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qqbaobao負責整理代發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系客服處理。
網站微信客服:wwwQQBAOBAO
展開
第四單元集體備課本單元圍繞“家鄉”這個主題編排了《古詩二首》和《黃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溝》三篇課文。它們都描寫了祖國的山水風光,《古詩二首》分別描寫了登鸛雀樓所見和廬山瀑布的風光,《黃山奇石》抓住一個“奇”字介紹了黃山的四絕之一“怪石”,《日月潭》描寫了我國寶島臺灣的著名景點日月潭,《葡萄溝》描寫了我國新疆吐魯番葡萄溝的優美風光及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老鄉。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感受祖國的地大物博、風光秀麗,激發學生認識家鄉的渴望,培養學生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單元語文要素在課文中的梯度序列內容教學要點字詞識寫◎會認63個生字,讀準4個多音字,會寫37個字,會寫32個詞語?!蚪柚疖嚻鄙系男畔⒄J識生字,增強在生活中主動識字的意識。語言積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背誦古詩和指定的課文段落?!虬l現描寫顏色詞語的構詞規律,并積累相關詞語?!蚍e累課文中優美的詞語,并嘗試運用?!虮痴b風景名句,初步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閱讀理解◎能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經驗理解詞句的意思?!蛘归_想象,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描繪的畫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蚰苷_、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初步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蜷喿x《畫家鄉》,感受家鄉的美,表達對家鄉的贊美之情??陬^表達◎展開想象,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描繪的畫面?!蚰苡?ldquo;像”說生活中的事物。,書面表達◎仿寫句子,提升寫話能力?!驅W習寫留言條。8 古詩二首教學目標1.認識“樓、依”等11個生字,會寫“樓、依”等9個字。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古詩。3.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中描述的畫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麗。教學重難點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古詩。2.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中描述的畫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麗。教學準備1.預習提綱:完成《狀元大課堂·好學案》對應課時預習卡。2.準備資料:“狀元成才路”多媒體課件;拼音卡片。教學課時 2課時第1課時《登鸛雀樓》課時目標1.認識“依、盡”等6個生字,會寫“依、盡”等5個字。2.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古詩《登鸛雀樓》。3.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中描述的畫面,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教學過程板塊一 圖片激趣,揭示詩題1.談話:今天,老師要帶同學們去山西的永濟市玩一玩。(課件出示鸛雀樓圖片)看,這里有座樓,好高啊,數一數,它有幾層?這里有一種叫“鸛雀”的鳥兒喜歡在上面休息,所以它有一個很美的名字,叫“鸛雀樓”。(板書:鸛雀樓)2.導入課題:唐代有一位叫王之渙的詩人,登上了鸛雀樓,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鸛雀樓》。(板書:登),3.齊讀詩題,讀好節奏:“登/鸛雀樓”,指導讀好停頓?!驹O計意圖】學生欣賞鸛雀樓圖片,拉近與鸛雀樓的距離,交流圖中之景,為后面想象詩歌畫面作鋪墊。通過畫節奏斜線,讀好題目,初步感受古詩的節奏感。板塊二 初讀詩歌,感受節奏1.引導自讀: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見到了怎樣的景象呢,請打開課本,一起讀讀這首詩吧!出示學習提示。課件出示學習提示: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不會讀的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2.指名讀詩,相機正音。3.教師配樂范讀,學生感受節奏。4.學生自主練讀,教師指名讀。5.師生合作讀。教師:(低聲)白日——依山——盡,學生:(高聲)黃河——入海——流。教師:(低聲)欲窮——千里——目,學生:(高聲)更上——一層——樓。6.全班齊讀?!驹O計意圖】通過讀詩,從讀正確到讀出節奏,讓學生對詩有一個整體感知,有節奏地朗讀,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在頭腦中構建屬于自己的“詩境”,為后面品讀詩句作鋪墊。板塊三 品讀詩句,想象畫面1.學習第1、2句。(1)引導:詩人登上鸛雀樓,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請再讀古詩,圈畫出詩人看到的景物。(預設:白日、山、黃河)(2)出示詩句,指名朗讀。(3)交流:一首詩就是一幅畫,讀著讀著,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學生自由交流)(4)借助插圖理解古詩。(出示動畫)你們看,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沉下去,滔滔黃河水朝著大海的方向洶涌奔流。這就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學生齊讀)(5)識記“依、盡”。,①識記“依”:從哪個字可以看出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下沉?(依)給“依”字組詞,體會夕陽依傍著西山緩緩下沉。②識記“盡”:哪個字告訴我們夕陽已經消失在天邊了呢?(盡)結合插圖理解、識記“盡”。(6)看到這樣的景象,你有什么感想?哪些詞語能夠描繪眼前的景象?(7)教師引讀。(出示課文插圖)詩人站在鸛雀樓上,遠遠望去,夕陽緊緊依傍著西山落下,近處波濤洶涌的黃河水奔流到海不復還,不覺吟出——白日依山盡,(學生接讀)黃河入海流。2.學習第3、4句。(1)引導:登上鸛雀樓,詩人看到了這么壯麗的景色,由此想到了什么呢?(2)出示詩句,指名朗讀。(3)識記“欲、窮、層”。①識記“欲”:我們在學過的哪首詩中見過“欲”?(《贈汪倫》)回憶“欲”的意思,給“欲”組詞。②識記“窮”:結合課后習題第三題中“窮盡、山窮水盡”推測“窮”的意思,認讀詞語。③識記“層”: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這鸛雀樓一層疊著一層,數數共有幾層。(4)感悟道理: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句子的意思。(5)聯系生活:請學生思考,除了看風景,生活中哪些方面也需要更上一層樓?(6)教師引讀。詩人說——(齊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于是我們懂得了,站得越高,看到的風景越多、越美。(教師引讀)這就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當我們想要自己變得更優秀時,就對自己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當我們遇到困難想要退縮時,也對自己說一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我們都要更上一層樓。3.小結:今天我們跟著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夕陽依山而落,黃河奔涌入海的壯美景象。懂得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驹O計意圖】借助插圖,想象畫面,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受詩人所描繪畫面的壯美。多次引讀,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理解。板塊四 鞏固寫字,指導書寫,1.指導寫“樓、依”。(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名認讀。(2)引導觀察:你有什么發現?(3)教師范寫,提示:這2個字都是左窄右寬,“樓”字中,“女”的撇點的折點在豎中線上,撇短點長,末筆長橫比“米”略寬。“依”字中,“衣”的長撇從橫筆中部起筆,撇至“亻”側。(4)學生描紅,練寫。2.指導寫“盡、層”。(1)出示范字,指名認讀。(2)引導觀察:你有什么發現?(3)教師范寫,提示:“盡”,上寬下窄,“尺”罩住下方兩點,前兩筆居上偏左,末筆捺穿過田字格中心,盡量寫得舒展,下方兩點斜向平行,都收筆于豎中線。“層”字中,“云”兩橫上短下長,上橫在橫中線上,撇折起筆在豎中線上。(4)學生描紅,練寫。3.指導寫“黃”。(1)出示范字,學生交流:書寫時應注意什么?(2)教師范寫,提示:中間是“由”,不能寫成“田”;第四筆橫要寫得長一些。(3)學生描紅,練寫?!驹O計意圖】識字和寫字始終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本環節通過教師指導,出示范字,學生書寫,培養學生的書寫興趣。每課都有重點字教學,使學生在書寫上有所得。板塊五 背誦古詩,積累拓展1.配樂背古詩。2.在唐代,有許多詩人都到過鸛雀樓,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有一位叫暢當的詩人,他站在鸛雀樓上,覺得自己高瞻遠矚,眼界超出了塵俗,所以他就揮筆寫下了一首《登鸛雀樓》。大家感興趣的話下課后也可以背一背。課件出示登鸛雀樓[唐]暢當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配樂背古詩,讓學生再次感受古詩的意境。引入暢當的《登鸛雀樓》,實現以詩帶詩,能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板書設計登鸛雀樓所見 所想第2課時《望廬山瀑布》課時目標1.認識“瀑、布”等6個生字,會寫“爐、川”等5個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望廬山瀑布》。3.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初步感受廬山瀑布的神奇、壯美。教學過程板塊一 揭示詩題,識記生字1.揭示詩題。(1)教師播放視頻。在江西廬山有一座著名的山峰,因為常年云霧繚繞,就像燃燒著的香爐升起的煙一樣,于是人們給它取名“香爐峰”。這座山峰上的瀑布可美了,詩仙李白看過都贊不絕口,我們一起去看看吧?。?)板書詩題。(3)指名讀詩題。根據學過的方法,學生自行劃分朗讀節奏,教師指導讀好停頓。2.隨文識字。(1)識記“瀑”:(出示“暴”字)同學們,這個字你們認識嗎?你們在哪篇課文學過它?(回憶第2課《我是什么》中的“暴躁”)它和三點水交了朋友,變成了“瀑”。(出示加拼音的“瀑”字)學生認讀,齊讀。(2)理解“瀑布”:水有時候很暴躁,會變成洪水淹沒莊稼,“暴”的意思是強大而突然來的,又猛又急的。它加上三點水,“瀑”就是從高山上陡直地流下來的水。(出示瀑布圖片)這就是瀑布。(學生認讀“瀑布”,感受瀑布的壯觀)3.過渡:今天就讓我們看看廬山,去欣賞那里的瀑布。,【設計意圖】通過所學“暴”字引出“瀑”,讓學生了解瀑布的樣子,感受瀑布的水勢迅猛,為理解詩句作準備。板塊二 朗讀古詩,感受節奏1.識生字。(1)學生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給自己不認識的字畫圈。(2)指名讀詩,相機糾錯。引導學生讀好翹舌音:照、川。(3)出示生字,學生認讀,開火車讀,齊讀。2.讀古詩。(1)指名讀古詩。(2)教師范讀古詩,學生感受節奏。(3)師生合作朗讀古詩,引導學生讀出節奏。(4)學生配樂朗讀古詩?!驹O計意圖】識字環節中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識記生字,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多種方式朗讀能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味。板塊三 品讀古詩,想象畫面過渡:我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畫就在詩里藏著,需要我們邊讀邊想象,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感受香爐峰之美。(1)自由讀第1句。思考:李白看到了哪些景物?(預設:太陽、香爐峰、紫煙)請畫出來。(2)識記“爐、煙”。①識記“爐”。(出示香爐的圖片)這就是香爐,需要點火,所以“爐”有火字旁。(認讀“香爐”)②識記“煙”。香爐點火后會冒煙。給“煙”組詞,結合圖片認讀“煙火”“炊煙”“煙霧”。(3)教師點撥:詩中的“香爐”指的是香爐峰。(課件出示香爐和香爐峰的圖片)同學們猜一猜:這座山峰為什么叫香爐峰呢?(預設:形狀、煙霧與香爐有相似之處)(4)指名讀第1句,引導想象:你的腦海中浮現出怎樣的畫面?,(5)教師點撥:太陽照在香爐峰上,云霧彌漫,好像紫色的煙霧慢慢升起,環繞峰頂??吹竭@樣的畫面,你有什么感受?(6)齊讀第1句。2.感受瀑布之美。(1)學習第2句。①教師讀第2句。引導:除了美麗的香爐峰,李白還看到了什么呢?(瀑布)請畫出來。②理解詩句。ɑ.(出示瀑布圖片)瀑布像什么?(白布、白絲帶)b.是誰把瀑布掛起來的?(是大自然用神奇的“手”把瀑布掛起來的)③識記生字“遙、川”。ɑ.識記“遙”。詩人李白站在哪里看瀑布?(遠處)從哪個詞可以看出?(遙看)給“遙”組詞,認讀“遙看”。b.(課件出示“川”字的甲骨文)字理識記“川”。④教師引讀:瀑布從青翠的山壁間跌落下來,好像一條巨大的白絲帶高掛在山川之間。學生齊讀:遙看瀑布掛前川。(2)學習第3句。①(課件出示低矮的瀑布)掛著的瀑布是這樣的嗎?(不是)那詩中是什么樣的瀑布?用詩中的句子說說。(學生齊讀第3句)②教師點撥:“尺”在古代是度量單位,三千尺相當于1000米,李白是拿著尺子去量的嗎?引導學生理解這里運用了夸張的手法,說明瀑布很壯觀。③指名讀第3句,指導讀好瀑布的壯觀。④這么壯觀的瀑布是怎么流下來的?(飛)你有什么樣的感受?(感受到瀑布的壯觀、神奇等)指名讀,指導讀出夸張的語氣。⑤齊讀第2、3句。3.感受想象之美。(1)引導朗讀:面對眼前雄奇壯觀的景象,詩人覺得自己好像身處夢境之中,他不禁懷疑眼前看到的是不是真的。于是,他想到了——(學生齊讀第4句)疑是銀河落九天。,(2)引導想象:(出示銀河的圖片)這就是銀河。九天是指極高的天空。瀑布從九天而落,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讀第4句)(3)配樂齊讀古詩?!驹O計意圖】通過圖文結合,降低學生理解古詩的難度,啟發學生體會詩句的意思,想象美景。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將學生帶入情境,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板塊四 鞏固漢字,指導書寫1.指導寫“爐、煙、掛”。(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名認讀。(2)引導觀察:你發現了什么?(3)教師范寫,提示:“爐、煙”的“火”末筆捺改點,“戶”末筆撇沿豎中線撇向“火”最后一點的下方,“煙”右邊的“大”的末筆改點,“掛”右邊的“圭”豎筆垂直對齊。(4)學生描紅,練寫。2.指導書寫“照”。(1)出示范字,指名認讀。(2)引導觀察:寫好“照”應注意什么?(3)教師范寫,提示:“照”上下結構,“日”窄“召”寬,“灬”上合下開。(4)學生描紅,練寫。3.指導書寫“川”。(1)出示范字,指名認讀。(2)學生交流:書寫時應注意什么?(3)教師范寫,提示:“川”三筆分立,間距相等,第二筆豎在豎中線上,第三筆豎最長。(4)學生描紅,練寫?!驹O計意圖】引導學生自主觀察漢字的結構特點,讓學生體會發現的快樂。強調書寫規范,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板書設計望廬山瀑布,作業設計見《狀元大課堂·好學案》對應課時作業。教學反思《古詩二首》中的兩首詩,都用凝練、精妙的語言描寫了祖國的壯麗山河,鸛雀樓上眺望落日輝煌、長河奔騰的壯麗景象,香爐峰前遙望日照生煙、一瀑千里的瑰麗景象,讓人不禁感嘆大自然景色的奇特,產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1.借助插圖,了解詩意。在教學中,我借助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如學習《登鸛雀樓》中“白日依山盡”時,我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說說描繪的景物,并進一步理解“依”字,想象畫面。教學《望廬山瀑布》時,讓學生借助插圖理解“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讓學生調動已有經驗,展開想象。2.反復引讀,理解詩意。在了解古詩基本意思的基礎上,我多次創設情境,將詩意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朗誦。如學習《登鸛雀樓》中最后兩句時,多次聯系實際,再現詩人創造的意境,帶學生引讀。讓詩中的道理與詩人的情感在學生腦海中“活”起來,從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其情感,突破教學重難點。