施有章可循,是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國家基本政策和重要政治制度的細則。(2)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少數民族的領袖人物起著關鍵的領導作用,他們管理本民族的內部事務,保障少數民族實現真正當家作主的權利。(3)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保障了各少數民族的權益,使他們能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既保證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又保證祖國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充分發揮各民族參加國家政治生活和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第89頁共89頁 【解析】(1)根據所學可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定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政策和重要政治制度之一,根據“黨中央關于新疆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工作的指示,是我國民族區域自治進程中的重要步驟”得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的制定,規定了民族區域自治的詳細辦法,使制度的實施有章可循,是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國家基本政策和重要政治制度的細則。(2)根據“籌委會主任是包爾漢·沙赫德拉,副主任是高錦純、我、安尼瓦爾·加庫林”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得出,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少數民族的領袖人物起著關鍵的領導作用,他們管理本民族的內部事務,保障少數民族實現真正當家作主的權利。(3)根據“按照本民族大多數人民及與人民有聯系的領袖人物的意愿,管理本民族的內部事務。這就是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得出,從滿足少數民族的權益,使他們能當家作主愿望、維護祖國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以及促進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方面分析回答。20.(1)背景:宗教改革瓦解了基督教勢力,歐洲分裂;國家主權意識加強;國家間的利益紛爭加劇。影響:提出君主應該制定條約并接受約束,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2)原因:中國逐漸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西交往與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中國希望融入國際社會。作用:有利于中國融入國際社會;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促進了中西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窘馕觥康?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中“17世紀初期,掌握歐洲政治中樞的基督教勢力徹底瓦解,從而破壞了中世紀歐洲統一的根基”可知,宗教改革瓦解了基督教勢力,歐洲分裂;根據“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又日益頻繁和復雜”“‘三十年戰爭’使歐洲陷入可怕的廝殺而被撕裂”,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世紀的歐洲國家主權意識加強,國家間的利益紛爭加劇。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中“《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中的一些基本原則,例如,與會各國,不論宗教信仰、政體、國家大小都一律視為具有獨立、平等的主權地位等,都體現了格勞秀斯的法律思想”,從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格勞秀斯在《戰爭與和平法》中提出君主應該制定條約并接受約束,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中“中國逐漸卷入以英美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可知,中國逐漸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根據“經過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與文化交流,中國漸漸萌生了主動加入世界體系的愿望”可知,中西交往與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中國希望融入國際社會。第二小問,根據“(《萬國公法》)在晚清政府的對外關系、文化教育、學術思想等方向占有一席之地,成為影響近代中國時代發展的知名外文翻譯著作之一”,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社會發展和中外交流等方面分析可知,《萬國公法》的發行有利于中國融入國際社會,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促進了中西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第89頁共89頁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五單元培優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題3分,共45分1.洪武初期,市面上主要流通銅錢“洪武通寶”,然而因銅料極端缺乏,銅錢不能滿足市場需要,百姓仍習慣于使用元朝紙幣,認為銅錢有諸多不便,于是朱元璋決定恢復用鈔。這說明明初()A.貨幣政策源于經濟情勢B.商品經濟發展緩慢C.百姓左右國家貨幣政策D.冶銅技術水平下降2.有學者認為,“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值得注意的……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對整個歐亞大陸有重要的意義?!币韵逻x項屬于宋朝“商業革命”的是( ?。偎綖槿?,謂之交子,以便貿易②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③其余橋道坊巷,亦有夜市撲賣果子糖等物,亦有賣卦人盤街叫賣,如頂盤擔架賣市食,至三更不絕④恰克圖及俄國境內貿易的華商都是晉幫商號,……商號在莫斯科、鄂木斯克等俄國較大城市都設有分莊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3.下表是根據《中國貨幣史》整理的晚明賦役折銀及影響進程表,這些進程有助于()進程一農民從納糧當差到納銀不當差—從身份到契約—農民與土地分離—雇工和商幫群體形成—市場化進程進程二農業從單—到多元—經管權與所有權分離—農業商品化—商業化進程進程三農村從封閉、半封閉到開放—市鎮興起—城市化進程A.向近代社會轉型B.增加白銀儲備C.資本主義萌芽出現D.資本原始積累4.1939年,國民政府頒布《鞏固金融辦法綱要》,將法幣準備金范圍從原有金銀外匯擴大到包括短期商業票據、貨物棧單、生產事業之投資和公債等范圍,為增發法幣作了準備。當時,國民政府增發法幣(??)A.滿足了抗戰需要B.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第89頁共89頁 C.激化了中日矛盾D.促進了官僚資本的形成5.2015年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把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的貨幣籃子,這樣,在歐元、美元、英鎊、日元之后,人民幣成為了第五種加入特別提款權的貨幣,而且占的權重還比較大,為10.92%,僅次于美元和歐元,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標志。據此說明()A.中國改革成就突出成為世界一極B.人民幣和歐元等結盟對抗美元C.人民幣國際化的進展加快D.新國際貨幣體系仍以美元為主導6.1933年6月5日,美國政府頒布了國會通過的《放棄金本位法令》。1934年1月31日,聯邦政府頒布了黃金儲備法令,宣布美元貶值,把美元穩定在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相當于1900年按黃金價值計算的59.06%,即美元貶值近41%。美國的這一做法()A.實現了美國銀行業的迅速恢復B.根除了經濟危機的根源C.有利于美國擴大商品出口D.緩和了世界各國的矛盾7.1172年,威尼斯采取嶄新的融資方式——發行公債;17世紀初,世界上第一個證券交易所在阿姆斯特丹成立;19世紀,倫敦銀行的發展模式深深地影響了世界;20世紀中期,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這反映了()A.世界經濟中心的興替轉移B.國際貿易機制的創新調整C.資本主義經濟的縱深發展D.自由主義思想的有效實踐8.漢武帝時期,政府頒布了算緡令,即對工商業者和高利貸者征收財產稅,每2000錢納稅一算(120錢),同時實行告緡令,即鼓勵告發工商業者和高利貸者隱產漏稅的違法行為,告發者可得到沒收財產的一半作為獎賞。政府的這項舉措()A.引發了統治危機B.導致吏治嚴重腐敗C.加強了中央集權D.導致國家財政收入銳減9.有學者認為:“自安史之亂以后,賦稅名目繁多,民不堪命。兩稅法則規定百姓只須納夏秋兩稅……將名目繁多之稅目簡化,且兩稅之外不得別征,實為德政?!边@說明兩稅法的實行()A.解決了土地兼并問題B.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C.促進了賦稅的貨幣化D.起到減少稅目和簡化手續的作用10.湖南蠶桑業原本比荊(州)、襄(陽)落后,在五代時有了一定的發展?!顿Y治通鑒》記載:“湖南民不事蠶桑,(高)郁令輸稅者皆以帛代錢,未幾,民間機抒大盛?!边@一變化表明()第89頁共89頁 A.賦稅改革促進民間手工業發展B.手工業專業化趨勢加強C.手工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D.經濟重心已經完成南移11.明太祖時期,賦稅主要是征收實物,由于棉布征收頗受地方官的喜愛,導致棉花種植普遍。1581年張居正改革后“無論田賦或力役一律折銀繳納”,棉花大量涌入市場,江南地區商品經濟也因此更為活躍。材料說明了明朝時期()A.政府固守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B.賦稅政策變革利于商業的發展C.農產品商品化減輕了農民負擔D.江南商品經濟水平超過了北方12.清朝王慶云《熙朝紀政》記載:“丁口之輸賦也,其來舊矣。至我朝雍正間……以次攤入地畝……惟均之于田,可以無額外之多取,而催科易集。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边@一現象的深遠影響是()A.減輕了人身依附關系B.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C.使社會經濟轉型完成D.廢除了數千年的皇糧國稅13.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在寫給當時政府的信中寫道:“今則外商煙廠林立于內地,就地行賄,俱無征稅……敝公司煙草既納進口正稅,復納子口半稅、雜捐、附加等稅,負擔既重,成本加多,雖出品優美,誠難與外貨競賣?!边@從本質上反映了()A.民族工業在中國社會中發展艱難B.民族工業希望得到當時政府的保護C.外商企業得到不平等條約的保護D.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14.1928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在所謂“北伐告成”之際,發表了對外宣言,要求同各國重訂新約。7月,美國首先與南京國民政府訂立新約,承認中國“關稅完全自主之原則”,隨后南京國民政府陸續與英、法等國締結類似條約。這些條約的簽訂()A.扭轉了中國對外貿易逆差的局面B.標志著中國關稅自主的實現C.主要得益于中國對外戰爭的勝利D.利于提高民族工業的競爭力15.1992年前,我國進出口平均關稅稅率高達47.2%。之后則逐年降低關稅水平,到2002年關稅總水平已降至12%,2011年將關稅總水平降至9.8%。這一時期關稅稅率的調整()A.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立B.反映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完成第89頁共89頁 C.是履行加入WTO承諾義務的需要D.是落實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二、材料分析題:本題共3題,共55分。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9分)材料一漢代的田租較輕,但人口稅和更賦很重。除此,統治者往往巧立名目,征收各種田畝附加稅。除政府規定的徭役外,百姓往往還要為官府服雜役,修宮殿,修道路等。材料二唐初每丁每年納租粟二石,調隨鄉土所出,每丁納絹二丈、綿二兩,或納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如遭災害減免租調。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齡限制?!讐垡汀吨袊ㄊ贰凡牧先?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建議,實行兩稅法。材料四兩稅法實行后不久,唐德宗一行在郊外打獵,問一戶農民生活快樂嗎。農民說:“不快樂?!币驗椤霸t令沒有信用,先前宣布兩稅以外沒有其他賦役,現在額外的征發比正稅還多。后來又說按價收購糧食,實際上一錢不給。起初說收購的糧食就近交納,現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營,唉,就是傾家蕩產也交不完皇糧國稅??!”(1)比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唐代初期百姓的負擔與漢代相比,總體上發生了什么變化。原因是什么?(6分)(2)結合所學知識,總結出兩稅法同漢代以來賦役制相比有何變革。變革的原因及影響各是什么?(6分)(3)根據材料四,指出兩稅法沒能減輕農民負擔的原因。根據所學知識,指出古代中央政府的經濟政策往往不能真正減輕百姓負擔的根本原因。(7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萬歷九年,張居正任內閣首輔后頒布“一條鞭法”。具體政策是把原來按照戶、丁派役的辦法改為按照丁糧派役,然后把夏秋兩稅和雜稅也合編為一條,無論糧稅、差役一律改為征銀,差役由官府雇人充當,從此勞役從賦稅領域消失。取消里甲征收的環節,統一由官府收解,因此叫“一條鞭法”?!耙粭l鞭法”簡化了賦役的名目和征收手續,同時又擴大了賦稅負擔面……從此,歷代平行征收的賦役,趨于合一?!耙粭l鞭法”上承“兩稅法”,下啟清代“地丁合一”制,開啟了租稅制和貨幣征收制的賦稅時代?!幾圆滩对髑鍟r期賦稅》材料二第89頁共89頁 咸豐以前,清政府稅收來源主要是田賦、鹽課、關稅三項。其中來自農業的田賦收入所占比重為70%~80%,而來自工商的鹽、關兩稅僅占20%~30%。咸豐以后,特別到了光緒年間,田賦收入比重大為下降,由1849年的77%逐漸下降到1911年的27%,而其他三項收入,即鹽課、關稅、厘金,因都來源于工商領域可合并計算,由1849年的23%逐漸上升到1911年的73%?!幾脏嚱B輝《晚清賦稅結構的演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一條鞭法”的主要內容,并分析其在賦稅制度演變中的作用。(9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晚清賦稅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9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1950年1月,政務院公布了《中央人民政府關于關稅政策和海關工作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稕Q定》指出,中央人民政府海關部署,必須是統一集中的和獨立自主的國家機關,海關部署負責對各種貨物及貨幣的輸入輸出執行實際的監督管理“……以此來保護我國不受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侵略?!稕Q定》明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關稅稅則的基本原則:對國內能大量生產的或將來有發展可能的工業品及半制品的進口采用保護稅率;對于一切奢侈品和非必需品,訂征更高的稅率;對國內很少或不能生產的設備器材、工業原料、糧食種子及肥料等,其稅率要低或免征關稅;一切必需的科學圖書,防治病蟲害等物品及若干國內不能生產的或國內藥品所不能代替的藥品的輸入,免征或減征關稅;對于凡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貿易條約或協定的國家,要規定比一般高的稅率;為了發展我國的出口貨物的生產,出口只訂低稅或免稅。依據這些原則,1951年5月政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及其實施條例。稅則按照商品的自然屬性、用途和加工程度的不同,分為17大類、89組、939個稅號,共1700多個稅目。這一稅則實施了30多年,直到1985年國務院頒布新的稅則和條例為止?!獡S天華《中國關稅制度》等整理(1)根據材料,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關稅稅率政策的基本特點。(9分)(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實施的積極意義。(9分)第89頁共89頁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基于銅錢的原材料不足,國家決定順應百姓習慣,恢復紙幣。據此聯系所學可知,這說明了明初貨幣政策受到了當時經濟情勢的影響,A項符合題意;在銅錢原材料不足的情況下,國家順應百姓習慣,用寶鈔代替銅錢,不能說明商品經濟發展“緩慢”,不是百姓左右著國家貨幣政策,更不能說明冶銅業的“技術水平”有所下降,B、C、D三項錯誤。2.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商業革命的表現主要有商業活動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紙幣交子的出現、政府放松對商業的直接監管、海外貿易發達、草市具備完整的飲食服務設施等,其中①③屬于商業革命的表現范疇,故B項正確?!胺彩?,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體現的是商業活動有嚴格的時間限制,因此②與題意不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幫是在明清時期出現的,因此④與題意不符,故A、C、D項錯誤。故選B。3.答案:A解析:從材料信息看,晚明賦役折銀使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放松;有利于農產品商品化;推動了農村的開放,使市鎮興起,進而有利于城市化進程。這些進程有助于中國古代社會逐漸向近代社會轉型,故選A項。賦役折銀表明征稅標準發生了變化,不能說明白銀儲備增加,故B項錯誤;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并非賦役折銀導致,故C項錯誤;賦役折銀并未推動資本的原始積累,故D項錯誤。4.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的主要知識點為:國民政府的幣制改革。A.依據材料“將法幣準備金范圍從原有金銀外匯……生產事業之投資和公債等范圍,為增發法幣作了準備”并結合當時的國家狀況可知,全面抗戰爆發以后,大量產業和人口內遷,大后方各種事業發展迅速,對于貨幣的需求大增,而且抗戰導致軍費開支高漲,因此增發法幣有利于滿足當時抗戰的需要,故A正確;B.《鞏固金融辦法綱要》頒布前期,國民政府對通貨膨脹的沖動尚能克制,故B錯誤;C.材料反映的是國民黨增發貨幣,與中日矛盾的激化無關,故C錯誤;D.1927年以后,官僚資本主義已經形成,時間不符,故D錯誤。第89頁共89頁 5.答案:C解析:人民幣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納入特別提款權的貨幣籃子,表明人民幣國際化的進展加快,故C項正確;中國早就成為世界多極化中的一極,排除A項;材料只是說明人民幣成為世界主要貨幣之一,至于多種貨幣之間的關系沒有涉及,排除B項;D項表述正確,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6.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近代美國的貨幣政策。根據所學可知,1933年美國處于經濟危機之中,美元貶值有利于擴大商品出口,故選C項;羅斯福新政通過令銀行停業整頓的方法逐步實現了銀行業的恢復,排除A項;美元貶值政策未觸及資本主義制度,經濟危機根源不會根除,排除B項;美國實行美元貶值政策會引起貿易摩擦,加劇各國矛盾,排除D項。7.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1172年至20世紀,世界金融發展過程中依次出現了公債、證券交易所、銀行和布雷頓森林體系,這體現出世界金融發展日漸體系化、專業化,是資本主義經濟縱深發展的趨勢,C正確;題干所列的幾個城市之間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因此無法得出世界經濟中心興替轉移的結論,排除A;題干涉及的主要是金融領域的變化,而非國際貿易機制,排除B;威尼斯的融資方式和自由主義思想無關,排除D。8.答案:C解析:漢武帝通過算緡令和告緡令打擊了工商業者和高利貸者,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為其在政治和軍事上的諸多舉措提供了物質保證,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故選C項,排除D項。漢武帝此舉旨在抑商,而小農經濟在國家中占據主導地位,故“引發了統治危機”的表述與史實不符,故排除A項。材料中的舉措針對的是工商業者和高利貸者,與官吏無直接關聯,故排除B項。9.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將名目繁多之稅目簡化,且兩稅之外不得別征,實為德政”可知,兩稅法的實行,起到了減少稅目和簡化手續的作用,D項正確;A項“解決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兩稅法規范了賦稅制度,并不一定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兩稅法促進了“賦稅的貨幣化”,排除C項。10.答案:A解析:第89頁共89頁 材料“郁令輸稅者皆以帛代錢,未幾,民間機抒大盛”體現的是賦稅制度變革對民間手工業的影響,故A項正確;B項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資本主義萌芽的標志是雇傭關系,C項排除;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項。11.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1581年張居正改革后‘無論田賦或力役一律折銀繳納’,棉花大量涌入市場,江南地區商品經濟也因此更為活躍”可知,明朝賦稅制度采用“折銀繳納”的辦法,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活躍了商品經濟,促進了商業的發展,故選B項。材料強調的是明朝賦稅政策,而未涉及抑制商業的發展,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賦稅政策變革對商業的影響,而非強調農產品商品化對農民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未將江南地區的經濟與北方做比較,無法推知江南地區商品經濟水平超過了北方,排除D項。12.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以次攤入地畝……惟均之于田”“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可知,這反映了清朝賦稅制度將丁稅攤入地稅,這一征稅標準在客觀上減輕了人身依附關系,故選A項。這一現象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不是深遠影響,故排除B項;從材料來看這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經濟轉型,“完成”一說不符合史實,故排除C項;材料只是強調征稅標準的變化,賦稅并沒有廢除,故排除D項。13.答案:D解析:注意題干設問“本質上反映”的要求,根據材料可知,外商在中國享有特權,而民族工業稅負沉重,這反映出的本質問題就是中國主權的喪失,即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故D項正確。A項是材料的表象。B、C兩項均不能體現“本質上反映”。14.答案:D解析:A項史實錯誤。此時南京國民政府并未實現關稅自主,B項錯誤。此時中國并未發生對外戰爭,排除C項。南京國民政府的改訂新約運動取得一定成效,部分實現關稅自主,這有利于提高民族工業的競爭力,故D項符合題意。15.答案:D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關稅總水平的降低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故D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21世紀初,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產業結構調整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項錯誤;材料中關稅的調整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是履行加入WTO承諾義務的需要,故C項錯誤。第89頁共89頁 16.答案:(1)變化:唐代比漢代農民的負擔有很大減輕。原因:唐統治者吸取隋亡教訓,實行輕徭薄賦政策。(2)變革:改變過去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而以土地資產為主。原因:土地兼并,階級矛盾尖銳;為了穩定財政,鞏固封建統治;均田制破壞,租庸調制破壞。影響:增加了政府收入;有利于減輕農民負擔;擴大稅源;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3)原因:中央政權的削弱,政府信用的降低;地方官吏的腐??;地主、官僚階級轉嫁負擔給農民。根本原因:封建政權制定政策的出發點是以維護貴族地主階級的利益為目的,而不以重視民生為目的。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漢代的田租較輕,但人口稅和更賦很重”和材料二“唐初每丁每年納租粟二石,調隨鄉土所出……如遭災害減免租調。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齡限制”等信息可知唐代比漢代農民的負擔有很大減輕?!霸颉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是唐統治者吸取隋亡教訓,實行輕徭薄賦政策。第(2)問,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兩稅法的變革主要是改變過去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而以土地資產為主?!霸颉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主要有土地兼并,階級矛盾尖銳;出于穩定財政,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當時均田制遭到破壞,租庸調制也隨之結束。帶來的影響主要是增加了政府收入;減輕了農民負擔;擴大稅源;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第(3)問,根據材料四“詔令沒有信用,先前宣布兩稅以外沒有其他賦役,現在額外的征發比正稅還多”及所學知識可知不能減輕農民負擔的原因主要是中央政權的削弱,政府信用的降低;地方官吏的腐??;地主、官僚階級轉嫁負擔給農民。而根本原因則在于封建政權制定政策的出發點是以維護貴族地主階級的利益為目的,而不以重視民生為目的。17.答案:(1)內容:賦役合并(簡化了賦稅征收手續);以銀代役(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銀雇人服役);賦役征銀;官府統一直接征收。作用:客觀上起到了均平賦役的作用;放松了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保障了國家財政收入的穩定;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清初“攤丁入畝”的變革奠定了基礎。(2)變化:稅收總量迅速增長;農業稅比重下降,工商稅比重上升(稅收主體由農業稅轉向工商稅)。原因:近代工商業有了較大發展;西方入侵,清政府被迫對外開放;內憂外患,清政府被迫允許各省自辟財源;戰爭賠款的需要。第89頁共89頁 解析:本題考查“一條鞭法”和晚清賦稅的變化。(1)第一小問內容,從材料一中的“具體政策是把原來按照戶、丁派役的辦法改為按照丁糧派役”“無論糧稅、差役一律改為征銀,差役由官府雇人充當”“取消里甲征收的環節,統一由官府收解”等信息分析得出“一條鞭法”的主要內容包括賦役合并、以銀代役、賦役征銀和官府統一直接征收。第二小問作用,可以根據材料一“從此勞役從賦稅領域消失”“同時又擴大了賦稅負擔面……從此,歷代平行征收的賦役,趨于合一”“下啟清代‘地丁合一’制”等信息并聯系所學有關內容來回答。(2)第一小問變化,依據材料二“田賦收入比重大為下降”“鹽課、關稅、厘金,因都來源于工商領域可合并計算,由1849年的23%逐漸上升到1911年的73%”等信息分析得出。第二小問原因,應當聯系所學當時的社會狀況,從近代工商業的發展、清政府政策的變化和戰爭賠款的需要等方面來回答。18.答案:(1)特點:實行全面的保護關稅政策;實行高關稅,關稅優惠面相對狹窄;重積累、輕消費;將貿易與政治(外交關系)掛鉤;長期性,缺少變通和適時調整等。(言之成理即可)(2)積極意義:實現了國家統一管理,促進了貿易管理的制度化;有利于打破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維護國家利益;有利于促進經濟恢復和工業化建設。解析:本題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關稅稅率政策的制定,考查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建設成就。(1)要求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關稅稅率政策的基本特點,要注意從材料中進行概括,注意語言的精煉、準確。從《中央人民政府關于關稅政策和海關工作的決定》的內容“以此來保護我國不受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侵略”可以看出帶有政治色彩,側面反映了當時中國外交的狀態,貿易與政治(外交關系)掛鉤;另外結合《中央人民政府關于關稅政策和海關工作的決定》基本原則可以看出實行高關稅、貿易保護、重積累,輕消費;另外從“對國內很少或不能生產的設備器材、工業原料、糧食種子及肥料等”“一切必需的科學圖書,防治病蟲害等物品及若干國內不能生產的或國內藥品所不能代替的藥品的輸入”才實行關稅優惠,可知其優惠涉及面有限;從“這一稅則實施了30多年”還可以得出,具有長期性,缺少變通和適時調整等。(2)積極意義,可以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外交環境來分析,注意從維護國家利益、服務工業化建設的角度出發認識關稅政策的作用;關稅稅率政策是通過1950年1月,政務院公布《中央人民政府關于關稅政策和海關工作的決定》和1951年5月政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及其實施條例共同確定的,由此可以看出實現了國家統一管理,促進了貿易管理的制度化。第89頁共89頁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六單元培優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明朝戶籍冊稱黃冊,從洪武四年開始,十年一修,到崇禎十五年,共27次編制黃冊。清初普通戶籍基本沿襲明制,但到雍正帝后,戶籍再也沒有編審過,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A.地方管理弱化B.基層自治加強C.賦稅制度變革D.經濟發展遲緩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漸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A.社會保障制度是工人階級斗爭的結果B.資產階級認為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緩和階級矛盾C.社會保障制度解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D.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日漸完善3.下圖漫畫說明了(  )A.我國逐步健全社會保障制度B.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是社會保險C.只要加大投入就能解決民生問題D.我國已經全面實現了城鄉一體化4.13世紀的莊園法庭曾留下這樣的記錄:佃戶因為沒有認真耕種領主的田地,被罰款6便士;佃戶的家畜誤入領主的園子,被罰款6便士;只要領主的磨坊能夠磨面粉,就不得到莊園以外磨面粉,違者罰款20先令。由此則史事可以了解莊園法庭懲罰各種違法行為的手段通常是(  )A.投入監獄B.處以罰金C.驅逐出莊園D.處以杖刑5.開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州縣官吏“大索貌閱”,即根據戶籍上登記的年齡,來核對個人體貌。隋煬帝大業五年,又一次“貌閱”。通過這兩次全國性大規模的檢括戶口,共檢出隱漏人口228萬余。隋朝這種舉措(  )A.根源于國家吏治的腐敗B.打擊了豪強世族的勢力第89頁共89頁 C.著眼于賦稅制度的變革D.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6.明朝推行里甲制,以十戶為一甲,一百一十戶為一里,并在鄉里組織中設鄉老制度與里甲制相配套實行,以便強化對基層的管理。清朝全國范圍內推行“十家牌法”和保甲制,“十戶為牌,十牌為甲,十甲為?!?。上述現象表明(  )A.農村地區的宗法觀念根深蒂固B.地方社會階層變動引發社會變革C.地方基層管理組織形式的變革與困局D.古代基層社會治理日益嚴密7.1168年英國創辦了牛津大學,1209年又創建劍橋大學。14世紀,德國建立了海德堡大學。到1500年,全歐已有80所大學。這種現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資本主義的發展B.人文主義發展C.自治城市的發展D.帝國的興起8.英國近代自治市制度確立于(  )A.中世紀B.資產階級革命時期C.工業革命時期D.第一次世界大戰后9.秦漢時期,簡冊書寫不便,更因形體繁重,運輸保管不易,戶籍只能在鄉制作,副本僅上報至縣。魏晉之際紙張代替簡冊后,戶籍上移至縣廷制作,造好的戶籍需要上報郡、州,直至中央戶部。這從根本上反映了(  )A.書寫載體影響戶籍管理方式B.技術進步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C.書寫載體已發生革命性變化D.書寫載體與戶籍制度相伴相生10.羅斯福新政初期,美國社會失業、流浪人口增多現象嚴重,一些學者很少擔心政府對群眾的衣食供給問題,卻十分擔心總統能否賦予他們采取措施實施保障的能力。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的美國(  )A.政府擁有強大的物質保障B.以工代賑面臨多重挑戰C.照搬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D.社會保障急需立法支持11.古代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內容之一是確定了村社為最基本的政治單位,公民權的認定取決于村社的登記,所有的政治和軍事制度如五百人會議、公民大會、法庭和將領等都以村社為基礎而組織起來。這說明(  )A.雅典城邦公民的范圍縮小B.雅典工商業快速發展第89頁共89頁 C.雅典基層治理依靠村社進行D.雅典基層治理存在重大缺陷12.英國諾丁漢郡萊克斯頓地區數百年的莊園法庭檔案中,有大量關于中世紀莊園法庭以集體的形式制定、修改村規的記錄。材料反映了(  )A.莊園是有充分自由權利的村莊共同體B.法庭審判結果由莊園主決定C.集體制定方式推動近代自治制度出現D.城市自治制度逐步形成13.1949年,社會保障支出在英國政府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僅為13.5%,到1997年已經上升到32%,成為英國財政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項,幾乎等于教育支出的三倍。從1978年到1997年,英國社會保障的實際支出水平平均每年增長4%,其增長速度高于其他任何一項政府支出。因此英國推行福利制度改革。英國福利制度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社會欺詐現象嚴重B.政府的財政負擔嚴重C.經濟發展緩慢D.階級矛盾的緩和14.唐朝時期,為了救助病殘、乞丐及貧民,政府專門設置了一些病坊。據《天寶年代敦煌郡會計牒》記載,該郡的病坊有床4張、被子3張、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開支。其他州的情形與敦煌郡相差無幾。這表明唐代(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勢群體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視仁政C.重視基層治理以促進穩定D.具備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15.當代英國經濟學家尼古拉斯·巴爾指出,“福利國家”有其自身的價值,同時也是反對市場價值的一種手段,因為它能阻止過分不平等造成的社會風險與政治風險。而早在1943年,丘吉爾就宣布“對于任何一個社群來說,沒有比讓嬰兒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資了”。據此可知(  )A.完善的福利制度是英國贏得二戰的重要舉措B.市場經濟在二戰后遭到西方國家的拋棄C.福利制度推動英國政府加大經濟上的投資D.福利國家制度兼具人本價值和政治意義16.地方自治思想源于歐美,是歐美國家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爭取自由、平等的參政權而提出來的。美國建國后,地方自治最基本的單位是(  )A.社區B.村社C.自治市D.鄉鎮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89頁共89頁 材料 德國的社會保險制度始于俾斯麥執政時期。德國統一后,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工人運動高漲,俾斯麥政權在鎮壓工人運動的同時,也積極促進工人的福利,改革社會弊端。面對日益迫切的社會保障需求,德皇威廉一世于1881年11月發布詔書,要求“最大限度的保障需要幫助的人”,首次提出了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的構想。在俾斯麥的推動下,議會先后通過了《工人醫療保險法》《事故保險法》和《養老保險法》。這既是德國現代社會保險制度的雛形,也是世界范圍內現代社會保險制度的萌芽。德國是世界上首創立法實施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不但歷史悠久,而且體系完善,為后來德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與改善,社會的穩定與團結,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也為很多國家所借鑒?!幾岳钣揸弧兜聡鐣U现贫群喪觥犯鶕牧喜⒔Y合所學知識,概述德國開創社會保險事業的背景,并分析其歷史地位。18.2002年里耶古城發掘出37000多枚竹木簡,使塵封千年的秦朝歷史以文字形式復活。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東成戶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澤若,子小女子傷?!睎|成,為里名。戶人,指戶主。士五,是身份稱謂,指無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為課役身份的標志,登記于戶籍,作為征發賦役的依據。夫、沙、澤若、傷,均為人名?!独镆睾啈艏尽芳搬屛牟牧隙〈呵锸?,君主及各級封主均以社為單位來封賜,此時戶口仍為私家性質……秦獻公十年“為戶(戶口)籍(籍貫)相伍(五家為一伍)”,將戶籍編制與行政編制統一起來?!幾詮埥鸸狻肚刂蒲芯俊?1)根據材料一,指出“夫”的身份及其在家庭中的地位。(2)根據材料二,概括秦國戶籍管理的方式。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這一戶籍管理方式的意義。第89頁共89頁 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經濟的迅速增長,使英國人進入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富裕社會??捎捎谏鐣鲆暳斯椒峙涞膯栴},多數人沒有分享到應得的成果。在整個工業革命期間,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終處于貧困狀態……在19世紀上半葉的曼徹斯特,社會下層……成員平均壽命只有17歲……根據內務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統計,僅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所發生的刑事犯罪數字:1805年為4605起;1842年達到31309起……工人意識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們受苦,因而滋生出對社會的反叛情緒,并匯合成一場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幾藻X乘旦、劉金源《寰球透視:現代化的迷途》材料二 近時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強中國以比歐美。然而歐美強矣,其民實困,觀大同盟罷工與無政府黨、社會黨之日熾,社會革命其將不遠。吾國縱能媲跡于歐美,猶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況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軌者之終無成耶!夫歐美社會之禍,伏之數十年,及今而后發見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國治民生主義者,發達最先,睹其禍害于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還視歐美,彼且瞠乎后也?!獙O中山《民報·發刊詞》材料三 戰后發達國家的社會福利已經從單純的救濟發展為公民的社會權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英國工黨艾德禮政府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國家,實行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嬰兒出生時,產婦的醫療費用由國家負擔,還可以得到一定補貼。16歲以前的公民每周有補助,公立學校實行免費教育。職工患病可以免費得到治療,失業有救濟金,退休后有養老金,死亡后其家屬還能得到撫恤金?!幾栽缆窗娓咧薪炭茣稓v史》必修(Ⅱ)(1)材料一反映了英國工業革命中存在什么突出的社會問題?這一社會問題對材料二的認識產生了哪些影響?(2)根據材料三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福利制度的特點及對我們的啟示。第89頁共89頁 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秦漢時期,鄉、里管理體制由鄉里自治體制、治安管理體制、行政管理體制構成。這三者相輔相成,有效地構筑了國家在鄉、里統治的基礎。鄉里組織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十里一亭,十亭一鄉,鄉則以人口的增減而變更。鄉官主要有三老、嗇夫、游徼、鄉佐;里吏主要有里正、父老、什長、杜宰、里監門等。鄉里治安由亭長、游徼負責,其治安職責有三:一是追捕盜賊,維護治安;二是協助都試;三是調解訴訟。亭作為一個地方行政機構,除亭長外,還有亭侯、亭佐、亭父、求盜等。這個時期,鄉、里的社會職能更加完善,舉凡國家的賦稅、徭役、兵役及地方教化、獄訟、治安、鄉里選舉等,無不由其承擔?!吨袊糯l里制度》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城市基層社會逐步建立了以“單位制”和“街道—居委會”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國家通過單位實施社會管理的體制處于絕對主導地位,單位和職工之間是一種“單位既全面控制、又全面照料其職工,職工既全面服務、又全面依賴其單位的復雜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關系”,這加強了社會的組織性,但也使單位承擔了過多的社會和服務功能,極大地增加了社會管理的成本,嚴重束縛了社會自身和公民個人的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城市個體私營經濟等經濟組織不斷涌現,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我國原有的基層管理體制弊端日益突出,已不適應城市發展現狀。1990年,民政部引進并提出社區建設這一概念,開啟了我國城市基層管理體制進入轉型時期,并逐漸建立了新的社區管理體制?!幾院魏1段覈鞘谢鶎由鐣芾眢w制的變遷:從單位制、街居制到社區制》(1)根據材料一,概括秦漢時期鄉里制度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秦漢時期鄉里制度的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改革開放前我國城市基層管理體制的特點,并簡析改革開放后城市基層管理體制變革的原因。第89頁共89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C【解析】清代實行攤丁入畝,不再征收人頭稅,故政府不再重視戶籍編審,故C項正確;明清時期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排除A項;戶籍制度體現的并非是地方基層自治,排除B項;明清時期中國經濟發展較為迅速,遲滯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2.C【解析】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緩和階級矛盾,創造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穩定的社會環境。但是,社會保障制度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是由資本主義制度決定的,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永遠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A、B、D三項表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C項表述錯誤,符合題意。3.A【解析】漫畫內容是社會保障制度為城鄉居民提供了生活上的“保護傘”,說明了我國逐步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A項符合題意;B項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C項說法錯誤,解決民生問題是個系統工程;D項錯誤,不符合事實,且與題意不符。4.B【解析】依據“……被罰款6便士……違者罰款20先令”可知,莊園法庭懲罰各種違法行為的手段通常是處以罰金,故B項正確;A、C、D三項所述,題干無體現,故錯誤。5.B【解析】隋朝通過大規模的檢索檢出大量隱漏人口,這就加強了國家對戶口的控制,減少了戶口的流失,從而削弱了豪強世族對人口的隱匿,打擊了豪強世族的勢力,第89頁共89頁 故選B項。隋朝的這種舉措是國家控制力加強的表現,并非是吏治腐敗,排除A項;隋朝的這種舉措主要是為了檢索人口,沒有進行賦稅制度改革,更與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無關,排除C、D兩項。6.D【解析】根據“以便強化對基層的管理”等可知,材料意在強調明清時期政府重視基層管理,表明古代基層社會治理日益嚴密,故D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宗法觀念的問題,也未涉及社會變革,排除A、B兩項;當時地方基層管理組織形式的困局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C項。7.C【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中世紀歐洲城市通過斗爭爭取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權,自治有利于城市發展,一些城市還興辦了大學,故C項符合題意。在歐洲資本主義和人文主義發展之前就已經開始出現大學,排除A、B兩項;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大學的興起在歐洲各帝國興起之前,排除D項。故選C。8.C9.B 【解析】由“戶籍只能在鄉制作,副本僅上報至縣”到“造好的戶籍需要上報郡、州,直至中央戶部”,其反映的是政府對地方戶籍管理的加強,體現的是因造紙術的發明而使戶籍管理更加有效,加強了中央集權,故選B項;A、C、D三項都不是本質的體現,均排除。10.D 【解析】羅斯福新政之前,美國實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政府并未表現出明顯的經濟干預能力,故出現材料中學者的擔心,這間接反映出,為克服這一問題,當時的美國需要從法律層面為社會保障提供支持,故選D項;據材料“一些學者很少擔心政府對群眾的衣食供給問題”可知,政府擁有強大的物質保障是材料從正面直接反映出的信息,而非側面,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出與以工代賑有關的信息,排除B項;美蘇兩國社會性質不同,美國不可能照搬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C項表述錯誤,排除。11.C 【解析】材料“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內容之一是確定了村社為最基本的政治單位……所有的政治和軍事制度……都以村社為基礎而組織起來”說明當時雅典的各項制度是以村社為基礎的,基層治理依靠村社進行,故選C項;A、B兩項材料未體現,排除;D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12.C 第89頁共89頁 【解析】材料中“莊園法庭檔案中,有大量關于中世紀莊園法庭以集體的形式制定、修改村規的記錄”,說明莊園法庭集體制定方式有助于近代自治制度的形成,故選C項。13.B【解析】福利國家制度的推行為低收入群體提供了保障,對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社會保障支出過于龐大,漸漸成為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的財政負擔,影響了國家的發展。因此,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開始進行福利制度改革,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項。14.C【解析】根據材料“為了救助病殘、乞丐及貧民,政府專門設置了一些病坊”可知唐朝政府注重基層救助,對貧苦百姓的救助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C項正確。材料中的救助并未上升到法律文獻的保障,只不過是政府的一些措施,排除A項;根據材料不能得出唐代比以往更重視仁政的結論,排除B項;唐代具備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15.D【解析】“它能阻止過分不平等造成的社會風險與政治風險”“對于任何一個社群來說,沒有比讓嬰兒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資了”體現了福利國家制度的政治意義和對人的關注,故D項正確。福利制度是在二戰以后建立的,故A項錯誤;西方國家并未放棄市場經濟,故B項錯誤;福利制度推動英國政府在醫療保健服務、養老、住房、失業保險、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而非經濟上的投資,故C項錯誤。16.D【解析】美國建國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傳統,鄉鎮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承擔著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背景:國家統一后資本主義快速發展;工人運動高漲,階級矛盾尖銳;德皇和俾斯麥的積極推動。地位:開創了世界現代社會保險事業的先河,為其他國家所借鑒?!窘馕觥康谝恍?,根據材料“德國統一后,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工人運動高漲”可得國家統一后資本主義快速發展以及工人運動高漲,階級矛盾尖銳;根據材料中“德皇威廉一世于1881年11月發布詔書”可得德皇和俾斯麥的積極推動。第二小問,第89頁共89頁 根據材料中“德國是世界上首創立法實施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為很多國家所借鑒”可得開創了世界現代社會保險事業的先河,為其他國家所借鑒。18.(1)身份:平民(或無爵者、免爵者)。地位:戶主。(2)方式:戶籍相伍(戶籍與籍貫相結合)。意義:實現了國家對民眾的直接控制;有利于征發賦役?!窘馕觥康?1)問,根據材料“東成戶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澤若,子小女子傷”可知“夫”的身份是平民,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戶主。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將戶籍編制與行政編制統一起來”可歸納出戶籍與籍貫相結合。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從國家對民眾的控制、征發賦役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19.(1)問題:社會財富分配不均;工人極端貧困;下層公民平均壽命短;犯罪率增加;階級矛盾激化。影響:孫中山在學習西方的同時,規避西方出現的社會問題,主張將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2)特點:成為公民的社會權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證;種類繁多,覆蓋面廣。啟示:隨著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國家必須重視人民的福利。要認識到社會福利不僅是國家的義務,更是人民的權利。隨著社會進步,福利待遇將不斷擴大和提高。搞好社會福利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窘馕觥康?1)問,第一小問據材料一“由于社會忽視了公平分配的問題,多數人沒有分享到應得的成果”“工人意識到不公平的分配”等信息回答。第二小問“影響”則從“歐美社會之禍,伏之數十年,及今而后發見之”“睹其禍害于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中總結。第(2)問第一小問“特點”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第二小問“啟示”主要從國家應重視、人民積極參與、對社會影響等角度回答。20.(1)特點:是最基層的行政管理制度;由鄉里自治體制、治安管理體制、行政管理體制構成;隨人口的增減而變更;承擔國家的賦稅、徭役、兵役及地方教化、獄訟、治安等社會職能。作用:有利于封建國家征收賦稅和征發徭役;維護了地方統治秩序,加強了中央集權。(2)特點:單位管理與街道居委會管理相結合;單位和個人聯系密切;單位承擔社會和服務功能過多,社會管理成本高;社會和個人發展受到束縛。原因: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推行,國有企業體制改革;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大量剩余勞動力進入城市,城市化進程加快;傳統的基層管理體制不適應城市發展。第89頁共89頁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有效地構筑了國家在鄉、里統治的基礎”可知,是最基層的行政管理制度;根據材料一“體制由鄉里自治體制、治安管理體制、行政管理體制構成”可知,由鄉里自治體制、治安管理體制、行政管理體制構成;根據材料一“十里一亭,十亭一鄉,鄉則以人口的增減而變更”可知,隨人口的增減而變更;根據材料一“鄉里治安由亭長、游徼負責,其治安職責有三:一是追捕盜賊,維護治安;二是協助都試;三是調解訴訟”“舉凡國家的賦稅、徭役、兵役及地方教化、獄訟、治安、鄉里選舉等,無不由其承擔”可知,承擔國家的賦稅、徭役、兵役及地方教化、獄訟、治安等社會職能。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三者相輔相成,有效地構筑了國家在鄉、里統治的基礎”可知,加強對廣大人民的控制;根據材料一“鄉、里的社會職能更加完善,舉凡國家的賦稅、徭役、兵役及地方教化、獄訟、治安、鄉里選舉等,無不由其承擔”可知,有利于封建國家征收賦稅和征發徭役,維護地方統治秩序,加強了中央集權,然后結合后世的地方管理制度可知,對后世基層組織的建設起到借鑒作用。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單位制’和‘街道—居委會’”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單位和職工之間是一種‘單位既全面控制、又全面照料其職工,職工既全面服務、又全面依賴其單位的復雜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關系’”“但也使單位承擔了過多的社會和服務功能,極大地增加了社會管理的成本”“嚴重束縛了社會自身和公民個人的發展”等信息分析概括其特點。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城市個體私營經濟等經濟組織不斷涌現,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我國原有的基層管理體制弊端日益突出,已不適應城市發展現狀”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經濟體制改革內容總結變革原因。第89頁共89頁 統編版高二下學期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期末試卷考試時間:90分鐘滿分:100分第I卷(選擇題共5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25小題,每題2分,共50分)1.與圖6所示形勢圖對應的朝代是(  )圖6A.西周????????????????????B.秦朝?????????????????????C.漢朝????????????????????D.唐朝2.如圖是某一朝代設置的中央機構示意圖。該朝代是(  )第89頁共89頁 A.秦朝????????????????????B.唐朝?????????????????????C.宋朝????????????????????D.清朝3.與朱熹、王陽明的“格物致知”不同的是,泰州學派代表人物王艮認為:格物致知無非就是說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個人身體是根本,而家國天下是枝節,并開始大談“百姓日用就是道”。這一思想(  )A.動搖了儒學的正統地位????????????????????????B.蘊含近代民主啟蒙思想C.凸顯“家國一體”觀念????????????????????????D.順應工商市民利益要求4.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他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以下關于蘇軾的介紹,不正確的一項為(  )A.被稱為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以行書名世。B.其詩句“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反映了傳統文人畫注重詩意的特點。C.他打破了詩與詞的界限,使詞從“樽前”、“月下”走向廣闊的社會人生。D.他以高超的藝術功力,強烈的愛國情懷,成為豪放派詞的集大成者。5.1867年,京劇入滬。到1911年,上海正式的營業性戲園有120家,造就了“大小戲園開滿路,笙歌夜夜似元宵”的劇壇盛況,為京劇專設的戲園、茶園等娛樂空間也競相開放,戲曲從宮廷和達官貴人的私宅迅速走向了普通的市民大眾,這表明當時(  )第89頁共89頁 A.新劇種京劇最早在上海產生????????????????B.中國的傳統戲曲藝術走向了成熟C.上海成為全國戲曲活動中心????????????????D.上海地區戲劇受眾群體出現變化6.羅馬法規定,善意和誠信是有效締結契約的前提。具有欺詐故意的行為,或者是因不講誠信而被法律認定為“不名譽”的人的行為,是無效的行為。這體現出羅馬法(  )A.道德意識的法律化????????????????????????????????B.重視維護社會穩定C.已經形成完備體系????????????????????????????????D.具有形式主義特征7.古羅馬法學家對物進行了多種分類。一種分法是所謂有形物與無形物之分:前者即指奴隸、土地、衣服、金銀等物:后者指可以作為權利客體的權利本身,如繼承權、使用權、地役權等等。這可以用來說明羅馬法(  )A.限制了貴族對于法律的壟斷????????????????B.重視法律程序的運用C.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D.蘊含著自然法的理念8.法國大革命前十年,談論盧梭和閱讀其著作的人數已經遠遠超過了伏爾泰等啟蒙運動主流派別著作的人數。法國大革命期間,革命的激進派奉盧梭為祖師,羅伯斯庇爾等把《社會契約論》當作《圣經》天天誦讀。下列屬于盧梭思想的是(  )A.三權分立????????????B.主權在民?????????????C.開明專制????????????D.君主立憲9.1776年,亞當·斯密第一次從理性上給奴隸制以中肯的評價:“奴隸勞動雖表面上看來只需維持他的生活費用,但徹底計算起來,其代價是任何勞動中最高的。一個不能獲得一點財產的人,食必求其最多,作必望其最少,除此之外,什么也不關心……”此評價(  )A.肯定了奴隸勞動的進步作用????????????????B.適應了工業革命的發展要求C.強化了種植園奴隸制的地位????????????????D.贊頌美國獨立戰爭的正義性第89頁共89頁 10.普列漢諾夫是“完整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第一個俄國人”。他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論述了社會主義與政治斗爭的關系,首次明確了俄國無產階級的任務,指出推翻沙皇專制統治的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是兩種不同性質的革命。這一理論被列寧所繼承,集中表現為(  )A.提出《四月提綱》????????????????????????????????B.領導“二月革命”C.發布《和平法令》????????????????????????????????D.實行新經濟政策11.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文學史上掀起了一股在作品中重視情感與想象力的文藝思潮,對當時黑暗的社會進行批判和嘲諷,作品中洋溢著鮮活的生命力和強烈的感染力。這種文學作品的藝術風格屬于(  )A.古典主義????????????B.浪漫主義?????????????C.現實主義????????????D.現代主義12.晚清大臣何桂清在《通商章程善后條約:海關稅則》訂立后,又向咸豐皇帝明確提出,“馭夷之術,不外待之以禮、示之以信二者”?!皩⑻旖蛩l約與上海所訂善后章程,通行經辦通商各衙門,一體知照?!辈⑶业玫搅讼特S的諭準。材料說明清政府(  )A.內部存在著重視條約傾向????????????????????B.嚴格要求外國侵略者守約C.外交向西方先進國家學習????????????????????D.制造些摩擦擺脫條約束縛13.1872年,李鴻章說:“臣竊惟歐洲諸國,百十年來……闖入邊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載,亙古所末通,無不款關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與立約通商,以牢籠之……此三千余年一大變局也?!边@表明(  )A.清王朝主動發展海外貿易????????????????????B.清王朝外交理念發生變化C.清王朝逐漸淪為半殖民地????????????????????D.中國被強行納入世界市場14.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指出:“城鄉必須兼顧,必須使城市工作和鄉村工作,使工人和農民,使工業和農業,緊密地聯系起來。決不可以丟掉鄉村,僅顧城市,如果這樣想,那是完全錯誤的。但是黨和軍隊的工作重心必須放在城市,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泵珴蓶|提出這一主張的背景是(  )第89頁共89頁 A.抗日戰爭即將取得最后勝利????????????????B.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解放區C.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被消滅????????????????D.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5.下邊是1894年和1913年中國民族企業變化表。對此解讀正確的是,當時(  )?1894年1913年家數170家706家資本879萬兩11775萬兩A.民族資本成為在華資本主體????????????????B.清廷極力推動近代企業發展C.政府的經濟政策發生了異變????????????????D.資產階級改良必然走向革命16.1917年10月,俄國頒布的《土地法令》規定“禁止買賣、出租、出典或以任何其他方式讓出土地”,而1922年5月制定的《關于勞動土地使用的基本法》則規定“可以出租家中的一部分土地”。這一變化表明(  )A.國有土地走向私有化????????????????????????????B.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C.農民的土地經營權擴大????????????????????????D.國家注重發展高效農業17.1935至1936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連續宣布《國家工業復興法》、《農業調整法》、《煤炭礦工工資和工時法》、《紐約州婦女最低工資法》等法律違憲;對此,羅斯福抱怨說:“美國的三權分立政體,好比三匹馬拉動的一輛馬車……現如今,其中的兩匹馬在協力前行,但第三匹馬卻拒絕跟進!”據此可知(  )A.羅斯福企圖擴大政府行政職權????????????B.美國社會對工人運動嚴重恐慌C.經濟危機遲遲得不到有效遏制????????????D.三權分立原則面臨著制度危機第89頁共89頁 18.奧巴馬政府曾召集專業的網絡技術團隊,派往世界各地,協助各國政府和民間團體推廣網絡技術。這些人員在墨西哥、阿富汗、剛果、巴基斯坦等國發起了“公民社會2.0行動”,支持公民社會運動,制造了中東和北非的“茉莉花革命”和“蓮花革命”,實現了幾個國家的體制變革。該現象的本質是(  )A.美國借助社會運動維護公民權利????????B.信息技術發展推動國家體制變革C.美國外交政策的重心發生了轉移????????D.通過輸出價值理念實現政治霸權19.據IMF統計,2008年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率的貢獻率年均達到48%(按美元匯率計算),超過美國的5%。預計2018—2020年期間,中國經濟增速雖將放緩,但依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將達到28%(按美元匯率計算)這說明(  )A.中國已成為當今世界的經濟中心????????B.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引擎C.當今的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強????????D.中國已經擺脫了金融危機的影響20.當今世界,歐盟已成為國際舞臺上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日本積極謀求政治大國地位,俄羅斯力圖重振大國雄風,中國的國際影響日益擴大。這主要反映了(  )A.經濟的全球化????????????????????????????????????????B.經濟區域集團化C.第三世界興起????????????????????????????????????????D.多極化趨勢加強21.計算機史上幾次著名的“人機大戰”:1907年,美國IBM公司的“深藍”超級計算機以2勝1負3平戰勝了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2006年,“浪潮杯”首屆中國象棋人機大戰中5位中國象棋特級大師最終敗在超級計算機浪潮天梭手下。2016年10月美國谷歌研發的“阿爾法圍棋”人工省能積序以5比0戰勝歐洲圍棋冠軍樊麾,這是人工智能程序首次在不讓子的情況下戰勝人類圍棋選手。人工智能技術和機器人產業的迅速發展以及在生產領域的廣泛、深度應用,將改變長期以來靠人力操作機器完成生產過程的傳統業生產模式,將大幅度提高機器設備的運行速度和自動化水平,形成強大的生產力。這不能說明(  )A.人類勞動將來可以被計算機取代第89頁共89頁 B.人工智能和基層員工的矛盾會隨著人智能的愈發完善而加劇C.人工智能在很多領域已經超過人類D.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2.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七編、1260條,包括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義。編纂該法典的出發點是(  )A.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B.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C.法律制度與國際接軌????????????????????????????D.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2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堅持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發展壯大愛國愛港愛澳力量,增強香港、澳門同胞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边@段話(  )A.解釋了港澳的政治實體地位????????????????B.強調了和平統一的價值C.闡明了“兩種制度”的意義????????????????D.設定了高度自治的底線24.1953年11月國家銀行調整利率后、國營商業放款月息6.9‰,國營工業定額放款月息4.6‰,超定額放款月息4.8%。私營工業放款為月息9‰到16.5‰,私營商業放款為月息13‰到19‰;公私合營工業放款為月息4.8‰到14‰。這一政策(  )A.適應了變革生產關系的需要????????????????B.有利于建立新民主主義制度C.促進了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D.踐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25.孫中山晚年曾說:“歐洲當時是為個人爭自由,到了今天……萬不可再用到個人上去,要用到國家上去。個人不可太過自由,國家要得完全自由?!逼淠康氖?  )A.真正實現國共合作????????????????????????????????B.反對西方個人自由C.挽救國家民族危亡????????????????????????????????D.實現普遍平等民權第II卷(非選擇題)第89頁共89頁 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材料一《權利法案》頒布之后的第六年,威康三世才任用支持其對外戰爭政策的“輝格黨”組成英國歷史上第一個“一黨內閣”;1710年,安妮女王又罷免了不愿停戰的“輝格黨”人,任命“托利黨”人組成一黨內閣。1832年,改革選舉法,英國出現了正式化、組織化的現代政黨,英國政黨不再彰顯王權意志,近代精英型政黨逐漸建立?!幾詣⒓t凜《政黨政治發展與政黨制度變遷》材料二明治維新后,日本的政黨是產生于自由民權運動時出現的全國性的政治結社之中的,始終掌握著議會的主導權。甲午中日戰爭后,伊藤博文率一部分官僚下野,與自由黨實力人物星亨率領的原自由黨人聯合組成了立憲政友會。從此,藩閥官僚與政黨共同執政的格局初步形成?!按笳儭焙?,政黨受到了城市中小資產階級支持,政黨政治已具備了前所未有的杜會基礎?!幾酝踔贊度毡窘h政治淺論》材料三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主義運動推動了大眾型政黨的形成。大眾型政黨形成以后,可能容納幾百萬甚至幾千萬黨員(如中國共產黨)。大眾型政黨的出現,改變了原來政黨作為精英型政黨的很多特性,精英型政黨可以不需要經費,但大眾型政黨一定需要經費。盡管如此,依然有大量的人積極加入各種政黨,成為普通黨員?!幾杂窠B光《政黨政治的跨國歷史比較》(1)根據材料一,指出英國政黨的演變趨勢及其原因。(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日本政黨政治的特點。(6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大眾型政黨的出現產生的影響。(10分)27.(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宋代瓷器造型、色彩追求意境、氣韻,它一改漢唐瓷器豐滿博大開闊圓潤的藝術風范,秉承文人階層審美趣味,展現出內斂含蓄、淡泊典雅的美學氣質……宋代繪畫、宋詞追求主觀情趣的表現,趨于平淡素雅。天真清新的風格也反映在瓷器釉色的追求上,體現出渾然天成的自然美,反映出時代哲學的內涵。通過宋瓷,我們可以發現宋文化的豐富內容?!獡踬坏取端未善髋c宋代文化品格》材料二第89頁共89頁 宋代定窯、汝窯、官窯、越窯、耀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吉州窯、磁州窯等之間有著各種各樣的互通、影響與傳播。遼瓷中的白瓷淵源于定窯,金代磁州窯中的白釉黑花瓷器與北宋一脈相承。宋代瓷器通過登州、揚州、杭州、明州、泉州、廣州等港口銷往世界各地,影響著各國瓷器的設計和生產。北宋瓷器的紋樣也多采自中西亞諸國的裝飾題材?!獡铨埳?、費利君《宋代瓷器文化的傳播及其審美取向》(1)結合史實、概括說明材料一中宋代瓷器風格的成因。(6分)(2)依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瓷器文化傳播的歷史意義。(6分)28.(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譚嗣同(1865—1898)是我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由于受墨家任俠精神的影響,譚嗣同認為漢宋士人和學派之“任俠”精神是“依仁蹈義,舍命不渝”,應予以繼承和弘揚,只有弘揚尚武之風、武俠之風、體育之風,民才自強、國將不衰。他認為西方諸國的強大在于“喜動”,而中國的落后在于“好靜”,倡導引進西方體育,以體育興國強民。他還主張“廢纏足”、興辦“女學”,使婦女和男人享有同樣的接受教育、參與體育的權力?!鱾ビ睢吨袊枷爰易T嗣同體育思想考略》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譚嗣同體育思想的特點及其歷史價值。(12分)第89頁共89頁 參考答案1-5BCDDD6-10ACBBA11-15BABCC16-20CADBD21-25ADDAC26.(1)趨勢:由彰顯王權意志的政黨發展為正式化、組織化的精英型政黨。(4分)原因: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保留了封建殘余;君主立憲政體的逐漸完善;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工業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6分)(2)特點:與日本的政治民主化密切相關,相伴而生;曾與藩閥官僚共同執政;在發展中群眾基礎逐漸擴大。(6分)(3)影響:推動了政黨的規模的擴大;改變了精英型政黨的相關特性;有利于政治民主化運動和民族主義運動的發展;有利于培養人們的從政意識,樹立堅定的內心信仰。(10分)27.(1)成因:宋代重文輕武,文人士大夫階層含蓄內斂的審美觀影響瓷器風格;理學思想興起,其嚴謹、窮理的精神影響著時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文化日益世俗化;不同藝術門類相互影響,豐富了藝術內容。(任意3條,6分)(2)意義:有利于瓷器藝術的發展和瓷器制作工藝水平的提高;瓷器文化向周邊少數民族地區傳播,促進了民族交融;瓷器文化隨著對外貿易傳播到海外,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融。(6分)28.特點:體育發展與愛國救亡相結合;受傳統文化影響;學習西方;提倡男女平等。(任意3點得6分)價值: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鼓舞了人們的愛國精神;推動了近代體育教育的發展;促進了西方體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推動了女子體育運動的發展(促進了婦女解放);有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發展;對后世建設體育強國提供了借鑒。(6分,任意3點即可)第89頁共89頁
    同類資料
    更多
    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期末復習:第1-6單元 期中 期末 共8套培優測試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sm调教女警光着下身立站敬礼
  • <p id="db8pm"></p>
    <td id="db8pm"><ruby id="db8pm"></ruby></td>
    <p id="db8pm"></p>
  • <acronym id="db8pm"></acronym>

    <pre id="db8pm"></pre><td id="db8pm"></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